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1、⼈是教育的产物。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该观点是教育万能论的变种。教育对⼈的发展具有重⼤影响,特别是学校教育对⼈(学⽣)的发展起到主导作⽤。但是⼈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政治、经济、⽂化)、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就制约着⼈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的结果,教育只是⼈发展的外因。
⼈具有⾃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是⼀种培养⼈的社会活动,从⼈的社会属性层⾯及⼴义教育的⾓度看,⼈确实是教育的产物。但是脱离了⼈的⾃然属性来谈⼈,是⽚⾯的。 所以说,教育对⼈的发展起到重要作⽤,但不能因此作出“⼈是教育的产物”这个论断,否则就会陷⼊以偏盖全的错误逻辑中
【评分说明】:只进⾏辨析,没有给出理由的不给分。辨析错误,但论述有理,可酌情给分。
【真题简要分析】:该题选⾃康德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个⼈。⼈是教育的产物”这句名⾔。然⽽却断章取义地认为“⼈是教育的产物”,缺少条件限定,因⽽成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夸⼤了教育的作⽤,忽视了遗传、成熟、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对⼈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教育在⼈发展中的作⽤及起何种作⽤。该题较为基础,难度⼀般。 题⼲:2、教学要抓的重点是思维和问题解决⽅法的训练,⽽不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教学是教育⽬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的学共同组成的⼀种教育活动。学⽣在教师的引导下,⽤⼈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获得认识和形成能⼒。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体⼒,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发展的个性。教学不仅要抓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学⽣思维、问题解决⽅法的训练。⼆者要有机地统⼀起来。 【评分说明】:只进⾏辨析,没有给出理由的不给分。
【真题简要分析】:该题考的是教学的问题。实则其中透露的是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形式教育论强调发展学⽣的各种官能或能⼒,实质教育论强调向学⽣传授与⽣活相关的⼴泛知识内容。⼆者都各有其哲学、⼼理学及社会基础,因⽽各有合理与不⾜之处。该题只⽤论述清楚上述观点是⽚⾯的,即可。较为简单。 题⼲:3、教育研究⽅法中,样本容量越⼤越好。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样本容量是指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 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既要满⾜统计学上的要求,⼜要考虑实际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降低到最低限度。样本⼤⼩取决于多⽅⾯的因素,包括研究的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允许误差的⼤⼩、总体的同质性、取样的⽅法、研究条件等,因⽽不能⼀概⽽论。
【评分说明】:只进⾏辨析,没有给出理由的不给分。
【真题简要分析】:与07、08相⽐,该题判断较为简单。⼀⽬了然,但是要论述“为什么”则不容易。该题考查的是抽样的基本要求之⼀,考⽣⼤多只掌握住基本要求⽽不去深究为什么。因⽽,此题考得⽐较细。稍难。 ⼆、简答题:
1、教育在培养个体个性化中的功能。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个性化⼀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过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独特性。它包括:主动性、独特性、创造性。 (1)教育促进⼈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2)教育促进⼈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教育促进⼈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评分说明】:“教育”、“个性化”核⼼概念答出得5分。要点及相应解释每点3分,3点都给出并酌情加以解释的可给满分。 【真题简要分析】:该题考查教育的功能。主要是考查个体个性化的特点及包括的内容,属于较为基础和容易忽视的部分,但是较为重要,属于教育与⼈的发展这⼀章节,是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之⼀。⼀般考⽣不能准确把握以上要点,却可以根据个⼈的理解做出⼀些回答。本题不仅要知道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也要掌握如何促进个体个性化。由此可看出题⽬越来越重视“为什么”这个问题。该题知识点较细,难度⼀般。 2、简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参考答案要点】:
(1)知识是主观的,是建构产⽣的。
(2)学⽣是教学情境中的主⾓。教师是学⽣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 (3)教学是激发学⽣建构知识的过程。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式。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7)学⽣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
【评分说明】:选5个要点回答,每个点3分。
【真题简要分析】: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
