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回溯赣剧剧目的改革与成效--赣剧老艺术家黄文锡口述史

回溯赣剧剧目的改革与成效--赣剧老艺术家黄文锡口述史

来源:智榕旅游
回溯赣剧剧目的改革与成效--赣剧老艺术家黄文锡口述史

杨咏

【摘 要】黄文锡先生是以改编见长的剧作家,经他改编的剧目有弋阳腔、青阳腔、弹腔、文南词等,他的《送饭斩娥》《夜梦冠带》《荆钗记》《紫钗记》《还魂后记》等剧目均是在保留原作前提下的再创造,高腔清唱剧《还魂曲》将清唱剧与赣剧高腔嫁接演唱,突破了赣剧剧目的封闭状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为赣剧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艺术元素,对于赣剧艺术的革新无疑具有深远意义。由他改编的《荆钗记》和《还魂后记》分别荣获首届文华剧目大奖和剧作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HUANG Wen-xi is a dramatist good at adapting .His adapted repertoire includes Yiyang Tune ,Qingyang Tune ,Tan Tune andWennanCi.AndhisSongfanzha’e,Yemengguandai,Jingchaiji,ZichaijiandHuanhunhoujiareallplaysofrecreationwith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original retained .The unaccompanied high-pitched play Huanhunqu combined the unaccompanied play with Ganju’s high pitch ,breaking through the closed state of Ganju’s repertoire .Thus ,it has a strong artistic and ornamental quality , brought vivid artistic elements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anju and had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in the art of Ganju . Jingchaiji and Huanhunhouji adapted by HUANG Wen-xi won the first Wenhua prize for Repertoire and Play-writing and the 9th Webhua prize for New Repertoire . 【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5页(P34-38)

【关键词】赣剧;剧目;黄文锡;口述 【作 者】杨咏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825

清末以后 ,江西高腔班解体,部分高腔艺人转入饶河乱弹班,新中国成立后,饶河戏与信河戏合流,统称赣剧。1953年成立江西省赣剧团,1960年更名为江西省赣剧院,2011年赣剧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赣剧曾经历两次濒临枯死又吐蕊扬花的曲折历程。解放前赣剧陷于绝境 ,建国后进入黄金时期,紧接着又惨遭“文革”的浩劫,人们进入十年只能听8个样板戏的年代。粉碎“四人帮”,文艺得解放,赣剧重获生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观众的思维日趋活跃,审美需求日趋多元,与之相对应,引进和新生的艺术品种奇招百出 ,电视艺术迅猛普及,流行歌曲开闸破冰,歌舞厅等新的娱乐途径全面开拓,打破了以往戏曲“一统天下”的态势,赣剧跌入低谷,剧院“门可罗雀”,生存维艰,不少人蝉曳长声过别枝。在文艺理论领域,一时间“佛罗伦萨癌变”之类的新名词竞相炫奇,“夕阳艺术”论、“戏曲断层”论也相继出台,为戏曲唱响消亡的挽歌。

聊以自慰的只有建国后至“文革”前那段黄金时期,然而它只是令人怀恋却又徒唤奈何的“昨夜辉煌”。粉碎“四人帮”之初,赣剧和许多兄弟剧种一样,掀起过“翻箱底”即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热浪。由于老观众的怀念,加上成长在十年“文娱空白”中的新一代观众的好奇,大量长期被禁锢的传统戏和建国后的新编历

史剧及现代戏重现光彩①,但只持续了短暂的两三年便渐行冷却 ,至此江西剧界同仁开始了新一轮大刀阔斧的戏曲改革和创新。以下由黄文锡先生②口述1986年至2000年以来江西赣剧剧目的发展历程。

我长期供职的江西省赣剧团是文化部认定的“示范性”剧团,对剧团面临的困境自有切肤之痛,问题百结,归结到一点即市场经济包括文化市场渐成规模,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今非昔比,原有的“老货色”自然不能“适销对路”。在这样的态势下,剧团要生存发展,便只有持续不断地“出戏”和“出人”(出新戏、好戏;出新人、能人),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艰辛实践,其深度和难度无异于一场“新长征”。 我历来认为:所谓“剧目”,不单指书面的文学剧本,而是一种以剧本为基础并融汇编导、表演构思及舞台特色的近乎“进行时”的立体框架。赣剧的起步跨度很大,攻坚猛烈,我们大致尝试了三种类型剧目的改革,即古典型、杂交型和改良型。 (一)古典型剧目《送饭斩娥》的创作构想

