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奇迹有颜⾊,那⼀定是中国红!今天是中国⼈民抗⽇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上午,党和国家领导⼈同⾸都各界代表⼀起,在中国⼈民抗⽇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敬献花篮。逝去的是历史,不朽的是精神,时⾄今⽇,站在“两个⼀百年”奋⽃⽬标的历史交汇点,让我们⼀起重温那段抗战历史,铭记先辈们的⾜迹,弘扬抗战精神,汲取不断前⾏的动⼒,更好地开创未来。
重温抗战历史,铭记先烈们曾⽤⽣命播下的“星星之⽕”,砥砺初⼼。历史是的教科书,也是的清醒剂。从1931年“九⼀⼋”事变开始,东北全部沦陷,到1932年发⽣“⼀⼆⼋”事变,淞沪抗战爆发,再到华北危急,⼜⾄1937年⽇军卢沟桥事变,中⽇战争全⾯爆发,直⾄1945年⽇本向同盟国⽆条件投降,中国⼈民开启了抗击⽇本仅略的14年漫长⽃争史。其间,平型关⼤捷打破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三”淞沪会战彻底粉碎了⽇本“_”的计划,极⼤⿎舞了中国 军民的⼠⽓,打击了⽇本侵略者的嚣张⽓焰。抗⽇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6000多年发展的⽂明成果,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留下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类和平史册的壮阔史诗。今⽇,我们重温抗战历史,是警醒后⼈不要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国耻,牢记中国⼈民为维护民族独⽴和⾃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的伟⼤功勋,牢记中国⼈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贡献,坚决纠正否认、歪曲甚⾄美化侵略战争等逆历史潮流⽽动的错误⾏径,坚决捍卫中国⼈民抗⽇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缅怀抗战英雄,传承先烈们曾⽤青春彰显的“拳拳之⼼”,拼搏奋进。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回⾸75年前,地不分南北、⼈不分⽼幼,千千万万中华⼉⼥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浴⾎奋战、誓死抗敌,⽤铮铮铁⾻保卫家园、以⾎⾁之躯捍卫尊严,在14年反抗⽇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抗战的艰苦岁⽉中,在⾎与⽕、⽣与死的考验中谱写了⼀曲曲万众⼀⼼、英勇抗敌的英雄赞歌,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忠、戴安澜等⼀批抗⽇英烈和⼋路军“狼⽛⼭五壮⼠”、新四军“刘⽼庄连”、东北抗联⼋位⼥战⼠及国民党军“⼋百壮⼠”等众多英雄群体。感谢英雄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复兴的重要精神引领,成为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精神给养。崇敬英雄才会产⽣英雄,争当英雄才会英雄辈出。今⽇,我们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就是为了弘扬中华⼉⼥为国舍⾝取义,舍⼩家为⼤家的家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节,不畏强 暴、⾎战到底的英雄⽓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中国,我们需要更多诸如此类的精神来涵养今⽇的中国,涵养今⽇的我们。
传承抗战精神,践⾏先烈们曾⽤毕⽣诠释的“殷殷之情”,厚植⼈民情怀。战争是残酷的、⾎腥的,抗战艰苦卓绝、中国牺牲巨⼤,军民伤亡4000多万⼈。犹记得75年⼀名中国记者参加⽇本投降仪式后在《落⽇》⼀⽂结尾写道,“我们别忘了百万将⼠流⾎成仁,千万民众流⾎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分重⼤。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对⼦孙后辈讲述这⼀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前雪,中国应新⽣。”是啊,旧耻已前雪,中国应新⽣,此话⾔犹在⽿、振聋发聩。作为后⼈,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牢记战争是国家综合实⼒的对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代接着⼀代⼲、⼀棒接着⼀棒跑,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壮⼤,能战⽅能⽌战。