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来源:智榕旅游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1、人类的起源的争论(1)、进化论 建立者达尔文(2)、神 创 论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认识几种现代类人猿(2)、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3)、对比找出类人猿和人类的异同点(三个根本区别)

A、运动方式不同 B、制造工具能力不同 C、脑发育程度不同 3、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环境的变化----地壳的剧烈运动 4、古人类起源的进化证据

(1)进化证据: “露西”、“东非人”骨骼分析 (2)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化的几个方面: A、形态结构: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B、工具使用:不会用→→会使用→→会制造(简单→复杂)

C、衣食方面:赤身裸体→→御寒遮羞 生食→→熟食 (火的发明) D、语言方面:肢体表达→→语言文字 二、人类的发展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1、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要尊重生态规律。

2、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第二节 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八大系统之一)

(一)男性生殖系统 主要器官是睾丸,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二)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部位 子 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二、生殖过程: 睾丸→精子

→ 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婴儿 卵巢→卵子

注:胎盘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每时每刻产生的 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的。大约经过40周分娩 第三节 青春期

一、青春期身体变化(三个特点)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 1 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共 8 页

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 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3、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

并且出现了一些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现象) 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变化及其卫生:(了解)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一、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

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种营养物质。 (一)糖类、脂肪、蛋白质

三者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糖类:主要供能物质。 (人体所需要能量约70%由糖类提供) 2、脂肪:备用能源物质。 (血糖可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 3、蛋白质:青少年每天需要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是生长发育、细胞更新、细胞修复的需要,也提供能量。 (二)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是良好的溶剂。 (三)无机盐:无机盐缺乏症和食物来源:

佝偻病、骨质疏松是由于缺乏含钙的无机盐引起的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缺乏含铁的无机盐引起的,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乏含碘的无机盐引起的。

(四)维生素 维生素作用缺乏症和食物来源: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代替的。

缺乏维生素 A易引起皮肤干燥、夜盲症, 缺乏维生素B1易患神经炎、脚气病, 缺乏维生素 C易患坏血病,

缺乏维生素 D易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一)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遇碘变蓝) 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1、唾液与清水对比实验:证明唾液的作用 (变量:唾液 对照:清水) 2、馒头碎屑与馒头块对比实验:证明牙齿的咀嚼作用 (变量:馒头碎屑 对照:馒头块)

第 2 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共 8 页

3、搅拌与不搅拌对比实验:证明舌头的搅拌作用 (变量:搅拌 对照:不搅拌) (二)消化概念:

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分子小、结构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消化。 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的消化酶作用而进行的。

淀粉酶等 蛋白酶等 胆汁 脂肪酶等

淀粉 葡萄糖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 脂肪酸+甘油 (三)、消化系统组成和功能

1、组成: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

消化腺包括(位于消化道外的)唾液腺、胰腺和肝脏(最大的消化腺); (在消化道壁内的) 胃腺和肠腺。 2、功能: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够消化糖类。

胰 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小肠起始部分)

肝 脏分泌胆汁 是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乳化脂肪的作用) 即把脂肪变成脂肪微粒,可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 其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小肠起始部分)。 胃 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 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所以: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为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概念:经过消化、分解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由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称为吸收。 2、场所:主要是小肠。

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A、小肠很长,约5~6米长;

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 C、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吸收。 所以说,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3、解读曲线图

(1)Y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因为脂肪在小肠中才开始被消化 (2)淀粉从口腔开始被消化,淀粉酶口腔中就有

脂肪在小肠中才开始被消化,胆汁、脂肪酶小肠中才有 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 ,蛋白酶胃中才有

第 3 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共 8 页

(3)D是小肠,含有胆汁、胰液和肠液 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合理营养:

1、分析下列行为是否正确 P36插图

A、不吃早饭: B、挑食偏食:不吃蔬菜、爱吃鸡鸭鱼肉、饮料当水 C、暴饮暴食: 2、合理营养含义:

二、设计(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根据平衡膳食宝塔

三、食品安全: 1、食品污染? 2、预防食物中毒? 3、如何做到食品安全? 四、绿色食品:产自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食品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1、呼吸道:

鼻 (鼻腔生有鼻毛,可阻挡尘埃;能清洁吸入的空气,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分泌黏液,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鼻黏膜中还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可温暖吸入的空气。)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原因?

