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利率市场化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来源:智榕旅游
2004Π22 总第306期文章编号:1001-148X(2004)22-0145-02

商业研究 COMMERCIALRESEARCH利率市场化和我国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刘 贺

(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广东广州 510632)

摘要:在市场经济下,价格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利率作为金融价格,其市场化与否直接关系金

融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然而利率具有两重性,即指它作为货币资金价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两种属性。作为资金价格具有自由的本性,作为政策工具具有可控的性质。所以利率市场化和利率政府化,就构成了利率的内在矛盾。而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还是利率政府化对其行为有根本性的影响。在两种不同的模式下,商业银行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对其所能支配的资源在传统的借贷业务和新兴的中间业务之间配置。通过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利率政策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源配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图分类号:F830133    文献标识码:A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ofChinaπsCommercialBanksIntermediaryServices

LIUHe

Abstract:Underthemarketeconomy,pricebasicallyactsonresourceallocation.Asmonetaryprice,interestrateliberali2zesdirectlyrelatestofinancialresourcesallocation.Butinterestratehastwoproperties:monetarypriceandmonetarypolicytool.Asmonetaryprice,ithasfreeinherentquality.Asmonetarypolicytool,ithascontrollablecharacter.So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andinterestrateregulationmakeupinherentcontradiction.Commercialbanksmanagecurrency.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orinterestrateregulationhasanessentialeffectonitsaction.Undertwodifferentmodels,commercialbanksshoulddisposecontrollableresourcesbetweentraditionaldebitandcreditanddevelopingintermediaryservicesonthebasisofprofitmaximum.Thispaperattemptstoanalyzehow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affectsthedevelopmentofourcountrycommer2cialbanksintermediaryservicesandprovidessomerelativepolicyadvice.

Keywords: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resourceallocation;commercialbanks;intermediaryservices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制度安排在金融方面的表现就是极端的金融约束。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金融约束包括存贷款利率管制、市场准入限制和资产替代限制等政策组合。它的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管制在民间部门(银行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诱导民间部门当事人增加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可能供给不足的商业和服务。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采用的基本也是金融约束的政策体系,这是因为一方面受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观念的影响,而且金融业关系整个系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被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重要手段,金融约束政策可以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较高的储蓄动员水平。同时为促进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和提供较大的信用量,利率管制政策又可以把利差人为锁定在高于市场均衡利差水平,给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租金收益。

这样在金融约束使存贷款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情况下,银行吸储的边际成本降低,加之贷款利率仍被限制在高于存款利率的水平上,银行只要增加存款就能获得租金,因此银行的理性最大化行为必然是增设更多的营业网点,以扩大存款来源,因此,银行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与价格机制无关的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吸储竞争(张捷,2001)。银行根本没有动力去发展中间业务,而是把金融资源大量配置于传统的借贷业务上。

 收稿日期:2003-10-08

作者简介:刘贺(1980-),男,河南安阳人,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对

外贸易。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46 ・

商业研究

2004Π22

一、现阶段我国利率管理政策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

按照我国现行的管理制度,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存款利率多少,贷款利率多少,既不由存款者或借款者定,也不由商业银行定,更不由借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定。从1996年5月1日起,

表1

时间

1996111119961511199618123199711012319981312519981711199811217199916110200212121

1019891187147516751224177317821251198

人民银行共8次下调存贷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198%下调到1198%,下降了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利率从12106%下调到5131%,下降了6175个百分点;利差从1108%扩大到3133%。其中1999年6月10日到2002年2月20日间,利差达到了创记录的316%(见表1)。

单位:%

利差

110811821612197217211621613163133

1996年至2002年利率和利差变动表

一年期存款利率

一年期贷款利率

121061019810108816471926193613951855131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期

  同时为了使利率管制创造的租金不至于消散和控的),银行吸储是刚性的,而储户则有多种投资形式制这些租金的分配(使其流入国有经济部门),政府选择,处于占优一方,故存款利率有上升的压力;在对金融市场实行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与贷款者的博弈中,随着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银行的寡头垄断地位。1998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样化,“脱媒”已成不可逆转,银行为了留住优质在存款、贷款上的C4指数分别为0191和0193,高度客户必须提供优惠利率,故贷款利率有下降趋势。利垄断的市场结构使其有力量把存款利率维持在低于市率市场化,利差将有缩小的趋势,利息收入将日益减场均衡水平之下。虽然因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配合国家少。例如在我国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的外币利率,银行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改革,降低贷款利率,以减轻企能从中获取的利差已经非常少。所以我国银行业必须业负担。但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在市场上的垄断地加快业务转型,加大拓展中间业务的力度,才能尽早位,在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使存款利率不对称地更适应这种收益结构逐步转变的大趋势。大幅度的下降,获得垄断利差收入。在金融机构对国国外实践已经证明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进行有企业进行主动转移支付的同时,居民对金融机构实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有显著作用。在欧洲,经过行了更大的被动转移支付。“经济滞胀”,从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重要国家开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传统的借贷业务,始放松了对利率的管制,而美国,直到20世纪80年而只把中间业务视为配合借贷业务的“副业”。2001代中期才完成了利率的开放,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快工商银行的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之和速上升趋势。以美国为例,正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中国银行为利息收入净值占利息收入净值和其他营断深化,银行围绕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分别业收入净值之和)的比率分别为88184%、91166%、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拓展融资安排、银团收费等收77154%、94156%,而中间业务的非利差收入占总收费业务。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中间业务收入也大