⼀⽅⾯要正确认识物质、武器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在⼈,⽐如抗美援朝,中国在武器装备、科技实⼒等多⽅⾯均不如⼈的情况下,依然雄赳赳、⽓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把美国为⾸的所谓联合国 军赶到了三⼋线以南,打出了中国⼈的⽓势,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所以要敢于⽃争、敢于亮剑,敢战⽅能⽌战,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些历史的教训和启迪应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指引着我们在接续传承中逐梦前⾏。2.2021《抗美援朝战争史》读后感
1927年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第⼀次有了⾃⼰的军队——中国⼯农⾰命军。1933年,“8⽉1⽇”正式确⽴为中国⼯农红军成⽴纪念⽇,从此,“⼋⼀”这两个字成为了⼈民军队的象征。新中国成⽴后,中国⼯农红军成⽴纪念⽇更名为“中国⼈民解放军建军节”,也就是⼋⼀建军节。“艰难困苦⽟汝于成”,从1927年到2020年,93年间⼈民军队⾛出了⼀条披荆斩棘、劈波斩浪、攻坚克难、辉煌光明之路。
当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从井冈⼭⼀路艰难跋涉,⾛过⼆万五千⾥长征,⾛过浴⾎奋战、百折不挠的14年抗战,⾛过“将⾰命进⾏到底”的解放战争,⾛过“雄赳赳⽓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完整,经过⽆数⾰命战⼠前仆后继、浴⾎激战,从此,“帝国主义在东⽅架起⼏门⼤炮就可以征服⼀个国家、⼀个民族的历史⼀去不复返了!”⽽当新中国的建设史翻开崭新的⼀页,⼈民军队⼜以热⾎、激情、奉献、牺牲熔铸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论是边疆反击战、戍边卫国、抢险救灾、疫情防控、撤侨护航、国际维和,危机时刻,⼀句“我是军⼈我先上”;困难当前,同样⼀句“我是军⼈我先上”。有灵魂、有本事、有⾎性、有品德,⽤⾎⾁之躯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就是我们可以信赖的、最可爱的⼈——⼈民解放军。
从历史凝视当前,静⼼静思,作为⼀名党员,何为致敬军⼈的⽅式?
“让军⼈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论⽩天⿊夜,为国为民戍边巡逻的海陆空天军⼈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枕⼽待旦,因为每个军⼈都清楚,⾃⼰的⾝后是祖国、是亲⼈。“该保障的要保障好,该落实的政策必须落实”,“尊崇”既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具体的⾏动。⽐如,在售票窗⼝、车站码头等公共场合,张贴有“军⼈优先”的标识,如果
你是管理者,就该进⼀步细化落实具体流程、办法,确保军⼈正当权益的落实,⽽不能是简单将相关标语“⼀贴了之”;如果你是⼀名排队等待中的旅者,能够不抱怨不嘀咕,能够不说过分的话不做出格的事,协助军⼈落实优先政策。再⽐如,在驻军城市,能够不和军车抢⾏,不泄露军车调动讯息,这些⼩习惯、微表情的养成,才是对军⼈发⾃内⼼的尊崇,这才是致敬军⼈的⽅式。
以⼀种温和的⽬光、平和的⼼理看待军⼈。⽆论是今年以来的疫情防控,还是眼下的防汛救灾,军⼈总是那个冲锋在前的“逆⾏者”,总是把我们挡在危险之后的⾼⼤⾝影。我们对军⼈总寄予更⼤的厚望,当然也因为⼦弟兵从未让我们失望。但如果⽬光看得真切点,⼼态放得平和⼀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张张略带稚⽓却⽬光坚毅的脸庞。我们看到的是军⾐在⾝就⽆畏⽆惧的担当,其实说到底,他们只是⼀群⼗⼋岁的青年,因为这⼀袭军⾐,便化⾝为战意⽆匹、勇敢⽆惧的勇⼠,便成为危急关头“⼀不怕苦、⼆不怕死”的王杰、邱少云、黄继光、81192的王伟、⼑尖上跳舞的张超们,成为我们“岁⽉静好”最可靠的守护⼈。想想,如果他们不参军,或只是正在上⼤学、或是刚参加⼯作的⼤孩⼦。所以,请看待军⼈的⽬光更温和⼀些,⼼态更平和⼀些,多⼀份理解、多⼀份⽀持,不苛责军⼈、不埋汰军⼈、不调侃军⼈,这才是致敬军⼈的⽅式。
为军⼈保家卫国提供更为强⼤的⼒量⽀撑。“养兵千⽇、⽤兵⼀时”,关键时刻军⼈必须挺⾝⽽出。⼀⽅⾯,⼀⽇为军⼈、军魂永在⼼,军⼈当赓续红⾊基因,不惧牺牲、冲锋陷阵,像“时代楷模”张富清⼀样,永远听党话跟党⾛,⽆论是枪林弹⾬需要浴⾎沙场,还是⾰命建设需要扎根⼭区,⽢做“⼀辈⼦的突击队员”。另⼀⽅⾯,战争的胜利离不开软硬件的⽀撑。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把关键核⼼技术掌握在⾃⼰⼿⾥”,作为得到军⼈护佑,站在军⼈背后的我们,或隐性或显性,或直接或间接地为国防建设服务,当⽴⾜岗位、⼤⼒创新、精益求精,提供各种“杀⼿锏”“甩⼿棍”,为军⼈保家卫国提供更为⾼精尖的武器和更可靠的后勤保障⽀撑,限度提升军⼈战⽃装备科技含量,保证军⼈在履职尽责中减少损失,这才是致敬军⼈的⽅式。