流⾏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的主流理论,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的重要理论来源,其重要性不⾔⽽喻。建构主义的思想都是每个学习教育理论的⼈应该掌握的,也应该是较为基础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属识记性知识。该题难度⼀般。
3、简述墨家的教育特⾊。 【参考答案要点】:
(1)墨家在阐述环境和教育对⼈性形成的影响上,主张“素丝说”。 即⼈在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中就会成为什么样,强调了教育对⼈的作⽤。
(2)墨家主张教育的⽬的是培养“兼⼠”。
(3)在教育内容上,注意对⾃然科学、⽣产技能、论辩能⼒等的训练。 (4)奉⾏的道德标准——“义”。
(5)教育⽅法强调“主动”、“创造”、“实践”等⽅法。
【评分说明】:要点及相应解释每点3分,3点都给出并酌情加以解释的可给满分。
【真题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较为丰富。在中国教育,儒(孔孟旬)、墨、道等流派的教育思想是⾮常重要的。07年考了孔⼦的教学⽅法,08年⼤题没考这块知识点,09年出现了。该题的关键是答出墨家教育观点的特殊性(与儒家、道家等相⽐)。该题较为基础,难度为容易。
4、关于⼆三⼗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要点】:
(1)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
(2)科学的教育化趋势,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法进⾏教育,培养学⽣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3)教育的科学化趋势,提倡以科学的⽅法研究教育。
【评分说明】:开头介绍中国科学教育运动的背景,5分。后⾯的要点及其解释各5分。
【真题简要分析】:该题考查中国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教育史事,以新⽂化运动为背景,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潮或运动。核⼼在于答出主要表现,但是背景知识的了解是回答该题的基础,同时适当论述科学教育运动对后世的影响。该题容易被忽视,稍难。
5、在教育研究⽅法中,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中的三个量数并解释其含义。 【参考答案要点】:
(1)集中量数: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包括算术平均数、⼏何平均数、中位数等。 (2)差异量数:表⽰⼀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情况的统计量数,它反应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 (3)地位量数:是⽤于描述单个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所处位置的统计量数,也称相对位置量数。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5分。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重点考查教育研究资料整理与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法,核⼼是掌握描述数据特征的概括性量数: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相关系数。该题考查的知识点⽐较细,属于识记性知识。但是,假若理解了定量分析⽅法,并适当思考数据描述的⼀些术语及其解释,回答好该题并不难。该题难度⼀般。 三、分析论述题:
1、14到15世纪,⽐较意⼤利和北欧的⼈⽂主义教育主张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差异:(1)意⼤利的⼈⽂主义教育以古罗马⽂化复兴为先导,崇拜⼈⽂科学,强调是世俗性,北欧⼈⽂主义则具有强烈的宗教性。
(2)意⼤利崇尚共和政体,因⽽要求培养富于⾃由、平等精神的公民;北欧则崇尚君主制,因⽽更为关注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官吏等这些⼈物的教育。 共同点:
(1)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治⼈治世之学,⼒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于⾃然的改造、⾃然科学的研究尚未收到重视。
(2)重视古典语⾔,漠视本族语⾔教学,本族语在教育中地位甚低。
(3)早期⼈⽂主义教育后来⾛向了形式主义,意⼤利表现⼗分明显。北欧⼈⽂主义虽然反对西塞罗主义,但由于宗教改⾰的冲击,很快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义所取代。
(4)⼈本主义 :在培养⽬标上重视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重塑个⼈、改造社会和⾃然。充分肯定⼈⼤⼒量,⼈的价值
(5)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的还是课程设置,都洋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今⽣⽽⾮来世。 (6)古典主义 :吸收许多古⼈的见解,古典科⽬构成⼈⽂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
(7)宗教性:⼏乎所有⼈⽂主义教育家都信上帝,⽽且他们都不反对宗教。只是希望以世俗和⼈⽂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种更富于世俗⾊彩和⼈性⾊彩的宗教。
(8)贵族性:⼈⽂主义教育的对象是上层⼈物,教育形式是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的是培养上层⼈物。 【评分说明】:差异和共同点的回答各15分。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艺复兴时期两个⽐较重要的地区所代表的⼈⽂主义教育主张,即意⼤利和北欧。该题答题的核⼼是抓住每个地区的代表⼈物,展开阐述其基本主张。难点在于差异性不好答,⼆者差异性很⼩,教材在这的处理也较为模糊,考⽣在这失分较为普遍。该题稍难。
2、试⽤教育内容、教育⽅法和师⽣关系分析以下材料:
⼩学⽣张亮,幼⼉时期得了⼩⼉⿇痹,并留下了后遗症。 上学之后同学⽼是因此笑话他。班主任黄⽼师利⽤⼀次张亮没来上学的机会,对其他学⽣进⾏了⼀场道德讨论教育。之后⼤家对他的态度就改变了,还主动帮助他。 【参考答案要点】:
(1)教育内容。上述材料的教育内容是产⽣于实际教育情境中的真实事例,属于道德教育范畴。该教师利⽤发⽣在学⽣
⾝边的事例对学⽣进⾏了⼀次成功的道德“说教”,续⽽让学⽣懂得了嘲笑他⼈、欺负同学是错误的,学⽣在道德⾏为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2)教育⽅法。该教师主要采⽤了以下教育⽅法:⼀是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提⾼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教师采⽤讨论的⽅法,对学⽣进⾏说服教育,具有明确的⽬的性,且注意了掌握时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情感陶冶,通过创设情景对学⽣进⾏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该教师利⽤环境,与说服教育相结合,对学⽣进⾏感化。三是⾃我教育,该教师积极引导学⽣进⾏⾃我反思,采⽤讨论的⽅法,提⾼了学⽣⾃我修养的⾃觉性。
(3)师⽣关系。师⽣关系是教师和学⽣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形成的⼀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际关系。教师与学⽣具有⼯作关系、⼼理关系、个⼈关系、道德关系等。教师在与学⽣的相处过程中,要做到如下⼏点:①充分了解信任学⽣。②主动接近学⽣。③民主公正地对待学⽣。④尊重和理解学⽣。⑤以⾃⾝的形象来影响学⽣。该教师在对学⽣进⾏道德教育时,有意回避了张亮同学,避免在对其他同学进⾏教育时再次伤害到张亮同学的⾃尊⼼、⾃信⼼,因⽽教师这样做是恰当且得体的。
【评分说明】:该题每个部分为10分,共3个部分。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且明确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法和师⽣关系”的理论来分析材料,⽤理论问题解释现实问题,重点考查考⽣的分析问题的能⼒。⽤较为朴实的材料和较为基本的理论让考⽣分析,关键是要将理论中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对照事例展开论述,说明问题。例如,先将教育内容的定义说出,在分析材料中的教育内容是什么,接着论述这样的教育内容有何特点等。本题材料通俗,原理简单,难度⼀般。 四、必选题:
第⼀道:试⽤三个学习动机理论来分析以下材料。
⼩明初中考⾼中,因为5分之差,没有达到分数线。他的⽗母于是花⾼价让⼩明上了⾼中。 为了不辜负⽗母期望,⼩明上⾼中后学习⾮常⽤功,经常加班加点,但是考试成绩⼀直不理想,特别是数学成绩,后来竟然连他本来擅长的语⽂也考不好了。他开始怀疑⾃⼰的学习能⼒,并开始厌学,不想去学校了。⽗母对他进⾏批评责骂,但是他还是不想去学校。⼩明开始逃学。试⽤三个学习动机理论分析⼩明弃学和厌学的原因。 【参考答案要点】: ①强化理论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种对⾏为的冲动⼒量,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强化了厌学的动机进⽽促使了学习成绩的全⾯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弃学! ②归因理论
寻求理解是⾏为的基本动因,归因于努⼒时,⼩明的学习动机强烈,遭到失败后,归因为能⼒,学习动机减弱,开始厌学,进⽽丧失学习动机,于是出现弃学的情况。 ③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种努⼒克服阻碍、施展才能,⼒图⼜快⼜好地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趋势。持能⼒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表现⽬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的能⼒。 ④⾃我效能感
⾃我效能感是⼈们对⾃⼰是否能成功的从事某⼀成就⾏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定⾃⼰有能⼒完成某⼀活动时,就会产⽣⾼度的“⾃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活动。期待是先⾏因素,强化是结果因素。⼩明开始期待能提⾼学习成绩,但成绩的不理想结果强化了⾃⼰能⼒不⾜的期待,不再确信⾃⼰能做学习上成功,产⽣厌学情绪,进⼀步发展为否定⾃⼰的学习能⼒,开始逃学。
【评分说明】:三个动机理论各10分,上述四种理论任选三种作答。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学习动机理论的掌握和运⽤情况。本题关键是在论述的过程中,既要展⽰理论,⼜要将理论⽤于合理解释材料中的现象,分析⼩明弃学、怨学的原因。该题侧重于理论的运⽤,稍难。 第⼆道:
为了提⾼学⽣数学⾃学能⼒,选择了某⾼中⾼⼀三班为实验班,另⼀个班为控制班。这两个班都使⽤相同的教材和⽼师。对于实验班,⽼师每节课只简单辅导10分钟,其余时间基本是让学⽣⾃学;控制班采⽤传统的练习⽅法。⼀学年以后,对两个班进⾏⼀个测试,来⽐较分数的差异。 (1)该实验的名称和格式。
(2)控制⽆关变量采取的措施。 (3)这种实验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要点】:
(1)实验名称: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格式: RG1: X O1 RG2: C O2
(2)措施:消除,不让⽆关变量介⼊到研究情景中。
恒定,对所有的被试都接受相同的⽆关变量,把变量变成常量。
均衡,让⽆关变量产⽣的作⽤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致,保持平衡。 盲法,采⽤隐蔽⼿段,控制实验参与者的偏差或期待。 (3)实验的优点:
①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 ②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练习与统计回归的影响。 实验的缺点: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评分说明】: 答出名称和格式得8分,控制⽆关变量的措施得14分,优缺点得8分。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教育实验研究,侧重于运⽤。只要理解了实验研究则较为简单,本题关键是写出实验名称和
格式,核⼼是阐述对⽆关变量的控制⽅法,根据前⾯两问则可答出第三问。该题较为容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