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是每个人的崇拜对象,有些人认为明星就是自己的偶像。有些人则认为社会公众人物才能称之为“偶像”。所谓偶像崇拜其实并不是真的把某位名人作为学习榜样,而仅仅是喜欢、欣赏他们。与许多其他现象相似:我也曾经追逐过潮流,因此在上大学后我放弃了追星行动,开始思考生命意义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它可以算做生活给予我最好的礼物吧!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星二代”、“星三代”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起“偶像”这一概念。事实证明,父母的光环并没有使孩子得到真正快乐和幸福,反而更容易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我们难道要将这种偶像效应推广到下一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愿通过偶像崇拜的探讨,我们能找到积极引导的方式。总体而言,偶像崇拜是以特殊的崇拜心理对偶像产生的爱慕敬仰的感情倾向,它只存在于崇拜者的头脑中,主要表现为盲目、狂热的喜爱甚至迷恋态度。它既具有感性色彩又富有理智内涵,同时还受制于外界客观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偶像”呢?首先需要端正“偶像”的地位,摒除“星”味。不可否认,偶像作为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必然阶段,给人带来了很大影响。然而偶像并非神灵,不可全盘接收,不可疯狂迷信。我们应该摆脱幼稚肤浅的心态,理智看待。譬如说,随着文化水平提高和阅读范围扩大,我们日益清醒地意识到偶像也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罢了。
一直以来,父母都用特别严厉的眼光看待“偶像”,仿佛谁如果拥有或者模仿“偶像”的一举一动,那简直就是犯罪。殊不知,儿女
- 1 -
们是纯洁无瑕的花朵,应当被尊重被呵护,哪怕是几近荒谬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去珍惜。若干年前的小虎队火遍整个亚洲,红透半边天。有多少粉丝跑到台湾去偷拍小虎队。试想一下,如果偶像消失几十年,早已淡出人们记忆,那么你还会有机会再见到他们吗?回到现实中,明星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媒体往往用过分夸张的语言描述他们的事迹,致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将他们美化、夸大,在本该专注学业的年纪去痴迷的追捧,这恐怕不太合适。
当代中国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塑造健康、良好的价值取向,离不开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