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关林唐墓(C7M6019)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 洛阳市 471000)
摘 要:2013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关林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发掘了20多座唐代早中期墓葬,其中多座墓葬出土了一批唐代珍贵文物。C7M6019随葬品丰富,惜一部分由于火候较低、风化太甚无法修复外,尚有一部分可以复原。该墓为竖井式墓道和刀形洞室组成的刀形土洞墓。这批文物对研究洛阳地区唐代中下层人民的瘗埋制度、丧事习俗、随葬品组合等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洛阳关林 土洞墓 唐代
Abstract:In 2013, the Luoya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excavated 20 plus tombs of the early-middle Tang Dynasty. Of these the tomb C7M6019 was a cleaver-shaped tomb which consisted of a shaft passage and an earthen burial chamber. It yielded rich burial goods and sheds light on the burial custom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lower and middle class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Luoyang region.
Keywords:Guanlin in Luoyang; earthen chamber tomb; Tang Dynasty
2013年2~4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洛阳关林村南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批唐代墓葬(图一),其中C7M6002、C7M6001、C7M6010、C7M6015的资料已经发表下。
一、墓葬形制
[1]
棺木、人骨均腐朽无存,头向、葬式不明。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墓室东部。
二、随葬品
。现将C7M6019的发掘情况报告如
该墓面积虽小,但出土随葬器物较多。出土时随葬品大多为碎片,后经修复有陶俑和三彩器物等,共复原24件,另有少量器物无法修复。
该墓葬形制为不规则的刀形土洞墓,平面呈直背斜刃形。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坐北向南,方向180°(图二)。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呈长方形竖穴土坑式,南北长约2.1、宽1.2米。墓道开口至墓道底部深约5.8米。墓道口至现在地表约0.3米。
墓室 平面呈不规则梯形。墓室东壁与墓道东壁呈直线;东壁、南壁与东壁呈直角;唯有西壁较为特殊,其北部呈直线,长0.8米,然后开始向外扩张,呈斜壁锐角与南壁相交,南部最宽。墓室南北通长2.6、南壁宽2.1、北壁宽1.8米。洞室顶部呈东西向拱形。两端低,中间高。两端从1.4米处起券,两端向中间逐渐升高,最高点比起券处高0.2米。墓室顶部最高约1.6米。
八里堂小区通衢路辛庄村
小常汽车电器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练庄村
龙康(E区)
龙
门大道
洛阳市第八中学龙康D区关林路东城置业
红旗巷
关林路
山水宾馆地矿一院
明花社区
颐君大厦
洛钢路社区
关林景区仿古街
3
2018年第2期
地表
墓道口
5.5米
北
高领罐 1件(C7M6019∶1)。完整。泥质红陶。小直口,口沿向外斜成尖唇,高领,广圆肩,斜直腹,小平底。最大直径
5.8米
DA
DB
在肩部。通体饰数周较宽的凹槽。火候较低,表面有粉
31
12411
131410
