2012年第8期 总第225期 盘绸互物 THE SILK ROAD 旅游文化I 甘肃省旅游业特色化发展探讨 金蓉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甘肃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便利的区位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区域民俗风情决定了甘肃省有发展特色化 旅游业的基础条件。但现有的旅游产品不能充分反映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特色不突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有 同质化倾向;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旅游纪念品缺乏文化内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甘肃省旅游业特色化发展不足。因此, 应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旅游业标准化和特色化之间的关系,加快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且注重从规划人手促 进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甘肃省;旅游业;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46—02 甘肃省自然旅游资源独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然而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却不容乐观。仅从入境旅 省”、“石窟之乡”。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和中国邮政驿使图 就分别出土于武威和嘉峪关。全省现有2处世界文化遗 游看,2011年,甘肃省接待入境游客91080人次,仅高于青 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全国倒数第三:旅游外汇收入 产、2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7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甘肃具有旅游业特色化发展的区位优势。甘肃 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和陆路交通枢 1740万美元.仅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全国倒数第二。为 此.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将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工程作 为全省“十二五”期间的十大战略工程之一,强调将旅游业 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但从发展现状看,旅游业要成为 战略性支柱产业任重道远.成败的关键在于旅游业特色化 的杠杆能否撬起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重担。 一纽.与陕西、四川、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和蒙古 国相接,有利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东西、南北交通大枢纽。 同时.甘肃位于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黄河上游和唐蕃古 道的必经之地,易与周边省、区的优势资源组合产品,能接 受陕西、四川、内蒙、新疆等地的客源市场的较强辐射。 第四。甘肃具有旅游业特色化发展的民族特色。甘肃 现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16个.裕固、 保安、东乡是甘肃的3个独有民族,民俗风情独具特色。众 多兄弟民族交错居住,长期和睦相处,且又都保持着各自 独立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尤其是在婚姻、丧葬、节日、 饮食、居住、服饰、礼节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 的风格和特点。临夏一带汉、回等民族的“花儿会”,甘南藏 族的“香浪节”.裕固族的服饰、赛马大会、迎亲习俗与牧 、甘肃省旅游业特色化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具有旅游业特色化发展的优势 第一,甘肃具有旅游业特色化发展的资源禀赋。甘肃 是中国和中亚及欧洲东部文化往来的陆上通道。各民族的 语言、文化、宗教、艺术在这里融合,这种文化交融反映到 建筑、美术、音乐、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就形成了独特的 文化系统。丝绸之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长城 文化和先秦文化充分展示着人文旅游资源特色。南于气候 干旱,甘肃省许多古代文化遗址、遗迹很好地保留下来,石 窟、古塔、古墓、古寺庙、古长城等遗址众多,沙漠、冰川、草 原、溶洞等自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同时,以藏、回、保安、 东乡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对 歌。哈萨克族的“姑娘追”,蒙古族骑马、摔跤等民族风情都 颇具特色。 (二)甘肃省旅游业特色化发展现状 从现状看.甘肃省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游客也很有吸引力。自然、人文、民俗等旅游资源的完美组 合为旅游业特色化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 第二。甘肃具有旅游业特色化发展的文化内涵。甘肃 处于我国农业文化区和牧业文化区的交接地带,两种文化 在这里交融.形成了本区独特的文化形式。散布在丝绸之 路甘肃段的著名文物古迹有莫高窟、玉门关、榆林窟、锁阳 城、嘉峪关、张掖大佛寺、马蹄寺、武威文庙、雷台汉墓、天 从主题开发看.现有的旅游产品主题开发已经逐渐从传统 的观光旅游产品向商务旅游、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科技 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等方向发展。从产品功能看,旅 游产品的功能设计与开发,更加贴近市场的现状,注重设 计开发符合自身特点、不同功能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 观光、休闲、求知等各种旅游需求。从设施布局看,各市、 州、景区(点)正在积极探索住宿设施的多样化建设,力图 打破千篇一律的“标准间”模式,鼓励家庭旅馆、特色客栈 水麦积山石窟、平凉崆峒山、夏河拉b楞寺等品位极高、价 值极大的历史文化遗迹,甘肃省也因此被誉为“文物大 46 j |l_i。}l 的开发。在景区卫生问、售票亭、商店、休息区等细节上更 加体现地方特色、民俗色彩,但同时又更加注重维持自然 和原有状态。从品牌形象看.