在古典型剧目的创作过程中 ,我由青阳腔传统戏《金锁记》所据的明代传奇,追溯到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并于1986年选取后者窦娥临刑前与前者《金锁记》的蔡婆送饭重新组合为折戏《送饭斩娥》。

选中这一古典片段有双重用意 ,其一,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案剧情具有许多现代戏所不具备的艺术震撼力;其二,该剧的思想内涵具有震撼的舞台体现,而过去一些相关剧目如《六月雪》等,在演绎关汉卿脍炙人口 ,咒天骂地的曲词时,亦仅仅通过如泣如诉、一板三眼的唱腔来表现,既缺乏撼天动地的激情,也没有相应的表演身段。青阳腔老艺人的“斩娥”穿插了甩发、雀步、跪步等传统表演,虽原始但尚可改造打磨。而赣剧前辈艺人的“做功”乃至“绝技”在当代已荒疏殆尽,所谓的“四功五法”到现在也几乎只剩一个“唱功”,无怪乎闯荡新天地便窒碍难行。我决意通过此剧的编演,改变赣剧舞台几十年一贯的老面孔,不仅要以唱腔见胜,还融合表演乃至绝技,进一步强化艺术震撼力。

我设想的“斩娥”舞台效果强烈和震撼,却又需避免一爆到底,因此将《金锁记》的婆媳狱中相会改成“送饭”片段铺垫于“斩娥”之前,借“婆媳会”做大段凄婉的抒情,如婆媳彼此隐瞒判斩消息及“再为婆头上梳洗个整整洁洁”等大篇新创曲词,以衬托后半段悲愤惨烈的激情,使窦娥的个性从“阴柔”发展到“阳刚”。这些新思路在撰作剧本时已考虑布局,后与前辈文武花旦祝月仙及省艺研所特邀导演邹莉莉等反复研究,于1986年终成定案。戏曲理论家郭汉诚来赣时曾观看此剧,他说:“这个戏无论剧本改编还是表演,既保留了原有风格,又做了很好的发展,把《金锁记》同关汉卿的杂剧融合起来,很感人,叫人看得流泪。”1987年尔夫发表《哀哀一曲催人泪——介绍赣剧青阳腔<送饭斩娥>选段》一文说:“这段唱腔通过涂玲慧的演唱,收到了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的悲剧效果”[1]。

古典剧目的淘选并不意味着“老戏老演”,我曾经将它称作“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住传统框架,又着重于内容翻新,因为赣剧始终应该走自己的路。《夜梦冠带》是从赣剧老戏《马前泼水》中淘选,我在改作时取其一点而放手泼墨,甚至揉入梦中出现张适相和院公形象交叠的“意识流”手法。其它如江西省艺研所赣剧作家舒羽改编的《邯郸梦记》亦可归属这一类型。 (二)杂交型剧目《还魂曲》的全新探索

杂交型剧目对于赣剧舞台更是全新的探索,高腔清唱剧《还魂曲》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采用清唱剧与赣剧高腔(弋阳腔、青阳腔)嫁接演唱汤显祖的《还魂记》,这是江西省艺研所陈汝陶研究员的大胆设想,赣剧团作曲程烈清接谈后自告奋勇担起谱曲重任,并邀我作词。经研究这部声乐作品成为戏曲与音乐杂交的“边缘艺术”,它非戏非歌、亦歌亦戏。曲苑承认它是一朵新蕾,乐坛也看好它的艺术价值,它无形中扩展了观众、拓开了市场,这样的创新实践,对赣剧突破封闭状态及今后的艺术革新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1986年5月,高腔清唱剧《还魂曲》经中央文化部选拔参加第二届北京合唱节,

演出十分成功,荣获团体表演奖。作为戏曲剧团参加这一盛会在全国仅此一家,中国音协书记冯光钰以及音乐家时乐氵蒙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撰文给予好评,郭汉城亦题写“别开生面唱还魂”的条屏相赠。 (三)改良型剧目《盗草》的艺术融合

