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红梅 穆正礼 刘丽艳 等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
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之下,少数民族地区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政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制定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地域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为研究个案,通过剖析现存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政策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对策: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定应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基准,根据地域特点和市场导向在少数民族地区增设区域性外语种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翻译专业教师;设立相对合理的专业课程和考核方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 2017) 11- 0086- 03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云南建设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依托国际大通道,优化产业布局,把云南省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云南省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而日益增多。培养外语人才,尤其是翻译应用人才的重要牲日渐凸显。对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政策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翻译政策的研究,如张占山、钟江华、杨文培、罗列、滕梅、穆雷等,从不同层面对翻译政策进行了探讨,然而尚未有学者专门以某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研究个案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政策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个案,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翻译教师普遍缺乏翻译实践
少数民族地方高校除了办学历史短、综合实力差、生源质量差、就业比例低等特点外,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翻译教师普遍缺乏翻译实践。何刚强教授指出,目前制约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合格师资的缺乏,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中,最核心的口笔译课程如果没有具有翻译真功夫的老师来占据课堂,这个翻译专业恐怕只能是徒有虚名。以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翻译老师普遍缺乏翻译实战经验,目前没有一位老师出版发表长篇译著,多数老师只有过零星的翻译篇章的经验;在口译方面的实践更为欠缺。老师上课以教材为主,除了照本宣科,很难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翻译技能。
(二)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考核不合理
少数民族地方院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地域差异和学生生源的差异,课程设置与考核收稿日期:2017-09-25基金项目:2015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语言接触视点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YB205075)作者简介:施红梅(19 72 -),女,彝族,云南大理人,博士,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穆正礼(19 76-),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刘丽艳(1982-),女,汉族,云南大理人,硕士,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李庆丰(1986-),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与发达地区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无异。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往往没有打好外语基础,高年级阶段就要学习难度更大的专业课。而且,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也比较薄弱,学生的成绩可想而知。此外,考核标准单一。以我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为例,每个学生都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毕业,这是唯一的考核标准。学生的市场需求意识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制定合理的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
(一)宏观层面:根据地域特点和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云南省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而与这3个国家领土接壤的边界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德宏、临沧、怒江、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西双版纳与老挝接壤,红河州与越南接壤。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2%。临沧境内佤族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2/3。怒江州是中国唯一的僳僳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少数民族占58%。现行的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政策与其他地区无异,英语是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必学也是唯一可学的外语。然而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掌握都不好,还要学习没有语言使用环境的英语,学习难度可想而知。曾丽指出,对于没有掌握第一语言就学习第二语言,或者在没有掌握第二语言的情况下就开始学习第三语言的学生来讲,他们不但没有优势,相反在有些任务中还是劣势。因此,从宏观层面来看,对少数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域特征,学生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对策。
(二)微观层面:增设区域性外语种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翻译教师队伍:设立相对合理的专业课程和考核方式
1.根据地域特点和市场导向在少数民族地区增设区域性外语种类。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与自己民族文化和语言相近的区域性外语种类,学习这些语言对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相对容易。具体来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与外国领土接壤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从高中阶段开设除了英语以外的区域性外语种类(如缅甸语、老挝语、越南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的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外语(英语或是区域性外语)。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高考的语种可以适当放宽,学生除了英语外,还可以选择区域性外语种类。学生除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汉语外,学习其他有着语言使用环境的第二外语,学习成绩会明显提高。以我校的泰语专此为例,学校采用了“3+1”的专业培养模式,学生在国内学习3年,赴泰国学习和实习一年。学生大四时到泰国学习和实习,直接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之中,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帮助很大。我校2016届泰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100%,海外就业率超过60%。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应尽量利用与外国领土相邻或相近的区域优势,同时兼顾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增设区域性外语种类。
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翻译教师队伍。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译者应具备以下4个方面的能力:双语能力,双重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作为老师,自己首先应具备这4个方面的能力。学校应加大对翻译教师的培训力度。把老师送到知名的大学进修培训,让老师学习合理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优良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学校可以设立自己的翻译中心,与当地的翻译公司、旅游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接各种翻译任务,建立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王翠提出,为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应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工作坊推向市场,实现学生翻译学习与实践与市场需求的直接对接。首先要求老师要熟悉翻译项目的市场运作流程,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有效提高翻译水平。此外,可以帮助教师打破原来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具体生动的翻译案例补充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学校应适当引进高素质的翻译专业人才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
3.设立相对合理的专业课程和考核方式。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设置一些巩固学生基础的语言技能课程,并且以实用性为主,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程。同时,要增加汉语课程的比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除了外语表达能力较弱外,中文表达能力也不尽人意。作为以后要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来说,必须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提高汉语课程的教学比例。除了大学语文外,还应开设汉语修辞与写作、文学经典鉴赏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更好地从事翻译实践。在考核方面,应适当改变只能以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考核的唯一标准,认可学生公开发表的译著、翻译比赛中获得的名次、或是取得翻译资格证书等多种考核模式,在翻译教学中,在相关评价体系中都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意识。
魏清光认为,少数民族译者对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是我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生产力。高层次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的稀缺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培养综合性外语人才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了准确地对外传播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了适应时代背景和市场的需要,应大力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自己的区域特征、市场导向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设立相对合理的专业课程和考核方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翻译教师队伍,加大小语种专业的建设力度。参考文献:[1]张占山.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U].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25.[2]钟江华.语言政策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U].贵 州民族研究,2013,(3):218-222.[3]杨文培,罗列.论晚清洋务派的翻译政策与京师 同文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U].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学报,2014,(12):31-37.[4]滕梅.翻译政策研究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借鉴意 义U].上海翻译,2014,(1):35-39.[5]穆雷.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研究现状分析U].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1):130-140.[6]何刚强.传统、特色、师资——本科翻译专业建 设之我见U].上海翻译,2007,(3):49-51.[7]曾丽.儿童三语习得中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对我 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启示
U].外语 教学与研究,201 1,(5):748-755.[8lEugene A.Nida(尤金·奈达).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9]壬翠.市场导向下的翻译工作坊教学研究U].山 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137 -138.[10]魏清光.高层次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培养探索U].
民族翻译,2015,(2):38-42.
(责任编辑姜黎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