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 窟、丝绸之路等旅游资源在全世界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 各景区(点)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向综合性旅游景区 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城市对旅游者而言都相对陌生。大地 湾遗址早在1988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极为罕见,如此 高质量、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却因为通达性不佳,影响了 游客的游览意愿。可见,甘肃省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远远 不够。同时,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不大、引导不力、缺乏 创新意识。 发展。从旅游产品促销看,甘肃一改以往的传统直观介绍 资源状况的促销模式,更多地开始从营销的角度推介产 品.开始有机整合,搞系列宣传,打组合拳。近期举办的 2011兰州国际马拉松、2011中国MBA黄河漂流赛、“敦煌 三、甘肃省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对策 (一)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之间的关系 海外游客在甘肃省旅游客源市场所占比例很高.尽快 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赛事、节会曾让甘肃一度吸引 着国内外的眼球。节会、赛事等更加直观的营销方式受到 与国际化、标准化接轨是甘肃省旅游业向产业化迈进的关 重视,收效明显。从旅游路线设计看,在加深传统河西丝绸 之路古道大漠风情文化内涵挖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 出了具有特色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线、黄河风情旅游 线和陇南山水风光旅游线,在线路组合上更加注重区域合 作。 二、甘肃省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不能充分反映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底蕴。 特色不突出 相比于一般旅游产品而言,特色旅游产品具有自身独 特的设计特色,能在视觉等外观感觉上引起消费者的好感 和共鸣,便于树立一个独特的产品形象,并在消费过程中 逐步深入地了解其独特的品质。相对于标准化旅游产品, 特色旅游产品的优势则体现在产品的差异化上,能依靠自 身与众不同的特色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达到令 消费者更加满意的效果。而干涩的旅游产品如果不能充分 反映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也失去了 强大的吸引力。 (二)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内容不丰富。有同质化倾向 甘肃省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旅游产品大 多停留在表层开发,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区域间的雷 同,景区、景点开发无序,导致大批景点经营不善,加剧了 区域间不合理和低层次的竞争。这是由于对甘肃省旅游资 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没能分清主次轻重,形成了泛滥式的 开发。甘肃省旅游产品开发需要完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结 构,使文化景区产品、文化艺术产品、文化娱乐产品、文化 节庆产品、民族特色餐饮产品、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等产品 类型相结合,避免同质化倾向。 (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旅游纪念品缺乏文化内涵 在国际、国内市场,甘肃省作为旅游目的地已建立了 较为稳定、一致的正面形象。但甘肃省旅游产品的开发深 度不够,形象较为单一,缺乏多元性,以至于许多游客有 “去过敦煌就相当于去过甘肃”的认识误区,在游客提及甘 肃省著名的旅游景点时,往往集中于敦煌莫高窟、河西走 廊、天水麦积山等个别景点。就连武威这个出土了中国旅 键一步。而要实现这关键一步,必须有效地处理标准化与 特色化的冲突,保障旅游产业的恒久活力。在饭店、接待服 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上,应积极推行民族家庭宾馆的建设 和农户式的服务接待,并进而创造一种旅游与民俗结合的 民族化发展模式,推动旅游扶贫和民俗特色的凸现.而不 可盲目追求规模化的大体量设施建设。在饭店的星级评定 中,民族风格的含量、民族化的服务和使用外语的服务人 员比例应成为重要标准;旅游区解说系统的设置与规范. 要与景区的整体环境相一致;游客中心之类的旅游信息服 务设施的设置,不仅外观要反映出本地的个性风貌,而且 内部功能设置要体现人性化的理念。 (二)加快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多 样化,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型、粗放型向系列化、精品化方 向调整,旅游产品类型由落后、单一的观光产品应向主题 产品、观光度假产品和个性化产品过渡。因此,要实现甘肃 省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 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要围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领域. 突出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主题,完善提升甘肃省特 色旅游产品;要继续树立甘肃省的旅游形象品牌,细分客 源市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努力构造 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运转高效的旅游信息网络,提高 甘肃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从觑划入手实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 旅游规划是具有双重功能的复合体,它既是技术性手 段,也是旅游产业要素形态。战略上应该将其置于与旅游 饭店、旅游交通、旅行社等同等的地位。旅游业要实现特色 化发展,就要求旅游项目在前期规划时要从特色化和可持 续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与区域旅游资源、经济、文化、交通、 产业等方面进行对接,合理地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 布局和步骤,以及与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协调关 系,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其与当地经济发 展的协调性或互补性,要符合全国和区域的旅游战略规划 导向,同时最大程度体现差异化的经营特色。 0 磐 羹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