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智榕旅游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9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 简述西汉初年的经济政策和“文景之治”。(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正确答案:汉文帝和景帝执政时期,继续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一)轻徭薄赋。文帝、景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主要内容有三项:文帝在一段时期内免征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算赋由每人每年纳一算(一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徭役由原每人每年在本郡充更卒一个月减为三年充更卒一个月。 (二)贵粟政策。贵粟政策是文帝时的政论家晁错提出来的。具体做法是“使民以粟为赏罚”,就是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国家的粮食多了,可以减轻租赋;商人要买爵位,就要向农民买粮,粮价也会提高。为了北防匈奴,令为买爵或赎罪而入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这里的粮食足够五年之用后,再运至内地各郡县收藏。这项政策一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一度得到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 (三)惠商政策。文帝还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就是取消在关口津梁处检查来往行人的制度和山林川泽樵采、捕捞的禁令。商人们可以自由贩运,任意开山鼓铸,砍伐木材。这些措施实行后,商业和手工业都获得迅速的发展。 (四)宽减刑罚。在法律方面,文帝、景帝提倡轻刑慎罚。文帝废除了秦以来犯罪亲属连坐、没为官奴婢的“收孥相坐律令”和约束臣民言论的“诽谤妖言之罪”。因齐地少女缇萦上书,将黥、劓、刖等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景帝又减少了笞刑数目。 涉及知识点:秦汉

2. 论述清末新政的内容

正确答案:清王朝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还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逐步推出各项“新政”,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改革官制。1901年7月,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设商部、练兵处、设巡警部、学部;先后裁撤了一些冗官冗衙。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制至此瓦解。 2.改革兵制。1901年,清廷下谕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决定裁汰部分绿营和防勇,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泛称“新军”。“新军”军官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士兵具有一定知识,从而使“新军”成为一支反清力量。 3.改革学制。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从1902年开始,各省科举考“策论”,废八股;将各级书院改设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并制

定了一套学堂行政管理规章。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并于当年12月设立学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4.奖励工商。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在大、中城市,新的“商绅”阶层开始崛起。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综观“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拖沓。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官制改革只是裁并一些旧衙门,增设一些新衙门,而体现中央集权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丝毫没有触动,这套机构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从消除。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

3. 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正确答案: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研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发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同时,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并进行了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一14测年。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这些作为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一批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未定的疑难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尺度,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4. 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以及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方面来分析: (1)客观条件:①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政治方面:春秋战同时期各国先后推动改革变法,逐渐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为大一统帝国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础。③民族方面: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通过战争、联姻和经济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交流,民族间和地域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④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都为大一统国家提供了智识基础。⑤民心上:春秋战国长达500年的战乱给社会经济以及人民正常生活带来了惨重灾难,民众普遍渴望统一,结

束战乱。 (2)主观条件:①秦国拥有关中、巴蜀地区,在战国七雄中占尽地利优势,进可攻、退可守。②秦国适应历史发展,秦孝公推动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崛起,国富兵强,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③秦国广泛任用客卿,广招贤才,积极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④秦国的军功爵制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秦统一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秦国统一六国后,南下南越,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大扩大了统治区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②秦国统一天下,结束战乱,符合历史潮流,为建立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秦统一后设计的各种王朝制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影响着秦以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