930
252627
28171819211615
2229
3624
23
3738
3940
7
4841
56
B
化现象。口沿和肩上施酱釉,有流釉现象,下有蜡泪状痕迹。形体修长。口径10.2、最大腹径22.6、底径
A
242
8
20
C11.4、高29厘米(图三∶1,图四)。
低领罐 1件(C7M6019∶2)。完整。高岭土胎。小直口,矮领,平
沿尖唇,鼓肩鼓腹,大饼形足。通体饰数周凸弦纹。胎上饰一层白色化妆土。口沿、肩
0
图二 C7M6019墓葬平、剖面图
1、2.陶罐 3.子母盘 4.陶牛 5、6.镇墓兽 7、8.武士俑 9~36.陶俑 37、38.陶骆驼 39~43.陶马
C1米
3
1
2
4
5
腹上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口沿在烧制过程中变形,口部一侧塌陷较低。形体较胖。在烧制过程中口部变形。口径10、
6
7
最大腹径22、底径11、高
8
29.8厘米(图五)。
子母盘 1件(C7M6019∶3)。高岭土胎。由盘、大碗和7件小碗组成。8件碗放在盘上,大碗居中间,四周围以7
9
10
3、10.04厘米余08厘米图三 C7M6019出土遗物
11
件小碗(图三∶2,图六)。
盘 高岭土胎。直沿,圆唇,圜底。矮圈足。盘内外施黄绿釉,有流釉痕迹。外壁施半釉。口径25.4、底径11.6、高4.7厘米。
1.高领罐(C7M6019∶1) 2.子母盘(C7M6019∶3) 3.陶牛(C7M6019∶4) 4.陶马(C7M6019∶43) 5.骆驼(C7M6019∶37) 6.骑马俑(C7M6019∶42) 7.A型镇墓兽(C7M6019∶5) 8.B型镇墓兽(C7M6019∶6) 9.侍女俑(C7M6019∶10) 10.风帽俑(C7M6019∶11) 11.武士俑(C7M6019∶8)
4
·洛阳关林唐墓(C7M6019)发掘简报·图四 高领罐(C7M6019∶1)图八 陶马(C7M6019∶43)
图五 低领罐(C7M6019∶2)图九 陶骆驼(C7M6019∶37)
图六 子母盘(C7M6019∶3)图一〇 A型镇墓兽(C7M6019∶5)
图七 陶牛(C7M6019∶4)图一一 B型镇墓兽(C7M6019∶6)
5
2018年第2期
大碗 1件。泥质红陶胎。敞口,圆唇,弧腹,饼形足。内外施黄釉,外壁施半釉。口径10.3、底径4.2、高4厘米。
小碗 7件。高岭土胎。侈口,口沿外翻卷,深腹,矮圈足。口径6.6、足径3.6、高3厘米。
牛 1件(C7M6019∶4)。泥质红陶胎。呈站立状,下部托板缺失。牛嘴平行前伸,嘴微张,凸眼,小耳,双角矮直,脖下牛腩丰厚下垂,圆腹,短腿,尾缺。牛通体饰白粉,制作粗糙。通长23.2、宽9.6、高16.6厘米(图三∶3,图七)。
马 1件(C7M6019∶43)。高岭土胎。呈站立状,四肢立于长方形托板上。身体修长,身材矫健。首狭长,头向后勾。大眼外凸,张嘴露齿,小耳直立。马脖子呈拱形高耸,上饰数道竖凹槽纹,象征马鬃高高耸立。躯干比例匀称,长腿,尖短尾。马背上垫方形障泥 ,障泥上置鞍鞯、鞍袱。马嘴上无衔嚼。托板呈长方形,中间向上拱起,形成拱桥形。马身上通体饰一层白粉,在鬃和鞍鞯上又饰红彩。红彩大部分已脱落。马通长40、高40.8厘米。托板较薄,长18、宽12厘米(图三∶4,图八)。
骆驼 1件(C7M6019∶37)。高岭土胎。呈站立状,四肢立于长方形托板上,托板缺失。首上昂,与脖子构成“S”形。嘴前伸、微张,鼻孔较大,大眼突出,小耳。脖子上有梳理整齐的鬃毛,脖子下腩肉下垂。背上有驼峰,双峰耸立,驼峰上覆盖双层椭圆形毡子。在脸上用黑墨画出部分毛发和胡须。毡子上饰红彩,彩大部分已脱落。骆驼通长45.5、高46.5厘米(图三∶5,图九)。
镇墓兽 2件。均为泥质红陶胎。兽形,蹲状。身下有一较薄、平面呈拱形的托板。分两型。
A型 人面兽身。标本C7M6019∶5,圆脸,大眼外鼓,宽鼻,阔嘴,嘴中间向上翘起,方耳,脸两侧下饰有络腮胡子,面似人面。头发呈螺旋式向上直立,形成独角状。角顶部向左侧歪曲,顶残。前肢直立,兽蹄。后肢蹲坐于托板之上。断尾向上贴于背上。该兽头发上饰黑彩。
6
兽身背部为原色不施彩。兽身前部均施一层白粉。在兽耳、胸腹、蹄子和前肢与胸脯相交处均施红色线条,加以装饰。最宽处18.8、残高39.2厘米。托板拱形,前宽12、进深14厘米(图三∶7,图一〇)。
