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于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来源:智榕旅游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l期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104期) 关于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潘英海 摘要:把握畲族文化的特点,耍特别注意区域化、在地化和多元化三个概念。在畲族文化发展问题上,“过去” 与“当代”之间,“断裂”比“延续”更重要。文化同时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从共时性观之。文化是不断合 成和在地化的历程;从历时性现之,文化又是不断断裂和创新的历程。 关键词:畲族;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传承发展 一、前言 众所周知,畲族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 畲族,是中国大陆现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 三省交界的山区地带。呈大分散、小聚落的型态分 其族称则是历经1953年、1955年两次于福建、浙 布。此外,江西、安徽、湖南、贵州,也先后认定了一 江、广东等地之实地调查,并会同该民族协商之后, 些畲族的人口(施联朱1987:l;蒋炳钊1988:l; 于1956年由中共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而正 陈国强1997:1)。 式确认下来的(蒋炳钊1988:8;俞郁田1993:42)。 根据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畲族 在过去我做畲族研究的年代.从事畲族学术 总人口为368,823人,其中福建占57%、浙江占40% 研究的研究者,不论在大陆方面与台湾方面都屈 (蒋炳钊1988:1)。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 指可数。例如:已退休的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蒋 数据,显示畲族的人口增加至630,378人,其中福建 炳钊、福建省民委所属民族研究所蓝炯熹先生、中 占55.4%、浙江占27.5%(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篇 国社会科学院的施联朱教授。在台湾方面还有中 编委会1999:1)。2000年第五次人121普查的数据, 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已退休的石磊先生。当时前辈 则显示现在畲族的人口已经增长至7l万人左右。 学者的研究,对畲族的来源、畲族与其它民族之间 我们发现,畲族人口的增加不完全是自然增 的关系、畲族的迁徙与分布、畲族的传统文化等方 长,其人口的增长还受民族成分认定的因素影 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响。然而,不论畲族人口是如何增长,畲族的主 然而。近十年来畲族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例 要分布地区仍以福建与浙江两省为主。在福建方 如:2012年l1月中旬在浙江省丽水学院举办的 面,畲族分布在全省64个县市,包括了l6个畲 r畲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口气呈现了67篇 族乡,其中又以闽东的宁德地区最为集中,占全 论文。同时,近年也出现许多有关畲族的硕博士论 省的80%。 文及专书。这些都在在显示畲族文化的未来性与 在浙江方面,畲族分布在全省40个县市. 发展性。 包括了于1984年设立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其中 接下来。本文针对“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又以浙南的温州地区与丽水地区最为集中,占全 的议题发表一些想法.与关心畲族文化发展的朋 省的78%(蒋炳钊1988:1—2)。换言之,尽管 友分享交流。 畲族分布的地域相当辽阔,畲族的主要分布地域 二、关于畲族文化的特点:从畲族的分布谈起 是以闽东与浙南一带的山区为主。占畲族总人口 }作者简介:潘英海,台湾暨南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收稿日期:2012—11—26(初稿);2013-01-25(定稿)。 6 过去二十年来,我针对台湾平埔族的研究称 去”(传统文化)。 没有文字不等于没有“过去”。这些族群是如 这样的文化现象与互动过程为“文化合成与合成 文化”(潘英海1994)与“在地化与地方文化”(潘 英海1995),并进一步透过区域性的研究说明平 埔族群的文化在汉文化交互作用下,形成“文化 何留下他们的“过去”?传说、神话、仪武、故事、戏 剧都是表述历史的另类形或文类。换言之,“过去” 除了文字、器物、遗址等“物化”(objectiifed)的东 西流存下来外,也会透过口语相传与文化展演 (cultural performance)而留存下来。所不同的是, 前者所显现的历史表述是透过“物化”介媒,后者 系”、“文化丛”与“文化圈”(潘英海1998)。 这里所说的“文化系”、“文化丛”与“文化圈”, 放在畲族文化的脉络中,就是各区域性畲族文化 的彼此关系与整体关系。从这个观点来看,我认为 畲族文化的传承重点在于:发展各自具有主体性 的地方性或区域性的文化,而其关键是“历史的断 裂”。 我认为:没有变化的文化是死的文化,变化是 一的历史表述是透过活在当下的人做为介媒。 然而,文化展演的不同文类,如:传说、神 话、仪式、故事、戏剧、岁时祭仪等等,与活在 当下的人之间的关系是多变的、不稳定的、动态 的。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展演系透过“人”的演出 而流传的,而人的演出需要有主客观的社会条件 配合:另方面许多的文化展演并不见得能流传下 来.常常是树倒猢狲散、人去史无痕。对于一个 个文化的生机。问题是:哪些部分该保存、传承? 哪些部分该断裂、消逝?文化传承与断裂的标准又 在哪里?首先,我们应该正面看待各区域畲族文 化在文化变迁与断裂过程中的文化意涵。文化,是 没有文字的族群而言,通常文化展演的流传是靠 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演出(performance),另 一由人(不论是个人还是族群)所负载的。当人与自 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的关系改变时,文化也会 跟着变化。简单地说,文化有生、有死、有起、有落、 有记忆、有遗忘。 种是记忆。演出是透过人自身象征性行动的组 构与表演,将一群人的过去表述出来;记忆则是 透过口头语言的传述与转述代代相传,是口述历 史的源头。 换言之,透过文字、器物、遗址以外,我们还可 以透过活在当下的人的演出与记忆,例如:畲族的 其次,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传统”与“文化”之 间的关系。让我们这么想,人类的活动总是会留下 痕迹,“凡走过必留痕迹”。