入的比重近几年来一直在617%—916%之间徘徊。大增加。如美国银行业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利率管制一方面使商业银行失去了发展中间业务的动1980年的22%上升到了1996年的39%,1997年美洲

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4%,花旗银行为力,另一方面限制、抑制了金融创新。

5118%,大通银行更高达5217%。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

利率管制的改革一定会逐步推进。时任中国银行行长二、几点政策建议的刘明康就曾表示:“客户有大有小,行业有好有坏,1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发展中间风险有大有小,我们通通用同样的一个贷款利率来对业务要同步推进相辅相成。利率市场化不仅给银行发

展中间业务提供压力和动力,而且提供了宽松的有利待这些客户,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利率的

于创新的土壤;同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市场化势在必行”(刘明康,2000)。2001年3月公布

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也已创新也促使政府逐步放松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明确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因此政府要“两手抓”,一方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主要面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要采取针对措施顺势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动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高,银行获得的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银行传统面,对于商业银行自发的金融创新,要因势利导使之的借贷业务风险越来越大。第二,由于银行经营的特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契机,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共殊性,在储户与银行的博弈中(假设市场是有效竞争同深化的良性发展局面。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4Π22 总第306期文章编号:1001-148X(2004)22-0147-02

商业研究 COMMERCIALRESEARCH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看我国

会计体系的发展方向

王子新,陈亚民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持制订的国际会计准则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屈从于各国已

有会计制度,逐渐发展到有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求各国按照执行;从仅有少数国家和组织承认发展到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的成功,表面源于内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实质上应该归功于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我国的会计制度应该吸取这些有益的经验,不断完善,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经济环境;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渐活跃以及跨国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全世界统一标准的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国际会计准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所说的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及其解释公告所组成的集合 收稿日期:2003-10-20

作者简介:王子新,男,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管

理学院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会计协调。  21金融改革是内部相关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绝不可能脱离整个金融系统而孤立地进行。金融市场结构对两者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下,利率市场化难以形成竞争性均衡利率,而且可能形成垄断低存款利率和垄断高贷款利率,银行通过合谋操纵利率扩大利差以获取超额利润,使得金融约束条件下的政策租金转化为市场垄断结构下的垄断利润,超额垄断利润使商业银行没有动力去发展中间业务。另外,在目前的金融市场中,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财产权,不会完全按照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去配置资源,这也阻碍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所以必须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和形成金融结构的多元化。

31利率市场化和发展中间业务都应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是被扭曲的利率释放自己的能量回归均衡的过程,如果改革的幅度过大,利率剧烈变动必将引起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紊乱,而且利率的大幅变动也会催生出许多金融衍生工具。从目前的金融环境和银行的承受力看,大量的衍生工具可能会引起系统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都不宜进行激进式的改革。

41中间业务应该商品化。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都是产品,银行需要为此付出成本,因此,商业银

体。该准则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广泛的支持,如欧盟宣布2005年前所有在欧盟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必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此外,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以及美国、日本等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经济组织也都明确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我国财政部长助理冯淑萍在2002年第十六届国际会计师大会上表示,我国将在3年内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并且在一切不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冲突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国际会计准则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和采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组织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还不如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因此,行提供中间业务应该收取合理费用。总之,商业银行不仅利率要反映资金的市场价格,而且中间业务作为一种服务也应该体现它的市场价值,只有形成两个有效竞争的局部市场均衡,才能实现一般市场均衡。注 释:① 非利息收入是以2001年中国建设银行损益表记

载为标准,包括:投资收益、手续费收入、汇兑收益、营业外收入、其他收入。因各银行损益表反映方式和项目不尽相同,比率是根据前述标准和各行损益表数据计算所得1参考文献:[1] 哈维尔・弗雷克斯,刘锡良译1微观银行学[M]1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2] 张捷1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1香港:中国科

学文化出版社,20011[3] 杨再平1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

[M]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

[4] 黄建锋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M]1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5] 郭红珍,张卉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资源配

置行为分析[J]1国际金融研究,2003,(4):19-241

(责任编辑:张淑莲)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