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多样性数学作业的设计
组织学生做适量的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毕竟很小,倘若每次作业都是一味地“写”,学生肯定会久而生厌的,所以,一年级数学设计作业时尽可能做到多样化:
1、说
一年级学生虽然不太会写,但是很喜欢说。其实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六七岁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加上一年级的孩子渴望与人交流,则就更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每天给学生布置了“说”的作业----把今天数学课上的新收获“说”给家长听(必要时也可表演和书写)。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和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同时又提高了语言表达力,更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2、玩
喜欢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正如英国教育家所说:“玩耍和娱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第一位有效方法”。但是,传统观念却把“学”与“玩”彻底分开了:认为学时只能学,玩时只能玩;学好了才能玩,学不好就不能玩。规定得过于呆板,学生根本就没有情感投入,更谈不上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防止学习与生活脱节,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可根据实际把某些作业转变成“玩”,让孩子拥有愉悦的心境更有效地主动参与到数学作业活动中。比如:在学完《比多少》以后,我让学生回
家看看谁吃的少,比较自己和同学的身高;在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可设计出手指头来“凑十”的游戏,组织孩子们尽情地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从而进一步理解如何进位。
3、问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俗话说:“因疑而问,因问而开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我不仅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提问的训练,将问题还要逐步延伸的课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问答,全方位加强引导和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想问”、“敢问”、“勤问”、“善问”的好习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问”的价值与乐趣。
4、用
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要求人人会用数学,让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进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为了培养一年级的学生也具有“用”的能力,在学完“统计”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作业-----小组调查:我校老师上班时骑车、乘车、步行的分别有多少人。充分让学生投入到紧张而兴奋的“用”知识的情景中,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去探索和挖掘更新、更多的科学的方法来设计作业。从而使学生走出题海,变“厌做作业”为“乐做作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
生。这样一来,多样性的作业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