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51-02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小学作文教学应重视生活与作文的双向互动关系,让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再由学生的认识、情感、观念转化为文字表现的形式,通过积累与创作的双重转化,让生活融入作文,让作文再现生活。 一、让生活融入作文——积累
1.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作文。中、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缺乏观察力,对眼前的事物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生活如大海,既广阔浩瀚,又千姿百态。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杜甫诗《望岳》有云:“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春天的第一丝嫩绿,夏天的电闪雷鸣,秋天的碧空原野,冬天的银妆素裹等,这些都是创作的好素材。教师要教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不仅用眼,而且用心去观看、体察与感受自然的美,使其深深地印入自己的脑海里。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广纳信息。社会生活包罗万象,身边平常的一些人和事,如买新衣、参加宴会、生病住院、哥哥入团等。学生们平时熟视无睹的东西,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教师要诱引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从各方面获得大量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材料库。 2.体验生活。体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我们
在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设计“演一演、做一做、访一访、逛一逛”等一列活动,开展“清洁队跟班一日”、“假日送温暖、雏鹰献爱心”、“一日军营”、“环保小卫士”、“我是小记者”等主题活动,又如我设计的《我的故事》作文训练系列,收效大,儿童是伴着故事长大的,以往都是听别人讲故事,从故事书中看故事,从来没想过自己也可以写故事。我跟同学们说,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我首先讲了小时候得了一场怪病,病好后感悟到健康就是人一生最大的幸福,接着又讲了我儿子小时候的几个故事。同学们听了感到这样的故事在自己生活中也有不少,于是也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写,越写越有信心。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由于学生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写的是自己的生活,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语言表达自然生动具体,具有个性。也因为是在写自己,在内容上不必讳言,不必虚夸,更不必拾人牙慧。能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愉悦,体会到了写作的畅快。让学生全面接触社会、贴近生活,从而在无意中内化感性材料,并使情感生活得到充实丰富。 3.感悟生活。感悟生活是指对生活有所见、有所闻的同时亦有所感、有所悟。即对自己的心灵有所触动,对事物的意义有所领略。如:观察到春天浙淅沥沥的小雨,能捕捉它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观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时,能体会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性时,能领悟大自然赋予它生命的意义
等。
二、让作文再现生活——创作
据我们的认识,作文指导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及其对生活的感悟。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创设情境,使学生能以情感为纽带再现生活场景,运用各种方法,把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素材转化为文字表现形式。
1.追忆生活。于漪老师在谈到小学生作文时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作文教学中,我通常采用故事引题、谈话引题、情境引题等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置身于现实或模拟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情境之中,打开生活积蓄的“仓库”,敞开源泉的闸门,使原先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得奔涌而出,重温往昔的趣事、乐事、要事,重温自己参观过、体验过的美景,在追忆中“朝花夕拾”,产生写作的冲动。
2.描绘生活。往日的生活积累在脑海中不断浮现,此时是引发学生倾吐心曲,拿起笔描绘生活的最好时机。如何描绘呢?我引导学生在“点”、“线”、“面”上下工夫。“点”:从点切入,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练就扎实基本功。如对场面片段描绘作文常见类型作文进行归纳总结,从读写中领悟其写作方法。如写一件事要注意“六要素”,内容要具体有条理,事情经过要详写,要写出真情实感。“线”即成文紧凑,前后联系。“面”:即自拟题目、自定题材、自选内容,
全面拓展,自由倾吐。做到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
3.品味生活。完成一篇文章后,指导学生仔细推敲,细细琢磨,慢慢品味,多次修改,让他们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我要求学生做到“三品”。“一品”:一句一句反复朗读,修改不通顺、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二品”: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表达是否准确;“三品”:一字一句仔细欣赏,慢慢品味,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达到文理合一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