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1例

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1例

来源:智榕旅游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7年12月第1卷第6期Chin J Breast Dis(E1ecLr0nic Version),December 2007,Vo1.1,No.6 ・213・ 肥厚,有欠美观;有2例患者术后再造乳房肌肉自 [2] 宋儒耀.乳房再造一次手术完成.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 主收缩,经皮下小切口切断肌肉组织后消失。后 学报,1981,6:41—45. 『3]Hokin J A.Mastectomy reconstruction without a prosthetic im. 期我们切断全部肌肉止点。实践经验证明,充分 plant.Plast Reconstr Surg,1983,72:810—817. 游离血管蒂,切断背阔肌的全部止点不会导致皮 [4] 亓发芝,陈君雪,顾建英,等.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 瓣的血供障碍。 术.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13:118—121. [5]McCraw J B,Papp C T,Edwards A,et a1.The autogenous la- 扩大背阔肌肌皮瓣携带背阔肌周围脂肪组 tissimus breast reconstruction.Clin P1ast Surg,1994,21:279— 织,增加了组织量,不需要联合使用乳房假体,能 302. 满足乳房再造的要求,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乳房再 [6] 王炜.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乳房再造//王炜.整形外科学.杭 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57—1160. 造方法,尤其适用于健侧乳房体积较小和中等大 [7]Delay E,Gounot N,Bouillot A,et a1.Autologous latissimus 小的患者。 breast reconstruction:a 3-year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100 pa— tients.Plast Reconstr Surg,1998,102:1461—1477.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07 ̄5-21) [1]亓发芝,顾建英,张学军,等.TRAM乳房再造术中的美学分 (本文编辑:罗承丽) 析.中华医学美容杂志,2000,6:86—88. ・短篇・ 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1例 胡薇施俊义盛渡李莉 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多见于 病理检查结果为:乳腺肿瘤组织排列弥散,局部呈巢状、筛孔 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而原发在乳腺的SRCC非常罕 状,瘤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较丰富,红染或透亮,部分含黏 见。本文就本院1例表现为特殊炎性乳腺癌的乳腺原发 液,瘤组织呈浸滑胜生长,累及皮肤真皮层及乳头,腋窝淋巴 性SRCC报道如下。 结(8/9)癌转移,乳腺基底未见肿瘤。免疫组化为:C—erbB-2 (一)、ER(一)、PR(一)、1953(一)、P16(一)、Ki-67(+)、 1临床资料 BCA225(+)、CA19-9(+)。病理诊断为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 患者为女性,49岁,未绝经,钼靶检查挤压后右乳红 癌。随访至今近1年无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 肿胀痛半月,抗感染治疗无效。右乳以乳头为中心红肿,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皮肤“橘皮样”改变,未触及明显肿 3讨论 块,右乳与胸壁无固定,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钼靶检 乳腺原发性SRCC极为罕见,因其独特的细胞学(印 查:右侧乳头周围皮肤增厚。B超检查:右乳10点处 戒形态与产生胞质内黏液)及相应的生物学行为(较强的 2.2 cm x 1.8 cm的低回声,右腋窝多枚淋巴结肿大。MRI 侵袭性、较高的转移率和病死率)成为独立的特殊亚型。 检查:右侧乳腺癌。细针穿刺检查:见异型细胞。其余检 1976年Steinbrecker和Silrberg首次报道乳腺SRCC,并将 查未见异常。 其列为小叶浸润性癌的亚型。1980年Hull等 通过对 新辅助化疗6疗程(紫杉醇135 mS/m +吡柔比星 24例SRCC的研究,认为此癌既可来源于小叶,也可来源 50 mg/m ,每3周1次)后行改良根治术,术后放射治疗, 于导管,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2003年新版的WHO肿瘤 并用卡培他滨(希罗达1000 mg/m )151服化疗6个月。 分类的《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 中把它归为人(特殊性癌)黏液癌和其他伴丰富黏液肿瘤 2结果 中的后一种“其他类型”中。对其进行独立研究和分类有 新辅助化疗期间至术前皮肤红肿区域未进一步扩展, 其临床价值。 约8 cmx8 cm范围,仍未触及明显肿块。改良根治术后, 关于诊断标准,龚西腧 总结为:(I)HE染色切片中 见典型印戒状癌细胞,AB—PAS胞质内阳性,无细胞外黏液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四科 池。(2)印戒样癌细胞占全部癌细胞的20%以上。(3)如 通讯作者:施俊义,E—mail:shijl@163.corn (下转219页). 2007年12月第1器第6期Chin J Breast Dis(Electronic Version),December 2007,Vo1.1,No.6 ・219・ [15]Stratmann S L,McCarty T M,Kuhn J A.Radiation safety with breast sentinel node biopsy.Am J Surg,1999,178:454—457. dures.Br J Radiol,2003,76:117—122. (收稿日期:2007-09-07) [16]Morton R,Ho ̄on P W,Peet D J,et a1.Quantitative assess— ment of the radiation hazards and risks in sentinel node proee一 (本文编辑:罗承丽) (上接213页) 不伴其他组织学类型成分者,称纯印戒细胞型;同时伴其 他组织学类型成分者,称混合型。