B型 兽面兽身。标本C7M6019∶6,头上双角,弯曲状,一角缺失,一角残。方脸,深目凸眼,宽鼻,大嘴张开,露齿,两腮横肉突起,小耳,面部狰狞凶残。项下饰有三撮毛。胸阔凸起。前肢伫立,后肢弯曲蹲坐,弓背,兽蹄。前肢上部有双翼,缺失。尾巴略长贴于脊背上。兽头上和前部均饰一层白粉。在兽头的五官内和蹄子上又饰以红彩。在胸、腹上饰有一道红彩。另在一翼上保留有一点绿彩,因此,双翼上可能饰以绿色点彩。兽身残宽处约15、残高32.8厘米。托板拱形,宽13.8、进深14厘米(图三∶8,图一一)。
骑马俑 1件(C7M6019∶42)。高岭土胎。站立状,四肢立于长方形托板上。马身上端坐一人,上身已缺失,仅剩下身。马前腿挺立,后腿似向后坐。马首下垂,脖子较粗。马眼大而凸出,马嘴紧闭。小耳直立,已残。脖子正中上饰有较短的马鬃,马鬃在额头处向两边梳卷。脖子下有一道腩肉。马尾缺失。马背上垫一件椭圆形的毡子,毡子上有马鞍,骑手坐于马鞍之上。通体饰白粉。通长22.2、残高26.2厘米。托板较薄,长18、宽12厘米(图三∶6,图一二)。
武士俑 1件(C7M6019∶8)。身体健壮,身材略瘦,膝盖以下残失。头戴盔,昂首方脸,深目凸眼,阔鼻,大嘴大耳。鼻下饰大八字胡,腮下短髯。削肩,细腰。双臂下垂,前臂平端,握拳,右前臂缺失。上身穿燕尾式内衣,外披铠甲,铠甲上又披坎肩,前有带系于脖下。下腹系有围裙垂于膝盖上。通体饰白粉,仅在胸下内衣、腹下围裙和左拳上又施红彩。俑残高39.4厘米(图三∶11)。
侍女俑 1件(C7M6019∶10)。高岭土胎。面部丰腴,身材修长。头戴高梁冠,头发呈惊鹄髻,冠内有一拱形横梁和一竖卡,二者呈十字相连。发髻内施绿彩,竖卡上施红彩。冠下头发饰黑彩。五官端正,大眼,高鼻梁,小嘴小耳。唇
·洛阳关林唐墓(C7M6019)发掘简报·图一二 骑马俑(C7M6019∶42)图一六 风帽俑(C7M6019∶24)
图一三 侍女俑(C7M6019∶10)图一七 风帽俑(C7M6019∶15)
图一四 风帽俑(C7M6019∶11)图一八 风帽俑(C7M6019∶19)
图一五 风帽俑(C7M6019∶16)图一九 风帽俑(C7M6019∶23)
7
2018年第2期
图二〇 风帽俑(C7M6019∶12)图二二 风帽俑(C7M6019∶18)
图二一 风帽俑(C7M6019∶13)图二三 风帽俑(C7M6019∶22)
内饰红彩。内穿圆领窄袖紧身及地长裙;外披圆领宽袖及膝长袄。前后胸上有连搭背篼,以双带连接跨于肩上。腰束宽带。裙下脚尖外露。通体施白粉。外披长袄饰以红彩,白色袖口,袖口上以红色点彩象征花卉纹,袖口内饰以绿彩。宽14.1、通高47厘米(图三∶9,图一三)。
风帽俑 共13件。形制大致相同。均为模制。高岭土胎。人物身材苗条。头戴风帽,内穿圆领紧身窄袖长衫及膝下,下穿裙裤及地。衣袖长于手臂。身微前倾,双眼下垂,小鼻小嘴。左手下垂贴于腿侧,右手握拳置于腹前。通体施白粉,又在白粉上饰红彩,但红彩施的位置不一样,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嘴上施红彩。共3件。标本C7M6019∶11,宽5.2、高21.4厘米(图三∶10,图一四)。标本C7M6019∶16,宽5.7、高21.2厘米(图一五)。标本C7M6019∶24,宽5.7、高21.9厘米(图一六)。
风帽上施红彩。共3件。标本C7M6019∶15,宽6、高21.6厘米(图一七)。标本
8
C7M6019∶19,宽5.8、高21.6厘米(图一八)。标本C7M6019∶23,宽5.5、高21.6厘米(图一九)。
上身施红彩。共7件。标本C7M6019∶12,宽5.3、高21.2厘米(图二〇)。标本C7M6019∶13,宽5.8、高21.6厘米(图二一)。标本C7M6019∶14,宽5.6、高22厘米。标本C7M6019∶17,宽5.8、高21.8厘米。标本C7M6019∶18,宽5.3、高21.5厘米(图二二)。标本C7M6019∶21,宽5.6、高21.4厘米。标本C7M6019∶22,宽5.6、高23.2厘米(图二三)。
三、结 语
该墓由于没有出土纪年性的文字和墓志,我们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器物形制和随葬品组合来确定墓葬的相对年代和墓主人的相对身份、社会地位。根据以往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唐代墓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为唐初至高宗时期;第二期为武则天至中宗时期;第三期为玄
·洛阳关林唐墓(C7M6019)发掘简报·宗至代宗时期;第四期为德宗至唐代末期2。综合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器物形制,我们认为该墓葬应为第一期晚期至第二期早期之间,至迟到武则天至中宗时期2。
