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填空:
1、湍流时平均速度是最大速度的________________倍。
2、孔板流量计的孔流系数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取压法有关。
3. 如果一个设备的表压为100kPa,那么它的绝压应该为( )kPa;如果另一个反应器的真空度为400mmHg,那么它的绝压应该为( ). (设当地大气压为101.33 kPa)
4. 流体阻力产生的根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连续稳定流动过程中,流速与管径的( )成反比。均匀圆管内流体的流速不因流阻的存在而( )。 6. 无因次数群是( )的数组。
7. 气体的粘度将随温度的升高而( ),液体的粘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 ).
8. 滞流与湍流的根本区别是( )。
9. 当雷诺准数Re 小于( )时是层流, Re大于 ( )时是湍流。
10. 流体在圆管内湍流流动,从管壁到轴线依次可分为:( ),( ),( ). 11. 水在管内层流流动,平均速度和最大速度的比值是( ) ,此时雷诺准数Re应( ) 。
12. 一定量的流体在圆形直管内流过,若流动处于阻力平方区,则流动阻力与速度的( )成正比。
13. 圆形直管内流体滞流流动的速度分布呈( )形状。其平均速度是中心最大速度的( )。摩擦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是( )。 14. 流体流动边界层是指( )。由于固体表面形状而造成边界层分离所引起的能量损失,称为( )。粘性流体绕过固体表面的阻力为摩擦阻力和( )之和,又称为局部阻力。
15. 局部阻力所引起的能量损失有两种计算方法:( )法和( )法。
16.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而成的三种流量计中,随着流量的增加,通过( ) 和 ( ) 的压力降增大,通过 ( ) 的压力降维持不变. 17. 流体在钢管中湍流流动,摩擦系数λ是 ( )和( )的函数。
18、并联管路的特点是
( )。 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 )。 19. 孔板流量计是通过( )来反映流量的大小,又称为( )流量计,而转子流量计是流体流过节流口的压强差保持恒定,通过变动的( )反映流量的大小,又称( )。 20. 牛顿粘性定律的表达式为( ),牛顿粘性定律适用于( )流体。
21. 在一稳定流动系统中,水由细管流入粗管,细管与粗管的流速分别为2m/s与1m/s。细管与粗管连接处的局部阻力系数ζ=0.27,则水通过的局部阻力所产生的压强降为( )Pa。 22. 测流体流量时,随着流体流量的增加,孔板流量计两侧压差将( ),若改用转子流量计测量,当流量增大时,转子两端的压差值将( )。 23. 流量相同,若d1/d2=2, 则Re1/Re2=_______。若相对粗糙度相同,且均在阻力平方区流动,则相同管长的直管阻力损失hf1/hf2=________。 24. 流体流动边界层形成的原因为( )。 25. 使用因次分析法的目的在于( )。
20、往复泵的调节方法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0.8-0.82; 2.管道的Re,面积比AO/A1; 3. 201.33kPa, 48kPa; 4.流体具有粘性; 5.平方,发生变化; 6. 由几个变量组成的量纲为1的数群; 7.增大,降低; 8.湍流流体质点存在径向上的混合,层流则没有; 9.2100,4000; 10.层流底层,过渡区,湍流主体; 11. 0.5, 小于2100; 12.平方; 13.抛物线,一半,λ=64/Re 14.速度从0到主体流速99%的区域,形体阻力,形体阻力; 15.局部阻力系数法,当量长度法; 16.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17. Re
ζ/d; 18.并联主管流量是各支路流量之和,各并联支路能量损失相等;分支管路:主
管流量是各支路流量之和,各支路末端的机械能和该支路的能量损失之和都相等; 19.
du,压差的大小,定截面变压差,截面,变截面定压差; 20. 牛顿型流体; 21. dy540; 22.增大,不变; 23. 1/2,1/32; 24. 流体具有粘性,又能完全润湿壁面; 25.减少变量的数目,使复杂的工程问题简单化;
二、选择题:
1、在完全湍流区,直管流动阻力与( )成正比。
A、管内流动的雷诺数 B、管内平均速度的平方 C、管长L D、液体的粘度 2、层流底层越薄,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近壁处速度梯度越小 B、 流动阻力越小 C、 流动阻力越大 D、 流体湍动程度越小
3、在完全湍流中粗糙管的摩擦系数( )。
A、 与光滑管一样 B、 取决于Re C、 取决于ε/d D、 与Re,ε/d有关
4、两管并联,若d1=2d2, L1=2L2 , 则hf1/hf2=_________。 (A) 2 (B) 4 (C) 1/4 (D) 1 (E) 1/2
当两管中流体均作层流流动时,VS1/VS2=______。(VS:体积流量,下同) (A) 2 (B) 4 (C) 8 (D) 1/2 (E) 1
当两管中流体均作湍流流动时,并取λ1=λ2,则VS1/VS2=_______。 (A) 2 (B) 4 (C) 8 (D) 1/2 (E) 1/4
5.水以1m/s 的平均速度在内径为 200mm的管内流动(水的物性:ρ=1000kg/m3,
.