(4)无胃肠卵巢等其他 胃肠道肿瘤均表达CK20+/ER一,而乳腺原发性SRCC的 ER、PR、巨囊性病的液状蛋白(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GCDFP)阳性率更高(90%)。Madan等 认为胃 部位原发癌灶。 2000年至今国内文献报道共32例。除孟旭莉等 报道1例男性患者外,其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 70岁,平均50.59岁。临床表现:均为局部肿块起病,3例 伴有乳头血性溢液,临床病史半月至1年。最初多采用 根治手术,近期行改良根治术,仅2例行区段切除;术后 按一般原则辅助治疗。国外文献报道30例,其中Nguyen 等 讨论不同部位SRCC黏蛋白表达时报道6例,Chu 等 讨论不同部位SRCC免疫组化特点时报道2l例,其 余均为散发个案。 总结以上62例乳腺原发性SRCC病史,以中老年女 性为主,但男性也可发生,起病时间较短(15 d至1年,平 均8周),绝大多数以肿块初诊,但也有表现为炎性乳腺癌 的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率高(20/26),雌、孕激素受体阳 性约53%,C—erbB一2(一)约30.8%。5年生存率低(2/ 14)。其病理虽与黏液癌有某些共同点,以往临床上也曾 将其归为黏液癌,并且发病年龄也与黏液癌相仿,但预后 差异大,起病急,淋巴结转移率高,进展快,死亡率高。故 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将二者严格区分。黏液癌病理鉴别点 为:肿瘤含有大量细胞外黏液,小岛状的癌细胞团漂浮在 丰富的细胞外黏液基质中。 转移性SRCC除有一定胃肠道、卵巢等原发灶的临床 病史和特征表现外,肿块多为表浅呈多个结节,常为双侧 性。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可提供一定帮助。Nguyen 等 认为所有SRCC具有同样的形态学,单独从形态学上 难以区分原发和继发。黏蛋白在腺上皮和腺癌中表达不 同。作者通过对38例原发SRCC和9例转移癌行连续组 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胃原发SRCC MUC 1.2.4.5.6v(差异表达)、结直肠的MUC2.4+/MUC5v/ MUC 1.6一、乳腺的MUC1+/MUC2.5.6v/MUC4一,以及 转移灶表达情况与它们各自的原发灶保持一致。所以 MUC1+/MUC4一有助于乳腺原发性SRCC的诊断。Chu 等 也发现:乳腺SRCC在MUC1(100%)、CK7(95%)、 ER(81%)、E—cadhefin(29%)呈阳性表达,MUC2、 MUC5AC、CK20仅有5%阳性表达,而CDX2和Hep Parl 则呈阴性表达;在胃和结肠的SRCC中CDX2、Hep Parl均 阳性表达,而ER均阴性表达。Qureshi等 认为所有的 肠道SRCC的肿瘤细胞癌胚抗原(CEA)和CK20阳性表 达,而乳腺原发性SRCC均阴性。国内文献回顾的32例 ER、PR阳性约53%,C—erbB-2(一)约30.8%。 总体上乳腺原发性SRCC MUC1呈阳性表达,胃肠道 SRCC多表达CK20、不表达ER,但迄今为止仍缺乏绝对 特异的免疫标记物,病史仍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原发性SRCC因其独特异质性,具有较强的侵袭 性、较高的转移率和病死率。一经诊断应重视早期全身 治疗,尽早采取综合治疗,对于临床ⅡA期以后的患者可 先进行新辅助化疗。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印戒细胞癌; 病理学; 免疫组化 【中图法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B 参考文献 [1]Hull M T,Seo I S,Battemby J S,et a1.Signet-ring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 clinic0pathol0gic study of 24 cases. Am J Clin Pathol,1980,73:31—35. [2]Tavassoli F A,Devilee P.WHO classiifcation of tumours:Pa- 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and female genitla organs.Lyon:IARC Press,2003. [3] 龚西腧.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1,17:9—11. [4]孟旭莉,李涛,方铣华,等.乳腺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的临 床病理分析.肿瘤防治杂志,2001,8:155—156. [5]Nguyen M D,Plasil B,Wen P,et a1.Mucin profiles in sig— net—ring cell carcinoma.Arch Pathol Lab Med,2006,130: 799—804. [6] Chu P G,Weiss L M.Imnmnohistoe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 of the stomach,breast,and colon. Am J Clin Pathol,2004,121:884—892. [7] Qureshi S S,Shrikhande S V,Tanuja S,et a1.Breast metas— tases of gastirc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a differential diagno- sis with primary breast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J Postgrad Med,2005.51:125—127. 8 Madan A K,Ternovits C,Huber S A,et a1.Gastrointestinal metastasis to the breast.Surgery,2002,132:889—893. (收稿日期:2007-04—16) (本文编辑:谢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