第一,该墓葬的形制是典型的直背刀形墓,“武则天至中宗时期,单室土洞墓一般为纵长方形墓室。所谓直背刀形墓,或许是出现于这时的
3
。因此该墓应是“武则天至中宗时期”新形制”
[]
[]
[]
品的质量,来大致断定其社会阶层。该墓的墓葬形制为竖井式土洞墓,面积较小。墓葬随葬品中既没有象征其显赫家世和社会地位的墓志,也没有当时贵族随葬经常使用的唐三彩。况且陶俑火候较低,总体质量较差,价格、艺术价值较低。因此墓主人的身份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可能是当时社会的平民阶层。该墓地位于唐洛阳城定鼎门南约2公里处,距离东都洛阳城较近,因此我们推测墓主人应是生活在洛阳城里的平民。
总之,该墓葬虽然形制较小,但随葬品较为丰富,大部分器物已复原,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平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态,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东都洛阳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的演变和丧葬习俗、瘗埋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领队:史家珍发掘:吴业恒 赵 静照相:苏 静绘图:苏 静 彭丽莎修复:郑 卫 智爱玲执笔:郑 卫 刘 路 常 娜 彭艺博
注 释
[1] a.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关林唐墓C7M6002
发掘简报》,《洛阳考古》2016年第1期;b.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关林唐墓C7M6001、C7M6015发掘简报》,《洛阳考古》2016年第4期;c.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关林唐墓C7M6010发掘简报》《洛阳考古》2017年第1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
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
和研究·隋唐五代》,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583页。[4] 同[3],第584页。[5] 同[4]。
的。
第二,该墓中的随葬器物可分四类:一是生活用具,有陶罐和七星盘;二是人面兽身和兽形两种镇墓兽;三是人俑类,有侍女俑、风帽俑、骑马俑、武士俑;四是动物俑类,有马、骆驼等。首先陶罐等与碗为黏土胎,剩余的则为高岭土胎,两种胎并存。黏土胎逐渐被淘汰,高岭土胎则上升为主流。在唐代初期,“釉多施于器物上
4
。该墓中的陶罐和陶碗均半部,下部呈蜡泪状”
[]
施半釉,并有垂釉现象,这些与唐代初期的特征一致。
第三,“唐初,镇墓俑只用武士、镇墓兽而无天王。镇墓兽,一个人面、一个兽面,皆兽身,蹲坐,兽蹄。至高宗时,天王俑基本上已代替了
5
。该墓中人面兽身镇墓兽和兽形武士俑的地位”
[]
镇墓兽并存,有武士俑尚未出现天王俑,符合高宗以前即第一期的特点。
第四,该墓侍女俑、风帽俑等,形体清瘦,身高较矮,装饰手法简单,具有唐代初期的原始形态。
第五,该墓中的马、骆驼和侍女俑形体较大,风格迥异独特,使人耳目一新,已有了从初唐向盛唐演变的元素。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认为该墓的随葬品保留了众多初唐时期的因素,但墓葬形制则一改唐初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单室墓为竖井式墓道土洞墓,平面形状像刀形,这种形制的墓葬最早出现在武则天至中宗时期,因此该墓的埋葬时间应在武周时期前后,即第一期晚段与第二期前段之间。
关于墓主人身份,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
(责任编辑:张西峰)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