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想到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恩格斯在这篇著作中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主要内容以及独创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为成熟和全面的总结,帮助工人阶级及政党准确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德国古典哲学孕育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一系列伟大哲学家,尤其是费尔巴哈他结束了德国唯心主义,促成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产生,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最新智慧,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性和改良的良好愿望,没有看到历史的必然性。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是在当时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和十八世纪所有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一样,十九世纪德国的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也在这条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发生了 “倾斜”和“滑坡”,他代表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性和改良的良好愿望。也就是说,他和他的前辈一样,都没有沿着唯物主义的轨迹,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走向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没有把唯物主义彻底化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都没有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巢臼。对于费尔巴哈的这种状况,恩格斯曾作过形象的描绘,他说:“他作为一个哲学家也停留在半路上,他的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他的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所共有的一个局限性。正是这种哲学整体结构上的不协调性和不和谐性,决定了他们在阐述每一个具体问题,尤其是社会历史问题时。常常发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碰撞”和“交叉”,呈现出明显的两重性的特征来,即具有保守性,又具有革命性。它的保守的方面在于,包含着对现状的肯定,是替普鲁士国家作辩护,替现存的社会关系作辩护的。这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现实性再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就
1
是典型的写实。
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他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登上了王座,在费尔巴哈看来,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强烈的影响了马克思。
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将哲学提高到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但同时他简单的将黑格尔的一些理论抛开没有正确的批判接受,并且在晚年蛰居乡野没有得到自然科学等营养的补充而沦为: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为唯心主义。总之他们是站在部分封建统治阶级、温和资产阶级及尚未觉醒的无产阶级的中间立场上去看待当时的社会矛盾,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进行了“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正是马克思主义开启新纪元的起点。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
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
2
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马克思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精髓的把握上科学的进行了“扬弃”,历史性的将人类历史的进程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原动力,将封建的专制和暴力与资本家的贪婪本质是促使其走向兴衰的必然过程,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正是马克思主义开启新世元的起点。
3
“代替那存在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诞生的这一“联合体”。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最新智慧,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以正确的哲学思维为先导,在立足实际的前提下阐释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充满理性而又切中实际的哲学思想作为自己体系大厦的基石和支柱。
毛泽东对哲学问题的全面论述一样,足以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虽然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进执政党的党章,但是国内和海外理论界始终有一种不同的声音,认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变相资本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其中涉及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经是一个争论不清而影响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以往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模糊,也有困惑,通过学习《费尔巴哈论》有了一些新的感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中谈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最为困苦的最广大的无产者从受压迫受剥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以改革开放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三件大事。从一个几十个人的星星之火发展到今天有8000万之众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他代表着中国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
4
民的根本利益。从解放之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被称之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到世界政治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就是在不断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和谐的发展。在推动社会不段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向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能够清醒的看到不同的社会矛盾。从土地革命到统一战线;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初级阶段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从解放劳动力到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和谐社会主义;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精神文明建设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系列的深入人心的变革无不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最新智慧,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那种在中国搞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搞多党轮流坐庄式的执政最终将中国推向比四分五列的苏联式的瓦解状况还要危险之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将变得支离破碎。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社会责任。
我作为央企的一名管理干部,我们在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使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党的方针、路线是什么,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就是我们的党,它是马克思、无产阶级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的终极目标就是我们不断的奋斗方向!企业的发展就是为国、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特别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要将国家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企业做强则国家就强大了,同时人民群众要得到实惠。那种搞不切合实际的政绩工程则是自私自利的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与人民群众的要求、
5
党和国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那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牺牲人民群众利益的发展是极端的个人自私自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那种“大而不强、集而不团”的企业观终将和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的,并终将被历史淘汰!
总之,旧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旧唯物主义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一是科学性——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三是实践性——是从实践中来,又为实践服务的。
可见,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再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历史的客观规律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提和命运,使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华夏之邦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高速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国民生产增长值一直位列世界之先,在世界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并影响全球经济的条件之下,中国共产党人集全民族之智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与发展!
二O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