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来源:智榕旅游


古典主义文学

中外文学,名家著作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古典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发生在17世纪,当时的政治形势是:

1.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意大利、西班牙本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但这时并没有什么发展,德国封建割据严重,17世纪只有英法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

2.即使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资产阶级势力也还不能以绝对优势压倒封建贵族。 古典主义产生就是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处在势均力敌时期,他们互相利用的产物。 法国是古典主义的发源地。

二、古典主义基本特征

(一)古典文学的含义

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优秀文学都叫古典文学。

(二)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宣扬国家至上。

2.崇尚理性。

3.把古希腊罗马文学是为典范。

4.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创作概况

法国是古典主义发源地,又是古典主义最有成就的国家。

(一)高乃依(1606―1684) 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写了30多部作品,大部分是悲剧,少数是喜剧。代表作悲剧《熙德》,它是第一部成功的古典主义悲剧。

(二)拉辛(1639―1699)

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一生共写了11部悲剧,代表作悲剧《安德洛玛刻》。主人公安德洛玛刻就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尔的妻子。在她身上体现了古典主义悲剧理想,理智与爱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莫里哀(1622―1673)

古典主义喜剧的杰出代表。但他的创作很多方面突破了古典喜剧的框框。因此我们一

般称他为现实主义作家。继莎士比亚后欧洲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写了30多部剧本,最著名的《伪君子》《悭吝人》。

(四)拉芳丹(1621―1695)

寓言文学最杰出代表,法国也是欧洲最杰出的寓言作家之一。写过悲剧、喜剧,主要成就寓言方面。都是用诗体写成的,所以寓言集叫《寓言诗》。共分12卷,239篇。内容非常丰富。自己在序里说“是一部巨型喜剧,宇宙是它的背景,人神兽扮演其中的角色。”

(五)布瓦洛(1636―1711)

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诗的艺术》,用诗写成的论文。

文艺思想集中在《诗的艺术》表现出来。

1.伟大诗人要有伟大心灵。

2.认为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3.认为文学创作基本任务就是模仿自然。

4.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

四、17世纪英国文学和弥尔顿

17世纪英国文学在艺术上具有古典主义特征,在内容上有资产阶级革命特征。

(一)历史背景(97页)

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处死了查理一世,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执政。具有

中外文学,名家著作

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中世纪结束,近代史的开端。但取得政权后不久就和封建贵族妥协了。166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延续20年。直到1688年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二)弥尔顿(1608―1674)

最重要诗人,被称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积极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写了不少政论文,宣扬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649年共和制政体成立后,他当了拉丁语秘书,因为当时刚参加工作积劳成疾,双目失明。但他斗志昂扬,继续参加斗争。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受到残酷迫害,仍继续斗争。由他口述,别人记录完成了两部长诗《复乐园》、《失乐园》和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参看98页)

第二节莫里哀

喜剧大师――莫里哀

莫里哀的遗体被草草埋葬,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甚至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狗。

一、生平(1622―1673)莫里哀生于1622年,他本姓波克兰,出身一点儿也不显赫。姓波克兰的人大都住在法国的博韦齐地方。

他父亲曾经是“王室室内装饰师”,第二次婚姻给本已是富翁的莫里哀父亲带来了一大笔嫁妆。家境的殷实使莫里哀得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进的是克莱蒙中学,一所久负盛名的好学校,曾培养出一大批法兰西精英之士,如大名鼎鼎的伏尔泰。

他父亲原来准备让大儿子上完学后就来接他王室室内装饰师的职位,后来大大失望了,儿子对桌椅地毯之类毫无兴趣,喜欢的是戏剧,他已经二十有一了,为什么会爱上演戏这一行呢?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吧。

狂热的莫里哀组建了一个剧团,并建了豪华的大剧院。始料不及的是剧团赚不来钱,但他们为建剧院花费的大把金钱是要还的,把一切都投到了剧团的莫里哀哪来的钱?因此在未来的一年里莫里哀两次被债主告上了法庭,两次被关进了牢房。

即便如此,莫里哀仍不肯放弃他热爱的戏剧生涯。他带着他的剧团,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之旅,美其名曰巡回演出。

二、莫里哀的创作

莫里哀第一部激起轩然大波的作品是《太太学堂》。《太太学堂》上演于1662年底,大意是一位老学究认为妻子应当是绝对“天真纯洁”的,心灵要像张白纸一样,然而现实中的女子哪个不是鬼精灵,丈夫一不小心就会戴绿帽子?他想了一个高招儿,收养了一个才4岁的孤女,对她进行了一番精心教养,目的是令她毫无知识,像个识字的白痴。当姑娘已经长大,他认为已经成了如他所愿的那样的人后,他娶了她。他想这样一个姑娘才适合当

妻子。 《塔尔丢夫》是1664年第一次上演,立即引起轰动,也立即招致了教会的反对。首演后的第二天最高法院便宣布了对它的禁演令,为了不让演员们偷偷演,法院甚至派人守住剧院大门。

后来作出的判决是:五年内不得上演《塔丢浮》,他的另一个剧本《唐璜》被判他终生不得上演。

《没病找病》是莫里哀最后主演的剧作。演出三场,莫里哀感到极度不适。他对他的夫人和他的学生说:“我这一辈子只要苦、乐都有份儿,我就认为幸福了;不过今天,我觉得异常痛苦。

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抱病登台。当演出快要结束时,他突然痉挛起来,为了不影响观众,他以假笑掩饰,勉强把戏演完。

夜里10点,莫里哀咳血而死。

《伪君子》赏析

塔尔丢夫形象分析

中外文学,名家著作

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伪善者的典型形象。

性格主要特征:极端伪善、手段灵活,居心险恶。

他是一个男盗女娼的大流氓。

他不仅极善伪装,而且手段非常灵活。

他伪装自己混进奥尔贡家里目的:不仅是为了穿好、吃好,还要把奥尔贡弄得家破人亡。 意义:通过塔尔丢夫形象不仅揭露宗教的欺骗性、伪善性,而且在当时来讲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