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智榕旅游
2010年第15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职校论坛○科技信息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

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韩玉玲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理想。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在素质教育中加以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生产力;现代化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说: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极其匮乏,人的需要只能在一个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中。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年))和《资本论》(1867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

—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性,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很多,但其思路脉路是清晰可见的。综合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和把握:

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

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以全民族的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实践。

教育是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人和生产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开展的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这些都是针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需要而作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教育则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那种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的要求,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训练活动。所以,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提高应试成绩为教育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育方法。素质教育则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知识的学习和必要的考试是促进个体得到发展的手段。一般而言,素质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国民,贯穿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平等。(2)全面性。学生的基本素质应得到全面发展。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3)创造性。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4)主体性。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5)开放性。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教学空间要宽阔,教育渠道要多样。(6)个性。学习者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个人专长得到鼓励。素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教育观念、体制、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素质教育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实践,将直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尊重主体,崇尚个性,健全人格,促进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数量足够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它不仅注重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也不忽视人的高尚的道德品(下转第293页)

252

科技信息○建筑与工程○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0年第15期

框架结构填充墙施工顺序

杜萌战小康李盛

(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3)

【摘要】框架结构的施工顺序是先起主体框架,之后再进行填充墙的砌筑,而现在工程工期紧,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程采取了在主体施工的过程就进行了填充墙的砌筑,更有甚者直接把填充墙当作是梁底模,填充墙与框架结构同时施工,那就大错特错了。

【关键词】填充墙;框架结构;构造柱;马牙槎

【Abstract】Theconstructionprocedureoftheframestructureistofillmasonrywallafterbuildingmainframe.Becauseofthetenseconstruction

period,somecompaniesconstructmainframe,inthemeantime,fillmasonrywallinordertoshortentheperiod.Whatismore,directlytakeinfilledwallasbeambottomboard.Thatisaseriousmistaketoconstructinfilledwallandframestructureatthesametime.

【Keywords】Infilledwall;Framestructure;Tiedcolumn;Indenting

填充墙,顾名思义就是框架结构中填充在柱子之间的墙称框架填充墙,填充墙应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毕,梁获得一定强度后,由上而下逐层砌筑,墙体上端最后四皮砖位置处,应待砌体沉实(约7天)后再长向立砖斜砌,并与上边的梁或板顶紧砌实,达到“填充”的目的。然而在工程现场,常发现是墙、梁同步自下而上施工,或梁下留空由下往上基本同步施工。一些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为了防止墙柱之间材料不同产生开裂,采用先砌墙,留马牙槎,后浇柱,再直接把填充墙当作是梁底模,填充墙与框架同时施工,甚至一些设计人员也认为:墙、梁同步施工形成类似墙梁的作用,使结构更加安全可靠,这种想法对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填充墙为什么要后砌,根据现行《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第8.1.1条、8.1.5条和8.1.6条的规定,都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填充墙是梁施工后再行砌筑,从规范中找不出任何同步施工的条文,所以,这种墙、梁同步施工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及荷载规范取值要求,对以上结构的计算简图可以这样确定:认为梁下是悬空的,框架梁支座是刚性节点,连续梁、挑梁支座是铰支点,使用和施工荷载值是设计既定的,按照既定模式设计施工的结构构件,其弯、剪、扭内力图也是既定的,只能在既定的范围内变化。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如是按规范设计施工的,则其强度、刚度、裂缝宽度就会达到预定的要求;反之,任意改变荷载,改变受力状态,例如在梁正弯区、挑梁下口进行砌体同步施工,导致支承模糊,其内在结果是完全背离原计算简图,致使构件内力图完全或部分改变,下层结构超荷运行,其外在表现是超荷结构构件出现裂缝甚至破坏。

×市教学楼,框架结构六层,底层层高为6m,其余层皆为4.2m,实际施工时,墙、梁同步由下而上施工,竣工一年后,发现一层墙体下部呈现“八”字裂缝,缝宽最大达2mm。经查证施工顺序有误,怀疑一层顶梁已经超荷载,挠度过大,所以采取了补救措施,脱开了梁下墙体,对梁采取了加固措施,之后未发现裂缝。

框架梁柱的计算是从上往下进行的,当梁、墙从下往上施工时,可设想成当上部荷载很小,下部梁已趋设计荷载,则梁柱节点的内力与框架梁柱在荷载总体考虑时是不相同的,当结构某部超过设计承载力时,势必导致结构损伤。当下部梁、墙同步施工,即使梁下已留空隙,且墙柱之间拉结也符合要求,但由于之后上部荷载的增加,根据混凝土结构在静载下的变形性能,以及混凝土的收缩作用,致使如层高4m的混凝土柱将产生3~5mm的压缩量,足以使墙柱之间产生竖向裂缝,如施工不当更易发生。因此同步施工在梁下留空隙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

下面看一个事例:×市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地上27层写字楼、地下4层车库,于2005年11月~2006年12月框架主体完工。施工框架八层时,地下室砌体开始填充,且已设拉结筋,在主体竣工时发现地下四层、三层填充墙与混凝土柱间出现竖向裂缝。分析认为:地下室混凝土柱轴力较大,柱混凝土压缩量可达3~5mm,加上温差等影响,开裂在所难免,但如当时填充墙在框架梁柱全部完成后自上而下施工,却可完全避免。因考虑墙体与混凝土柱间竖缝对结构安全影响不大,采取在缝间张贴钢丝网片、用水泥砂浆抹灰的办法修补。一年后复查未见裂缝出现。

构造柱与框架柱的施工顺序是不同的,不能混淆。构造柱是起拉结墙体作用的,所以要先砌墙,留马牙槎且有水平筋,后浇构造柱。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拉结作用,成为一个整体。而以框架结构为例,考虑梁、柱承重,墙体只起维护作用,不能考虑它承重和抗震,而实际上它肯定是可以承重的,而且它的刚度也并不小,但是混凝土与砌体的弹性模量不同,计算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填充墙容易破坏,所以只考虑梁柱承重,填充墙顶斜砌一排砖,填充墙与框架柱脱开或柔性链接,且先柱后墙。受力明确、传力合理。如果采用刚性连接,先留马牙槎再浇框架柱的话,那墙体吸收地震力,传到柱子上,柱子的计算会偏小,这样墙破坏后跟着相邻柱子也会被破坏,跟着整个结构各个击破。

综上分析,填充墙由下往上同步施工的危害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现场都是存在的,尤其是高层建筑,这种危害将更趋严重。因此,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杜萌(1982.4—),男,助理工程师,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战小康(1980.3—),男,助理工程师,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李盛(1982.7—),男,助理工程师,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静]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养成。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的、[2](上接第252页)质、

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到了[3][4]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北京:人民出版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实现。那么,素质教育正是一种马

1984.

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新的应用形式,它将直接推动人的全面社,发展。[责任编辑:曹明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