改良型剧目是指立足于戏曲本体而着重于横向借鉴的模式。例如钟汉秋执导,舒羽编剧的折戏《盗草》,便是在舞台构思、表演方式上大胆突破旧思维定势,广泛汲取姐妹艺术营养 ,熔现代舞蹈、艺术体操为一炉,芭蕾与赣剧联姻 ,“蛇舞”和戏曲嫁接,受到许多观众,包括大、中学生在内的新一代观众的欢迎。

1990年省赣剧团携《荆钗记》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的同时还安排了两台折戏在京公演,受到各方热烈欢迎。其中一台即是由陈俐主演的《盗草》,让刚出戏校的“好苗”初露头角,使首都各方观众留下心影。199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报导第八届梅花奖评选揭晓,陈俐榜上有名,赣剧团继涂玲慧之后,又一朵红梅绽放。

(一)《邯郸梦记》获曹禺戏剧文学奖

1986年底,剧团携石凌鹤改编的《还魂记》和舒羽改编的《邯郸梦记》,以及前述一系列古典型、改良型折戏参加文化部与中国剧协联办的汤显祖逝世370周年纪念演出。公演引起了首都剧坛的广泛关注,在汤显祖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各界对《邯郸梦记》反映不一,该剧在改编及演出方面遭到吴小如等的激烈否定,隔日在中国剧协座谈会上,则受到戏曲理论家章诒和等人的高度赞扬,我亦写了《<邯郸梦记>的题内题外之争》一文,对非难意见进行驳论,此剧后来获得了“曹禺戏剧文学奖”。

剧团长期困守江西默默无闻 ,竟然一年两次轰动首都剧坛 ,声誉陡增,观众交口称赞并对之刮目相看,《解放日报》《文汇报》都大加赞赏,《中国文化报》在综合报导中也一改“京、评、豫、越、黄”的称呼惯例,续添了“赣”字,这事令

人鼓舞和自豪 ,由此,赣剧形成了由北返南一路扬眉吐气的态势。 (二)《雕窗投江》唱响石头城

1989年剧团受命携一台折戏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此次携去的三个折戏中有陈俐、沈怀林主演的《书馆夜读》,李维德主演的《拒诏扑火》和涂玲慧主演的《雕窗投江》,其中《雕窗投江》由我改编,刘安琪执导 ,取材于青阳腔传统戏即南戏之冠《荆钗记》,以老艺人查士玉的脚本为参照系。

此行我们抱着“唱响石头城 ,从南京唱到北京”的信念,演出实践证明反响强烈。戏刚完,观众纷纷涌到台前,江西籍台胞夏先生上台赠送锦旗后激动地说:“原来家乡草台班的戏,今天变得这么好,这么美”。各报刊评论如王渊的《悲剧一曲催人泪》称:“原创剧《投江》极为简略,曲词且多学究气,曲意亦缺乏层次。赣剧改本以民间叙事诗的情趣为基调 ,在整个结构中作了诗化处理,成为一出感人至深的独角戏。”①李蓬荻撰文:“演出效果尤为强烈 ,掌声、喝彩声经久不息。人们由衷的赞美 ,整台演出使人沉静在诗情画意之中,这才是真正的艺术。”[2]在宁最后一场演出,剧场爆满,掌声雷动。百余名报刊记者涌来采访 ,兴奋地对剧团同志说 :“记者往往被人请去做宣传 ,可今天我们都是被你们演来的 !”直到剧团返回南昌后 ,剧场经理还打电话深表遗憾:“你们走了,余波未平,许多观众都要买票看你们的戏 ,可惜可惜。” (三)《荆钗记》获文华剧目奖

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促成《荆钗记》(以下简称《荆》)全本。为此我搜集并研读了大量典籍,比如古本《王状元荆钗记》、明刊本《屠赤水批评荆钗记》《六十种曲·荆钗记》及《八能奏锦》《摘锦奇音》《缀白裘》中的单折。历经无数个日夜奋笔,数易其稿,经刘安琪、孙蓓君执导告捷,省文化厅及省剧协遂荐,获准参加是年第二届中国戏剧节。