μ=0.001Pas),则 ( )
A. 该流动为层流; B. 该流动为湍流; C. 该流动处于过渡区; D. 无法确定;
6. 不可压缩流体在水平管内稳态流动,由于摩擦损失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 ).
A. 动能的降低 B. 位能的降低 C. 静压能的降低 D. 无法确定 7. 流体在钢管内流动,如果流体恰好处于完全湍流区,那么摩擦因子λ ( ). A. 只和Re有关; B. 和 Re 与 ε/d 均有关系; C. 只和ε/d有关; D. 和Re与ε均有关系 8. 一个套管式换热器,其内管的尺寸为Φ19×2.5mm,外管的尺寸为Φ38×3mm,那么环隙的当量直径deq 为 ( ).
A. 13mm B. 19mm C. 24mm D. 18mm 9. 层流和湍流最本质的区别为 ( )。
A. 湍流的速度比层流大; B. 层流的Re比湍流小; C. 湍流的流通截面积大,而层流的流通截面积小; D. 层流质点没有径向上的混合,湍流质点有径向上的混合;
10. 一个转子流量计,当流量为1m3/h时,转子上下表面的压差为20Pa。如果流量加倍,那么该转子上下表面的压差将 ( )。
A. 40Pa B. 20Pa C. 10Pa D. 60Pa
11. 两管路甲、乙并联,若两管路的长度相同、甲管内径是乙管内径的1/2倍,且两管内的流动均为层流,则甲管与乙管的体积流量的比值为( )。 A 1/2 B 1/4 C 1/8 D 1/16
12. 流体在直管内完全湍流,如果流体的Re增加,那么摩擦因子 λ 将 ( ). A. 增加 B. 减小 C. 基本维持不变 D. 无法确定
13. 如右图所示,压差计的读数R =200mm, M=600mm, 两个测压截面1-1 和 2-2之间的压差为 ( ). 已知: 管内流体为空气,指示剂为水 (密度为 1000kg/m3).
A. 1962Pa B. 5886Pa C. 3924Pa D. 6888Pa
14. 一个转子流量计用来测量水的流量,当体积流量为2m3/h时,转子上下表面的压差为 ,当流量为4m3/h时 ( ).
A. 100 Pa B. 50 Pa C. 150 Pa D. 25 Pa
15. 湍流边界层由( )、过渡区和湍流主体三个区组成。
A. 临界区 B.静止区 C. 层流底层 D. 薄膜区 16. 水从倾斜直管中流过,在截面A与B处接一空气 压差计,其读数R=10mm,两测压点垂直距离a=0.3m, 见附图。A、B两点的压差等于( ) A. 3041.1Pa; B. 98.1 Pa C. 3041.1 kPa D. 2943 Pa
17.水由敞口恒液位的高位槽通过一管道流向压力恒定的
反应器,当管道上的阀门开度减小后,管道总阻力损失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能判断
两管路甲、乙并联,若两管路的长度相同、甲管内径是乙管内径的2倍,且两管内的流动均为层流,则甲管的阻力与乙管阻力的比值为( )。 (A.1/16;B.1/32; C.1/1;D.1/2)
答案:1-4:BCC(DCB); 5-10:BCCADB; 11-15:DCABC; 16.AC 三、判断题
1. 为克服流动阻力而消耗的机械能不能与机械能的其他形式相互转换。( ) 2. 流体在管内湍流流动时,其速度分布为一条顶点在轴线上的抛物线。 ( ) 3. 绝压总是正值,表压既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 )
5. 只要流体的速度发生改变,局部阻力就会形成。( ) 6. 层流底层越薄,能量损失越小。( ) 7. 一般来说,气体的粘度大于液体的粘度。( )
8. 流体在管内层流流动时,其质点不存在径向上的混合。( ) 42. U型压差计通常用来测量微小的压力或压差。
45.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摩擦因子λ都会随着Re的增加而增大。 51.流体经过孔板流量计的压力降将会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 ) 52.塑料管通常被看作粗糙管。 ( )
答案:1. × 2. × 3.√ 5. √ 6. × 7. × 8. √
42. × 45 × 51.√ 52.×
四、简答题:
1.~Re曲线可分为几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各区
域中,能量损失与流速u的关系是什么? 简述题(每题5分,共20分)
a)答:λ-Re曲线可分为四个区域:层流区、过渡区、一般湍流区、完全湍流区。
层流区:λ与Re有关;
一般湍流区:λ与Re和相对粗糙度有关、过渡区一般按湍流计; 完全湍流区:λ只与相对粗糙度有关
2. 1. 用孔板流量计测量流体流量时,随流量的增加,孔板前后的压差值将如何变化?若改用转子流量计,转子上下压差值又将如何变化?
随着流量的增加,孔板前后的压差增加,转子上下的压差不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