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实验小学教科室 刘紫芳
摘 要 本文试图拓宽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理论领域,跳出沿袭传统理论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囹圄,从语文教育与传播学相交叉和关联的视角,试图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传播学 语文课堂 教学效果 传播效果
当今世界正处于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传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方式、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而相对简单的语文课堂中的知识传播,却远远没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因此,立足信息时代整合传播学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探究语文课堂知识传播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是当前教育传播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探究传播学理论在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传播理学论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历程简述
传播学传入我国近半个世纪,我国教育领域关于教育传播学的标志性著作,是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电教研究室编译英国菲利普·希尔思的《传播过程与教学》一书。此书开启了我国教育学和传播学交叉研究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第十章就直接以运用传播原理探讨课堂有效教学,这对运用传播学理论来指导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我国有关教育传播的专有名字或术语解释,本人所搜集的文献资料最早见于1990年,“教育传播是由教育部门的组织者与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目标选定教学内容,通过最有效传播媒介,把知识、技能与思想意识等信息内容,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过程。其传递的信息内容受预定的教学目的、目标和确定的教育对象所制约”。1992年,高蕴琦编辑了《教育传播学》一书。1993年,倪文杰在《现代交叉学科大辞库》一书中指出“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中的传播现象及教育传播过程、传播环节和传播效果的科学。它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大众媒介的大量涌现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随着传播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育传播学的产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是必需的。”1995年,由南国农和李运林教授编著的《教育传播学》成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教材,其中第十一章就直接以“课堂教学传播”为标题。1995年,张尚文在文章中指出:“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过程与规律,其研究范围包括:教育传播系统与过程,教育传播的传者(教师)、受者(学生)、信息(教学内容)、媒体或叫媒介(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等),以及教育传播的效 ① 李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育传播学的创立[J].中国电化教育,1996(3):17-18. ②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卷7[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1.
③ 倪文杰.现代交叉学科大辞库 [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30-231.
1
③ ②
①
果,教育传播与教育环境等等。”百度百科知识库:“《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传播领域的关注有所增加,前人研究相关教育传播的成果,给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近年来,以传播学理论指导我国学科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被作为教学设计理论的专著有2本。在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自1999年~2008年,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广义课堂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有10篇。直接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有7篇。这7篇论文立足于语文课堂中的传播要素,分别探讨师生互动问题、国内外课程设置对比问题、语文教师作为媒介素养方面的问题、传播通道的问题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传播学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相对传播学在国内引近半个多世纪来说,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层面运用传播效果理论探究,就本人掌握的资料看来还是一个盲点。因此,借助传播理论探究语文教学是有必要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
多年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导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批评声不止。早在1978年,《人民日报》就刊登了我国教育家吕叔湘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和建议,他总结当时的语文教育状况指出,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学本国语文,却多数人不过关。并得知少数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学习语文的经验,主要得益于看课外书。因此,他提出要加强语文教学研究,寻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1997年《北京文学》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三位同志关于语文教学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的关注。紧接着1998年11月,王丽编辑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一书,收录了一些关于当时探讨语文教育问题有代表性的文章,此书的问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时至2008年,慈溪试验高级中语文组许娜芳老师在“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发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之问诊与矫治》一文,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进行反思。可见,三十多年来报纸、书籍和网络等媒介,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关注从未间断。
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和呼声中,催生了新一轮教育改革。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 ① 张尚文.浅谈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优化教学[J].甘肃教育,1995(2):34. ② Zhguoq. http://baike.baidu.com/view/74734.2009-12-29.
③ 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
④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
⑤ 许娜芳.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之问诊与矫治[N]. http://www.ht88.com/article,2008-09-08.