此行又一轮轰动了首都剧坛,诸种报刊评论颇热,《人民日报》原定只给《荆》剧

刊发一篇2千字的剧评,文艺部几位负责人看戏后重做决定 ,先发记者易凯的特写《荆钗一曲动魂魄》[3];再发郭汉城的评论《赋予古典名剧新的艺术生命》[4],字数不限,这在参加戏剧节的所有剧目中是独一无二的。郭汉城的评论认为:“古典名剧的内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是现代戏曲工作者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此剧的成功就在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它引起今人的感情共鸣和产生的艺术魅力不是仅靠形式上的花样翻新 ,而首先是内容上作了高层次的深层开掘。”[4]在中国剧协座谈会上,著名戏剧家赵寻、刘厚生、霍大寿、齐致翔等盛赞:“整个戏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是第一流的剧团,第一流的演出”。1991年此剧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作大奖”,编剧获文华剧目奖,主演涂玲慧获文华表演奖,赣剧又一次在全国戏剧最高奖上实现了江西零的突破。1992年2月,此剧复经文化部选拔,参加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一举唱红了春城。此后,台湾清华大学王安祈教授将《雕窗投江》整场曲词作为她的学术论著《当代戏曲》的附录之一印于书后;由马少波、刘厚生等为顾问,薛若琳、王安葵任主编的编委会则将此剧本收入《中国当代百种曲》(第三卷)向国内外广泛发行。

(四)“神州艺术节”轰动香港

由于几年来取得的累累硕果,剧团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在出人出戏,改革管理机制方面成绩突出”的奖状,并入选参加1992年8月在香港举办的“神州艺术节”。 这次参展的剧目有整本戏《荆钗记》和《窦娥冤》,外加前述一些折戏中的精品。广大港胞反响极为强烈,演出掌声雷动,彩声如潮,台湾戏剧家刘伯祺称赞:“说你们的演出具有国内最高水准,还低了,就独一无二的赣剧品位和表演的精美而言 ,应该说确实达到了国际水准!”《文汇报》《大公报》《明报》《新晚报》等10余家报刊发表赣剧演出有关文稿图片达20余幅,标题有:《赣剧古雅中见新意》《赣剧经改良趋向完美化》《卧虎藏龙江西赣剧有国宝》等。

(五)“狮城地方戏曲展”感动新加坡

1993年5月剧团应邀参加由新加坡敦煌剧坊主办的“狮城地方戏曲展”。在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的演出 ,反响之热烈较香港有过之无不及。首场演出因同时有桂剧、蒲剧参加,名为“地方戏曲万花筒”。武旦靠把戏《血洒汴梁》尤显突出,戏仅40分钟,全场鼓掌竟达42次;次晚演出《窦娥冤》,新加坡敦煌剧坊负责人胡桂馨女士在观剧时哭了,演出后对剧团同仁说:“新加坡观众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好的戏!”末场《荆钗记》的告别演出,观众风闻而至,剧场爆满,除“雕窗”的高椅抢背和“投江”的一丈二尺长袖舞这类绝技激起观众热烈的掌声外,其余时间观众被人物细致深刻的演出吸引,偌大剧院一时悄然无声,仿佛连根针落地也能听见。全剧毕 ,演员谢幕5次,观众仍涌立鼓掌喝彩,久久不愿离去,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演出期间新加坡电视台播放了演出活动录像,《联合早报》《联合晚报》及《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均作了长篇报导并登载大幅剧照。许多官员及中国大使、文化参赞均出席开幕式并观看演出,可见此行架设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赣剧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境和出国,曾是赣剧几代人的梦想 ,在建国后的黄金时期也未能实现 ,如今化为现实,迎来了赣剧艺术的高峰期。

获奖是赣剧艺术不断攀登高峰的标志,却反映出赣剧不仅是专家们而且是各阶层观众的宝爱。在京、沪、宁、昆演出时,许多购票者都是普通市民,甚至北大、清华等高校的青年学子观后也迷恋赣剧,有的人竟要求参加剧协组织的座谈会,以尽吐心声,香港北角新光大戏院经理喜称:“你们在这里的上座率总计为80%,这在香港是非常难得的啦!”