咽:既是消化通道,又是呼吸通道。会厌软骨(吃饭不能大声说笑?) 喉:声带与发声(青春期变声期保护噪音) 气管、支气管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2右3

正常人的呼吸频率为 16--18次/分钟。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胸骨、肋骨、胸椎构成胸廓) (1)吸气:肋骨间的肌肉、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 (2)呼气:肋骨间的肌肉、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资料分析: (原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讨论:(1)浑浊程度说明二氧化碳的多少不同。

(2)对比实验,起对照作用。(3)呼出的气体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3、特点:

(1)支气管在肺叶内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肺泡。肺泡数量(很多)。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都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以上三点有利于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的气体进行交换。

第 4 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共 8 页

呼吸作用反应式: 线粒体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其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

要物质,

1、主要成分:水约90%、血浆蛋白约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约3%。 2、主要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RBC):

(1)数 量:最多 (正常值是3.5----5.0 ×10个/升) (2)形态结构:双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正常值是110---150克/升 (3)功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4)贫血:一个人若红细胞数量太少或血红蛋白含量太低,则患贫血。 2、白细胞(WBC):

(1)数 量:最少 (正常值是 4.0----10 ×10 个/升 ) (2)形态结构: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

(3)功 能:有吞噬侵入人体病菌的作用。当人体有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会大量增加。

3、血小板(PLT)

(1)数 量:较少 (正常值是1.0~3.0 ×10 个/升 ) (2)形态结构: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3)功 能:凝血和止血。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血管的种类(血流方向)

1、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离心)

特点: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2、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适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

(1)毛细血管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2)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3)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3、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第 5 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共 8 页

特点: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四肢静脉的内表面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重、难点)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要求掌握四腔、五血管、二瓣膜

1、心脏具四腔: 上房下室 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2、心脏壁特点:主要由心肌(肌肉组织)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

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3、具有瓣膜 防止倒流。房室瓣 动脉瓣 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 4、与心脏连通的血管 记忆规律:房连静,室连动 左心室→→主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二、血液循环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在全身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使鲜红色、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颜色暗红、含氧较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使血液由暗红色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

一、血型的发现: A、B、O、AB型; 二、同型输血:

一个人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时,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紧急情况时,可以遵循一定的输血关系输少量的异型血。 三、血量和输血

1、血量: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2、献血: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图:

肾脏 形成尿液 输尿管 输送尿液 膀胱 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二、尿的形成

1、肾的组成和功能:肾由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又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过 滤作用 →→ 原尿(150升)

肾小囊,肾小管 :重吸收作用 →→ 尿液(终尿1.5升)

第 6 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共 8 页

2、肾小球的过 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

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全部的葡萄糖、部分的无机盐和大部分的水)

注意比较成分差异:血液、原尿和尿液。

肾小球 肾小管

血液 原尿 尿液

(血浆、血细胞) (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水、无机盐、尿素)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基本结构 角膜:可以透过光线 巩膜:可以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虹膜:中间有一个可以调节大小的瞳孔 脉络膜 视网膜,可以感受光的刺激 晶状体:可以折射光线 玻璃体

2.视觉形成过程: (折射)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形成物像) 视网膜————→视神经→→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二、近视及其预防

1近视眼:晶状体变凸,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前方,看不清远处的 2矫正 戴凹透镜 3预防P91 “三要”“四不看”

三要:①坐姿、写姿正确看书写字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市尺。②看书、看电脑,玩游戏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③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看:①光线太强不看书。②光线太暗不看书 ③躺卧不看书④走路不看书。 三、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外耳: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

中耳:鼓室,听小骨-------传递声波 鼓膜

内耳:半规管 前庭 耳蜗(感受声音信息) 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 中耳炎 2、听觉的形成过程:

(产生振动)

外界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感受声音信息)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耳的卫生保健教育(了解即可)

①不要用尖硬的东西挖耳朵,以免刺破外耳道和鼓膜

②听到巨大的声音(例如雷声、炮声)时要张口,这样可以避免震破鼓膜。 ③要预防鼻炎、咽炎,因为鼻、咽与中耳相通,如果鼻、咽发炎,病菌有可能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中耳炎会损伤听小骨或使鼓膜穿孔。

第 7 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共 8 页

④不要让污水进入外耳道,洗澡、游泳后要把外耳道内的水擦干,以免引起中耳炎。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分为大脑(大脑皮层有许多神经中枢)、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脊髓:能对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并且是脑和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二、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一、反射: 1、实验:膝跳反射

2、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二、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三、反射的类型

1、简单的反射: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

射等。

2、复杂的反射: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而形成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等。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 是人类所特有的。

四、反射的意义: 调节自身生命活动,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适当的反应。 第四节 激素调节

内分泌腺:是一类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

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少、作用大。

外分泌腺:是一类有导管的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它们的分泌物是

——汗液、唾液、胆汁等,经导管排出。

一、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1、(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侏儒症,

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巨人症。

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使人得甲亢;

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导致呆小症; 身体缺碘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3、胰 岛:分泌胰岛素。分泌不足患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4、性 腺: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维持第二性征 5、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6、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二、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第 8 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资料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