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哈尔滨城市住区广场的声环境研究

哈尔滨城市住区广场的声环境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2O13 No.2 董峻岩,等:哈尔滨城市住区广场的声环境研究 259 些其他人不注意的声音,例如手机铃声。人们对于 声音的喜好也来源于已有的经验与记忆,不一定是 在广场上真实听到的。也就是联想声、记忆声,是在 广场声环境设计中可以利用的要素。 3.2合理控制噪声。使人重新获得聆听的机会 扬・盖尔认为:聆听的机会对于总体环境和人 们的身心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聆听对于交往的 发生有积极的作用,聆听是交谈的基础 j。如果人 们要听清别人的高声细语、脚步声、歌声等完整的社 会场景要素,噪声水平就必须降至45~50 dB。 在噪声影响较大的住区广场上,人们很难交谈, 为听到对方,必须靠得很近。如果成人要与儿童交 谈,就必须躬身俯近儿童。这实际上意味着当噪声 水平太高时,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会完全消失。 儿童无法询问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也不可能得到回 答。 而在调查中,闽江广场各区在日问的噪声水平 都高于50 dB,交流的环境并不是很好,对交通噪声 的控制和改善就更为重要。首先,应合理选择住区 广场环境,尽量避开城市主要的交通干道。其次,采 用交通管制的方法,控制广场周围的交通噪声,例如 限制大型车辆、禁止鸣笛等。第三,防止外部环境中 交通噪声等声音的侵入,在道路与广场之间设置声 隔离带。隔声罩是较有效的方法,但对景观影响较 大。 绿化隔离带是既环保又美观的隔声方式。在广 场与交通干道之间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隔离带,树 木的配置要注意层次。先用矮篱密密地隔去直达 声;再用几排阔叶树木,滤尘隔地面的反射声;高大 树木滤去建筑的反射声。噪声的减弱,才能使人们 昕到其他美好的声音。 3.3有效保留和创造自然声要素 在调查中,自然声是人们最喜爱的声音,应尽量 保留与自然声相关的要素。在广场设计中,保留原 有的树木,种植新的树木,根据季节不同、位置不同, 分别布置。树在风的吹拂下会沙沙作响;树木的丰 富高大能吸引各种鸟类和昆虫类的栖息,提供更多 鸟鸣和虫叫。树木植株的位置尽量安排在人活动可 及的地方,与人们密切接触,使人在活动时更容易聆 听到自然之声,感受到自然之气。 水也是创造自然声所不可缺少的要素,闽江广 场的水池虽有假山绿树,却少人驻足,因为缺少声 音。有水而无水声,总少了一份情趣。人们对水的 欣赏,多是先受到水声的吸引,寻声而去,看到水形 水色。 3.4以听觉兴趣为主体的设计 波特曼在旅馆设计中提出人看人。而在住区开 放广场中,人听人也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对其他人 的声音是很感兴趣的。即使一个人坐在广场角落 里,看着手上的书,也会不自觉地受到别人谈话声或 儿童嬉闹声的吸引。对于视线被占用的人而言,与 人的交流方式就成了听与被听。 在广场上,听的方式会更多地发生。在打毛衣 的人、在看报纸的人,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在听觉。还 有当视线被阻隔时,听也就上升到第一位。 以听觉兴趣中心为主体的设计,可以超越现有 的实体空间范畴,更自由地提供诱发广场活动声的 场所更具人性化。一片活动展开的开阔场地,只要 有声音的介入,无需其他,就可引发活动声,吸引人 的停留。以听觉兴趣中心为主体的设计,跨越了区 域和视线,吸引人们延长在广场活动的时问。在户 外区域逗留的时间越长,朋友或邻居相见并交谈的 机会就越多,从而引发更多的活动的展开。 3.5 动静分区,满足不同个体的声心理尺度 把“安静空间”和“热闹空间”合理分区,以满足 不同行为个体的声环境要求 。并充分考虑其问 的“缓冲空间”,使人们各取所需,既可以在宁静的 氛围中享受阳光,轻松交谈,放松心情,也可以满足 人们在热闹的氛围中通过各种活动来娱乐身心,感 受活力的不同要求。 另外,背景音乐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个人对 音乐的喜好不同,应慎重设置。一方面是音量的考 虑,另一方面是时间的控制。 4结论与展望 对住区而言,由于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可变性较 大,实际项目中会有不同的设计与使用要求,要具体 分析建设用地情况,采取保护性开发和科学规划建 设措施,从住区规划到景观设计、建筑设计都要考虑 到声环境的设计,尽力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总而言之,在尊重人们喜好的基础上,合理控制 噪声,发挥自然声和生活声的作用,为人们创造具有 良好声环境、声景观的住区广场。 致谢:本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 学者基金(基金编号50928801)资助。 参考文献: [1] Kang J.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sound fields in urban squares [C]//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5,1 17 (6):3695—3706. [2]Kang J.Urban Sound Environment[M].Taylor&Francis ineorpo— rating Spon,London,2007. [3]Dubois D.The concepts of soundscape.Is there shallow soundscape and deep soundscape?[C]//Intemoise,2009. [4]Schulte-Fo ̄kamp B,Fiebig A.Soundscape analysis in a residential area:An evaluation of noise and people’S mind[J].Aeta Aeusti— ca,2006. [5] Zhang Juanshu,Jin Hong,Kang J.Sound fields in underground spaces of different spatial forms[C]//Internoise.2008. [6] Yu L,Kang J.Effects of Social,Demographic and Behavioral Fac- tots on Sound Level Evaluation in Urban Open Spaces[J].J. Acoust.Soc.Am.,2008,123(2):772-7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