如今一批优秀的赣剧艺术家全部退休,另有不少研究和从事赣剧的专家(流沙、李忠诚等)相继过世,一批有实力的中青年演员纷纷改行跳槽。江西省赣剧院18年来只招收了6名专业演员,2011年12 月8日江西省文化厅公布的6位赣剧传承

人都已经年逾古稀,赣剧各类人才出现断层,当前如何抓紧时间,培养高素质领军人是赣剧传承的关键所在。 (一)年年还戏于民,岁岁送戏下乡

剧团演职员时刻牢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年年还戏于民,岁岁送戏下乡。历年来演出地域不断扩大,演出场次及观众人数不断增长,从南昌郊区演到宜丰、弋阳、余干、万年、乐平、鄱阳等广大山乡。尤其坚持了“名人名戏”的要求,包括梅花奖得主以及精品剧目在农村万年台演出,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欢迎,观众人山人海。在乐平坎上村,农民观众看罢日场不满足,又强烈要求加演夜场,许多人都竖起大拇指说:“你们剧团不仅服装好,道具好,戏演得更好,连梅花奖演员都来了,真吃价!”一位农村老太高兴得合不拢嘴说:“我活了八十多岁,从没见过这样好的戏班子,这回总算开了眼界,死也值!”正是因为坚持了质量第一、真诚服务,才博得农民观众的喜爱,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多次出现村与村间为挽留剧团而“抢戏箱”的情景。试举数年为例:1996年演出80场,超标20场;1997年演出121场,超标21场;1998年演出140场,超标40场;1999年演出152场,超标52场,总计演出493场,观众达4930000人次,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送戏进校园,培育年轻观众

早在1987年剧团便有送戏进校园的运作,延续至90年代,其中有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财经大学、江西医学院、华东交大,此外还有南昌师范以及南昌一中、二中、三中、十九中等中学,获得广大师生热烈欢迎。不仅如此,剧团还安排主创人员结合演出剧目为大、中学生讲课,我亦多次受命,收到良好效果,有学生说:“只知道莎士比亚、易卜生,不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就算不得当代中国的中学生!”“以前校园里流行的是通俗歌曲,我们崇拜的是港台歌星,今天,我们第一次走进剧场观赏了赣剧,才发现我们的民族戏曲美得惊人!”[5]

总之,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鞭策是赣剧攀登艺术高峰的原动力,正是依靠这股原动力,它才能越坎坷最终再创佳绩。1999年10月《还魂后记》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金奖,由文化部选拔送京参加建国50周年展演;2007年12月推出现代戏《等你一百年》参加第十届中国戏剧节等演出,继续展示赣剧的勃勃生机。

赣剧剧目按照创作方式大致分为:传统剧目、改编古代戏、移植古代戏、创作古代戏、新编历史戏、移植现代戏和创作现代戏等(文中提到的改良型剧目和杂交剧目包括其中)。按照剧本的文学体制看来,可分为四大类即连台大戏、整本戏、花杂戏和折子戏。近年来 ,为了赣剧的生存和发展,很多人对赣剧的音乐构成、表演形式、剧目的题材、舞美灯光等进行了大胆改革,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希望留住年轻观众。笔者认为传统戏曲剧目的保护和传承应当遵循剧种自身的艺术规律进行合理的创新发展,故而戏曲的创新不能一味迎合年轻观众或市场需要 ,不能求快,搞大制作、大舞美的豪华阵容。那些零星的送戏进校园活动,并没有形成系统,收效甚微,戏曲的振兴关键仍然是体制和自身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我们提倡在各级学校教育中进一步加大戏曲教育的比重,使之等同于其它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各级学校教育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同感,为戏曲的传承播撒希望的种子。新一轮文化大发展时代已经来临 ,赣剧的今日和未来依然是机遇和挑战同在,希望和困难并存,相信后人定将谱写出更美的华章。

【相关文献】

[1]尔夫 .哀哀一曲催人泪——介绍赣剧青阳腔《送饭斩娥》选段[J].戏剧报,1987,(8):51.

[2]李蓬荻.原来姹紫嫣红开遍[J].江西画报,1989,(6):31. [3]易凯 .荆钗一曲动魂魄[N].人民日报,1990-11-25(3).

[4]郭汉城.赋予古典名剧新的艺术生命[N].人民日报,1990-12-13(3).

[5]曹雄飞,萧萍.全方位开放型的戏剧单元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2):48-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