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崂山道士》,所描写的道士能穿墙而过,其法术高深,能把筷子变成嫦娥来起舞祝酒兴,其道可谓深矣。这个美丽的故事是从童年时期伴我成长起来的,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对道士的崇拜。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青岛开全国高校的学术会议,有幸参加了。会议之余,主办方难免组织大家游览一番,青岛市内的各景点游览没有给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唯独在崂山,我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会议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主办方领导复旦大学副校长陈洪教授在我们游览崂山之前就和我们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说,他此次先我们一步到崂山进行了游览,去的那天大概是周一,游客正少的时候,他在崂山上遇到了一些道士,他们都很忙碌,正在把游客投在水池中的硬币和纸币捞出来晾晒,工作十分认真。还遇到了一位道长,在山路上攀谈起来。陈校长说:“道长如此硬朗,爬山如履平地,想必如电影中所演,武功高强。平时的道业也一定很忙吧?”道长倒也坦率,“我是很忙呀,附近这几个道观的创收全归我管!”于是二人相视而嘻。陈院长的话我倒没有太在意,我决定第二天一定亲自去看看。
第二天,到崂山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时间很紧,导游给大家做了规定,只有两个小时的游览时间,因为她还要带大家去购物。在这段时间内我是无法爬到山顶的,我决定见到道士为止。在著名的太清宫和上清宫都没有看到道士,游客太多,只是走马观花而已,顺着山路向上爬,越往上游客越少,终于来到了一处位于山上很高处的一个小道观,其名字已经记不得,天也要黑了,时间也不允许我再往上爬了,花了两块钱的门票,进去看了看。人很少,终于见到道士了。两个道士正在和两个妇女打扑克,有说有笑的,年龄大概四十左右,挽着发髻,戴着道帽,黑黑的胡子,显得有些邋遢,与我心目中的仙风道骨相去甚远。他们对来往的游人也不理会,倒也清闲。
从山上下来,我对道士的崇拜已经荡然无存了,听陈院长所讲加上自己所见,我不仅有些怅然。 社会发展了,道士们在修道的同时还要加入创收的经济大潮,实在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 韩愈的《师说》大家都能背诵,其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千古师道的内涵,教师是传道的,当然不是传播道教,但也和“道”有密切的联系。崂山的道士都无法专心修道了,我们的教师又如何呢?
儿子正在上初中,作为家长,也是一名教师,我经常陷入一种深深的思考中。现在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不认真授课,把课上应该讲授的内容拿到了课外,办班补课,作为创收的手段,在金钱的面前,早已把韩愈的教导抛之脑后了。我常常以为自己的孩子不用补课,为此和妻子还发生了口角,妻子说你不了解现在的情况,好学生都要补课,咱们的孩子不补课,学业就会落下,那将来考重点高中还有什么希望?儿子也说,他们班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在补课,于是他也不得不卷入了补课的漩涡。
常常扪心自问,自己的观念是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很多观念在金钱的面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还是本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冲击着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某些观念。道士创收倒也罢了,可是教师的心里只想着自己的“钱途”,那么我们学生还有前途吗?我们的教育还有前途吗?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前途吗?
中国社会要想赶上发达国家,教育的发展是根本,国家的发展要让国民富足起来,国家才能富足起来。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被社会的各行业解读为,挣钱才是硬道理。
教师的祖师爷孔子早有教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和我们后来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作为教师来讲人人都懂,可前面我提到的那些教师,恰恰放弃了“道”,放弃了那个作为教师生财的原则,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会使怎样的呢?
崂山之行以后,我对“道”产生了深深的困惑。
2006.2.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