“军民团结如⼀⼈,试看天下谁能敌”。只要忠诚于这个国家,忠诚于党和⼈民,只要⼼中有对军⼈之爱、对军⼈之情,每个⼈都可以在致敬军⼈这件事上给出⾃⼰的答案,做出⾃⼰的努⼒。当前,我们正⾯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和平的外部环境从来都不是求来的、讨来的,“能战⽅能⽌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致敬军⼈、尊崇军⼈,就是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
3.2021《抗美援朝战争史》读后感
9⽉30⽇上午,党和国家领导⼈将同各界代表⼀起,在天安门⼴场向⼈民英雄敬献花篮。英雄是⼀个时代的旗帜,⼈民英烈更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以五千年亘古未有的牺牲和奉献“挽狂澜于既倒,扶⼤厦之将倾”,⽤⽣命和鲜⾎铸就了⼀道永恒的丰碑,沉淀在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沁润在960万平⽅公⾥的锦绣河⼭中。
英烈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限忠诚。⾰命战争年代,⼀群年轻的共产党⼈,为了民族的独⽴和解放毅然决然地远离家乡,跟着这⾯“星星之⽕,可以燎原”的红旗,爬雪⼭、过草地,⽤⼀双草鞋丈量了⼆万五千⾥漫漫长征路。娄⼭关、腊⼦⼝、皑皑雪⼭、汹涌奔腾的⼤渡河……⾄今还在诉说那段惊⼼动魄的伟⼤征程。“⾐衫褴褛”的红军战⼠以⾎⾁之躯⾛出了⼀条让世⼈瞩⽬的“万⽔千⼭只等闲”。抗⽇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个个铮铮铁⾻的中华好⼉⼥,⽤战⽆不胜的⾰命信仰和百折不挠的⽆限忠诚,创造了⼀个⼜⼀个⼈间奇迹,取得了捍卫和平与安宁的伟⼤胜利,⽤坚不可摧的顽强⽃志树起了⼀座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历史丰碑。
英烈是“青⼭处处埋忠⾻,何须马⾰裹⼫还”的牺牲奉献。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这么⼀群⼈,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置个⼈荣辱与安危⽽不顾,直⾯⽣死、共赴国难。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争中,这种奉献和牺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分⽼幼,地不分南北”,从蜿蜒曲折的长江到奔腾咆哮的黄河,从壁⽴千仞的太⾏⼭到雄伟挺⽴的万⾥长城,从微风拂⾯的青纱帐到寒冬怒号的关中平原,⽆论是正⾯战场还是⼴⼤的敌后游击战场,⽆数英烈⽤宁死不屈的民族⽓节和尊严让⼀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屹⽴在世界东⽅。左权、赵⼀曼、狼⽛⼭五壮⼠、刘⽼庄⼋⼗⼆烈⼠……“⼀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以国之名、礼赞英烈,弘扬英雄之⽓,就是对中华民族⽓节⾎脉的“回望”和“传承”。
英烈是“功勋彪炳史册,精神烛照未来”的接⼒传承。当今,世界掀开了波澜壮阔的⼜⼀页,历史的接⼒棒、民族发展的时代答卷交到了我们这⼀代⼈⼿中,我们⽐历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奋⽃⽬标,任何奋⽃⽬标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前进道路从来不是⼀帆风顺的。我们相信,每⼀个烈⼠纪念⽇的到来,都是⼀次记忆的“唤醒”、⼀次灵魂的“洗礼”、⼀次精神的“升华”。未来的道路充满艰险曲折,但困难越多、风险越⼤,我们越需要继承烈⼠的遗志,在英烈的精神中汲取⼀往⽆前的⼒量。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四五”规划的启程之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我们唯有“”,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和⽅向,⽅能汇聚全党全国⼈民的磅礴⼒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标砥砺前⾏,战胜⼀切阻碍和困难,在遍地荆棘中趟出⼀条中国道路。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青⼭侧⽿听,侧⽿听……”英烈并没有⾛远,英雄之⽓浩然长存。在以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让我们秉承烈⼠遗志,创造出⽆愧于先烈的时代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努⼒奋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