2
⑤
④
③
②
①
持下,教改不断地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也呈现出日益活跃的局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我国长时间受非此即彼的观念影响,全盘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很多地方语文课堂教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变成了音乐、美术、电脑、图片、表演的大杂烩,有的学校以为语文课堂添加了多媒体就是贯彻了素质教育;由原来的老师一言堂,变成了满堂问,以为这样就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教学由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成了学生随自由谈话和无所事事的自读课,以为放任自流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此等等,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依然不尽人意。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为了提高效率又回到老路,以延长学习时间,获得有效教学。拿最近的说,2010年2月份柳州市某中学寒假违规补课被通报后,3月22号重庆市某中学顶风违规补课,被举报于新华网。对于当今倡导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和充满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教学来说,采取这种延长课外学习时间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下下策。
其实,信息时代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沿袭传统理论的问题。面对这种困境,教育研究者们呼吁课堂教学需要新的理论来促进其发展,“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是教育变革的主动者。”钟启泉在“世界课程与教学论新理论文库”的主编寄语也说道:“教学研究领域则要走出仅作为教育学、心理学之应用学科的狭隘视域,开始运用多学科的话语来解读教学的无尽意义。”以及“教学论范畴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要求对不同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以研究„„众多相关学科如语言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从不同角度参与。正是这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使教学论得以广泛的吸收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揭示教学规律,论证教学原理,说明教学方法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转换视角,寻找新的理论,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教研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运用传播学的意义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的视角,其间在很多教育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下,运用传统的理论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传播无孔不入的今天,上述这些理论对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质的语文学科教学来说,显得有些不足。因此,遵循与时俱进的规律,科研要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观点创新的原则,随 ① 陈小燕.柳州第十五中学违规补课,追究县区教育局责任[N]. http://www.gxnews.com.cn,2010-02-12. ② 黄晔.周末违规补课学生大倒苦水,教委暗访受阻校门[N].http://www.chinanews.com.cn,2010-03-2. ③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④ [美]威廉F.派纳主编.陈时见,潘康明译.课程:走向新的身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⑤ 王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M].桂林: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3
⑤
④
③
②
①
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语文教育,把传播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语文教育研究,必然会给语文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借鉴。”所以,运用传播效果研究的成果和方法来探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索可行的语文教学信息传播策略,协调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推行整体渐进式有效传播的构想,开拓语文教学效果研究新的理论视野,揭示运用传播学理论的研究价值,正是本文努力创新之处,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放眼目前所处的信息传播时代,顺应时代而兴起的传播学理论,因其实用性和先导性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人类交流传播现象的部分。因此,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或直接或间对语文教学及其研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传播学将为我国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传播学中探讨的信息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效果的形成,与语文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形成有极大的共通性。传播学者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研究,直接就给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研究提供了借鉴模式和指导意义。再者,教育传播学领域对课堂传播过程的分析,有利于探究语文课堂有效传播。因此,将传播效果理论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中来,将会拓宽教学研究的理论领域。
同时,借鉴传播学中传播效果强调传者和受者的互动、信息的可信性和传播通道的通畅等问题的研究,对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教师和课程作为媒介应具备的素养、知识传授通道的通畅、噪音干扰的研究、传播因素之间的合理协调等层面,提供了较好的方式方法和理论依据。根据传播学理论的具有“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学科特点。”合理地借鉴其理论分析和指导原则,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师生教学减负、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理想课堂教学局面;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如何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效果问题实际上就是传播效果问题。”因此,研读传播学理论,汲取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为语文课堂教学提炼合理传播策略,以改变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实现“多、快、好、省”的语文课堂有效传播。
总之,如果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视为传播过程,那么语文课堂传播效果则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试金石,追求良好的语文课堂传播效果是所有传播者——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社会的发展,栖息于信息时代,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从传统型向信息型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教研人员运用传播学理论思考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思维转变,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达到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
① 唐春梅.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传播学原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1.
② 周晓明,何小红.传播学与语文教学——周晓明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8):4. ③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
④ 李为民.现代传播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院报,2003(12):49.
4
④
③
②
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