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沏茶问题》评课稿
12月15日下午,我有幸在中坊小学听取了来自厦门市同安区西柯中心小学的林老师所上的四年级数学《沏茶问题》一课,本节课中林老师语言简洁,注意细节(如流程图的“→”、“}”等符号),词汇丰富(如简洁、花落谁家、尽快、拭目以待等),她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践行新课标理念,创设了“小红迟到”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便利贴”这一简单的学具,提炼信息。而后出示“沏茶”生活事例,让学生分组合作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最佳方法。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来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环节紧凑,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因此,课堂教学扎实、高效,亮点多多。
一、巧设悬念,以疑激学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使学生呈现“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课始巧设“小红日记”,并抛出“小红能不迟到吗?”此时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顺水推舟地把
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去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二、集思广益,凸现优化
课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创设熟悉“沏茶”情境,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沏茶事情一共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一件一件做需14分,几件事同时做则只需11分,初步意识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体现优化思想。可以说正好符合了新课标提出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探究新知,有效的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学生理解了沏茶节省时间的同时,若能再出示让学生又一次进行矛盾冲突的事例(如一边唱歌,一边吃饭„„),使学生明白有些时候可不能为所谓的“节省时间而优化”的事胡来,这样学生在辨析中更凸现优化。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林老师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小红迟到,继而引发沏茶问题的时间安排冲突,到合理安排工序和优化时间,再帮助小红提早上学,一波几折,情节跌宕,最终把生活
问题解决得妥妥的,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课林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让优化意识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润物于无声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