但是,人类活动所留下 的痕迹.最常被用来呈现一群人的存在是透过文 字、器物、遗址等看得见的东西。从常识的观点而 对歌、各种文化节庆等等.得到有关一个族群的历 史素材。从这个观点而言,“过去”就更加宽广而深 言,我们可以说是某一人群的“传统文化”。换言 之,一群人的“过去”从来不可能是完整的;所谓的 “传统文化”,常常只能透过留下来、看得见的东西 层.同时也更增加我们对“传统/文化”了解上的多 义性与模糊性。就此而言。文化的历时性是某一群 人在某一特定时空架构下的意义结构.是一种具 有脉络的整体表述。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化的历时 性所指涉的是一群人的文化传统。 一来表述。我们常常面对的是:如何面对有限的“看 得见”,去了解已消逝的、“看不见”的过去。 虽然我们大量利用文字来记录我们的过去、 群人对过去的记忆、诠释与展演,与他们的 呈现我们的过去、了解我们的过去。但是。我们要 注意的是,在几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中,文字的出 现还不到一万年,中国文字的出现才五、六千年。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同人群发明文字的时间也 有所不同,因此不同人群可以被表述的“过去”,形 式与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有所不同。 另外,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群 或民族都发明了文字来记录自己族群的过去。目 前全世界188个国家、数千个民族之中,绝大多数 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换言之,绝大多数民族 地方认同以及族群认同密不可分。因为,人群的集 体性是以经验的共通体认为基础,也就是说,人群 的集体性是一种经验共通体,人群是透过共通(非 共同的1经验而沟通的。换言之,人群的集体性是 透过经验共通体的体验与理解,而进一步达成认 同上的共识。 然而,记忆与展演都是高度选择的,不论是情 感还是利益。高度选择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展演,不 仅具有价值判断的意识型态,更是公共领域的论 述空间。这些高度选择的意义体系,延续着对传统 的执着与文化的认同,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历史断 裂与文化创新对人类生存的启示与契机。 或族群是透过“异己文明”的文字来表述或被表 述。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族群都没有自己的“过 8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都是“传统”,也都 是“文化”。却是有差别的两种价值体系与意义论 述。若我们用A、B、C来譬喻“传统文化”与“文化 传统”的差异。我们可以简化成下列图示说明之: A代表传统消逝的部分,C代表传统延续的部分, 在“过去”与“当代”间延续与断裂的本质问题。我 首先视“过去”与“当代”是两个独立的文化自主 体,然后再思考两个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我 认为“过去”与“当代”重要的不是延续的关系。而 是一个断裂的关系。透过“文化”历史断裂性之体 认,我们才有可能掌握未来发展的自主性。 要之,将“历史断裂”与“文化合成”的看法合 并在一起,我想谈的是文化本质的问题:文化同时 B则代表文化新生的部分;又。AC代表过去,BC 代表当代。 具有共时性与历时性。从共时性的角度观之,文化 是一个不断合成与在地化的历程:从历时性的角 度观之,文化是一个不断断裂与创新的历程。 四、结语 畲族研究是了解汉文化与非汉文化之间关系 的重要研究。一方面了解汉文化形成的机制,另方 面了解汉文化在地化的历程。我历年从事台湾平 传统文化示意图 文化传统示意图 埔族群之研究即有志于此,因为畲族在大陆与汉 族之间的关系亦如平埔族与汉族在台湾的关系, 在前面“传统文化”论述下,A与C是被强调 可以两相比较,相互呼应。 的,特别是A可透过文字与文物之历史记忆机制 总结地说.畲族研究的重要性可从四方面来 重现于当代;因此,代表当代的BC,是由代表过去 说:一是透过畲族的个案研究与我在台湾对汉化 的AC所转化而来(AC-+BC)。在,“文化传统”论 西拉雅族的研究进行区域性的比较研究:二是透 述之下,AC与BC可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自主 过有关“文化合成”与“历史断裂”的文化理论.理 体,虽然BC延续了AC中的C,但是BC就是 解当代中国少属民族与汉文化的关系(例如:土家 BC、AC就是AC。两者是断裂与互动的关系 族、侗族、回族、满族等等)以及少数民族与少数民 (AC<-->BC),其重点在于BC的再造新生与自主诠 族之间的关系(例如:西南民族之间的关系),并进 释。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我们对消逝部分或脱落 一步理解所谓的“族群关系”与“族群认同”:三是 部分的陌生,让我们产生“文化识盲”的迷思,我们 透过前述的理解,探讨“汉文化”是什么以及“汉文 对传统的情感让我们产生“文化纠结”的迷思(潘 化”形成的历程与机制;四是透过对中华文化圈为 英海1997)。 基础的理解与当代西方人类学的文化理论产生对 前面论述的基本出发点,是思考“传统,文化” 话,发展自主性的理论论述。 参考文献: f1】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编委会:《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2】俞郁田:《霞浦县畲族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3】施联朱:《解放以来畲族研究纵述》,刊于《畲族研究论文集》,施联朱主编,页6—19。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 【4】陈国强:《畲族民俗风情》,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 【5】蒋炳钊:《畲族史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6】潘英海:《文化合成与合成文化》,刊于庄英章与潘英海合编《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一)》,页235—256,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年。 [7I潘英海:《在地化与地方文化:以“壶的信仰丛结”为例》,刊于庄英章与潘英海合编《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 (二)》。页299—31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年。 [8】潘英海:《文化系与文化圈:有关“壶的信仰丛结”分布与西拉雅族群迁徙的思考》,刊于刘益昌、潘英海主编《平埔族群的 区域研究论文集》,页163—202。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6年。 [责任编辑林石】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