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鲜感词语的运用
作者:刘亚光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9年第10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高屋建瓴地提出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本文仅就围绕“课文中出现的有新鲜感词语在习作中的运用”展开讨论。
一、随机调查学生认为的有新鲜感词语
“新鲜”在词典中的释义是:(事物)出现不久,稀罕,新奇的。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出了“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要求。那么,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哪些词语能让学生产生稀罕、新奇的感觉?
学习课文前,笔者随机对30名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让他们在《大青树下的小学》 《不懂就要问》这两篇课文中,找出10个有新鲜感的词语。下面,列举学生找出的词语。 坪坝、鲜艳、绚丽多彩、高高飘扬、敬礼、铜钟、招引、热闹;私塾、咿咿呀呀、一个一个、连连点头、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字不漏。
统计后,《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语依次是“铜钟、坪坝和绚丽多彩”;《不懂就要问》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语依次是“私塾、咿咿呀呀、糊里糊涂”。虽然每个学生找出的新鲜感的词语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示生活中不常见事物的名词。例如“坪坝”,这类词语只“新奇”“罕见”,但不够“鲜活”。我认为,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有新鲜感的词语”。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没能够真正理解“有新鲜感”这个概念的内涵所造成的。对于这些“新词”,学生只需要会读会写,进行理解,把词语和指向的事物建立链接即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另一类是富有表现力的描述性的新词。这些词语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给学生特别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绚丽多彩、高高飘扬”。这类词语才是真正有新鲜感的词语,才是有积累价值的词语。
按照界定,有新鲜感的词语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大概有“鲜艳、绚丽多彩、高高飘扬、招引”等;在《不懂就要问》一课中大概有“摇头晃脑、糊里糊涂、鸦雀无声、一字不漏、连连点头”等。
二、理解概念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时,教师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要进行合理引导,从而达到学生自主找出“有价值的”、有新鲜感词语的目的。在这个环节,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有新鲜感的词语”的概念。我们可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片段一】初步理解“有新鲜感的词语”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生:我感受到的画面是“绚丽多彩的学校”。
生:我是通过词语“穿戴不同”“鲜艳”“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的。 ……
师:(小结)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形成清楚的画面,有特别的、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语叫作“有新鲜感的词语”。 【片段二】加深理解“有新鲜感的词语”
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内容中有新鲜感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来。 生:我感受到“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师:請你读读能让你形成画面的句子。
生: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师: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晰具体的画面,有特别的、耳目一新的感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古老、粗壮、摇晃。
师:(小结)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形成清晰具体的画面,有特别的、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语,就叫作“有新鲜感的词语”。
上述片段,教师通过朗读“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为学生自主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打下基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正视他们找出来的各不相同的有新鲜感的词语,不要越俎代庖。 三、循序渐进促使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促使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通过下面行之有效的方法步骤:
前四步是在阅读教学中完成,最后一步是在习作教学中完成。
第一步是读文找词,师生交流。在课文中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然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上文已有论述。
第三步是模仿训练,尝试运用。学生模仿有新鲜感词语在课文语句中的用法,进行尝试造句运用,这两步不再一一赘述了。其余三步如下:
第二步是切己理解,加强联系。以《不懂就要问》一文中“糊里糊涂”一词的教学为例。 (1) 理解意思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读读这个词上面和下面的句子,想一想,我们再来交流。(生读)
生:“糊里糊涂”就是一点也不懂的意思。 生:不懂书的意思,就是“糊里糊涂”。
师:你们的回答很棒!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 切己理解后加强联系
师:你遇到过“糊里糊涂”的情况吗?当时你是怎样做的?
生:老师,我有一次请假,少上了一节数学课。后来的数学课上,我就糊里糊涂听不懂了。幸亏我请教了李子健,才弄懂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学问学问,就是要不懂就问。
生:我有时遇到不懂的题,也是糊里糊涂的,可我不好意思问别人。 师:后来,你请教别人了吗? (生不好意思低下头)
师:如果再遇到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去问别人。
师:因为糊里糊涂地学习,是没有用的。
这种在基本理解词语大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的切己理解,加强了词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让词语不再只是书本上的,而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在学生习作时,随着表达的需要,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第四步是单元分类,组块积累。教材上每个阅读单元的课文之间都有相关的人文主题,题材几乎相同。例如,第六单元课文题材是祖国美丽山河,在每篇课文中,都有很多描写景物的词语,积累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整个单元的词语进行梳理归类,形成组块。如第六单元新鲜感词语可以梳理归类如下。 总括:物产丰富、美丽富饶。 山:中断、山色空蒙。
水:碧水东流、浩瀚、海天交界。
树木:绿色海洋、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绿绒大伞。 颜色:五光十色、淡青、浅绿、杏黄、苍翠。 动作:笼罩、涨满、抽出。
再例如,第一单元新鲜感词语梳理归类如下。 校园:绚丽多彩、高高飘扬。 课堂:鸦雀无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习:咿咿呀呀、摇头晃脑、一字不漏、糊里糊涂、连连点头。
一类词语就是一个组块。组块积累的优势在于,当学生需要运用某个有新鲜感的词语时,会马上想到这个词语所在的组块,然后在组块中快速把需要的词语筛选出来,这就好像分类别摆放整齐的仓库比凌乱不堪的仓库能更快找到物品。
第五步是自主运用,批语唤醒。经过前五步学习,学生基本能够自主在习作中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有新鲜感词语了。但是,他们还会经常出现“会用不用、该用没用”的情形,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唤醒式评语”启发学生运用。
以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为例,有个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们班有个珍藏家。她的个子并不高,有点胖,很可爱。教师评语:你觉得她很可爱,如果把“有点胖”换成另一个词语,更能表现出她的可爱,快试一试吧。这个学生根据评语想了一会儿,把句子改成了:我们班有个珍藏家。她的个子并不高,胖乎乎,很可爱。
再例如,第二單元习作《写日记》。有个学生在日记《放风筝》中写道:我放啊放,风筝飞得很高很高。教师在句子后面补充:在蓝天上_______。评语是:此情此景,让我们想到了第一课中一个有新鲜感的词语,你能找到吗?找到后,请把句子补充完整。后来,这个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我放啊放,风筝飞得很高很高,在蓝天上高高飘扬。
这样有的放矢的习作评语,可以唤醒沉睡在学生词语仓库中的有新鲜感词语。但教师要想正确使用“唤醒式批语”,就要和学生同步积累,从而能够准确判断出习作中出现的“唤醒时机”,然后启发引导,最终达到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课文中有新鲜感词语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教学研究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