解析: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进行论述;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可以从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等几个层面进行论述。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5. 试论雅尔塔体制与冷战起源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世界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雅尔塔体制与冷战起源的关系,我国史学界存在两种看法。 (一)冷战是雅尔塔体制的必然产物。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制与冷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雅尔塔体制是冷战的基础;区别在于,雅尔塔体制在欧洲是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对东欧各国给予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亚洲由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在中国、朝鲜、越南划分新的势力范围。而冷战,在欧洲是西方要夺回东欧,实现西方的欧洲统一,在亚洲则是争夺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其结果是,在欧洲导致德国的分裂及社会主义在东欧各国的出现,在亚洲则导致蒙古脱离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以及朝鲜和越南的分裂。 (二)雅尔塔体制不一定必然导致冷战,反对雅尔塔协定“是引起美苏冷战的根源”的提法。此派观点承认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划分势力范围和建立联合国,但他们强调,丘吉尔、罗斯福都不甘心战前属于西方的势力范围——东欧落入苏联的手中,并力图阻止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进程。而美国则企图凭借其经济实力,以对苏联紧急援助为代价,谋求苏联让步。因此,导致冷战的根源不在于雅尔塔体制,而在于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对苏政策的重大转变。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6. 概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正确答案:(1)原因:罗马共和国实质上是贵族共和国,平民虽有权参与公民大会,但他们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完全的。贵族在推翻王政后直接掌握政权,竭力维护和扩大自己的特权地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特权并凌驾于平民之上的阶层和一个排他性的等级。大多数平民缺少土地,生活贫苦,连年征战不断,加重了平民的负担。贵族和平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地位与权利不平等自然会激起矛盾,导致冲突。平民展开了反对贵族的斗争,要求分得土地的斗争及权利,特别是富裕平民要求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利,结束贵族独揽大权的局面。 (2)过程:①第一阶段的斗争以争取政治权利为主。公元前494年第一次平民撤离后,设立平民保民官,有权否决损害平民利益的法案,规定保民官在任职期间人身不可侵犯。公元前451一前450年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是西方的第一

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滥用法律的行为。公元前445年通过了卡鲁留提法案,废除了平民贵族不得通婚的限制,增设了平民和贵族都可当选的军政官。②第二阶段:公元前396年,平民首次分得土地;公元前367年规定了最高占有公有地的限额为500尤格,规定执政官之一必须是平民;公元前326年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公元前287年,规定了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具有法律效力,这一事件标志着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3)斗争的历史意义:首先,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平民取得了担任多数官职的资格,消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其次,使罗马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从平民中分化出的新贵族的现象。最后,巩固了共和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为罗马人的扩张奠定了基础,使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机器得到了完善。

解析:平民与贵族斗争是推动罗马社会进步、罗马民主进程的重要动力。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7. 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

正确答案:(1)相同: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都获得了成功,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进了民主化进程。 (2)不同:①革命的任务和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发生在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任务,即对外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发展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南北战争的任务是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快资本主义发展,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国内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这是为调节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而爆发的。②革命对象和形式不同,前者属民族解放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后者为内战,反对南方奴隶主和黑奴制度。③领导力量和动力不同,前者以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领导,以农民阶级为主力;后者以北方工业资产阶级领导,以工人为主力,农民和黑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不同,前者没有解决美国西部的土地问题;后者用革命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解析:南北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继续,完成了独立战争中没能够完成的建立完善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 知识模块:世界近现代史

8. 论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红军长征的胜利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的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于。 (3)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涉及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9. 试述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指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召开的由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和社会贤达四方面代表参加的协商国事的会议。由于中国共产

党的努力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斗争,会议就政府组织问题、军事问题、施政纲领问题和国民大会问题等达成协议。政协会议期间,国共两党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但会议协议很快被国民党破坏,未能实施。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之所以能够召开,直接原因是这次大会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双十协定》的协议,深层次原因则是与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国际形势:(1)二战结束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巩固和扩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的世界殖民体系日益瓦解,和平、民主、民族解放成为世界的主潮流。(2)资本主义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被打倒,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地向全球扩张,企图在世界建立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积极地支持中国在蒋介石主持下建立统一政权,极力推动政协会议召开。国内形势:(1)主要矛盾转变: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与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战争并非不可避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反对战争,并为此进行了积极努力。(2)蒋介石虽然坚持独裁内战方针,但因为国际、国内都反对内战,发动内战不得人心,所以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邀请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历史意义:历时22天的政协会议,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关于宪章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这些协议虽然还不是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纲领,但它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独裁政治制度,否定了国民党的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迫使国民党承认党派存在的合法性和各党派的平等地位,确定了民主改革的总方向。所有这些,都是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代表当时人民利益的,是人民民主势力的胜利。通过会议,共产党在政治上占了主动权,蒋介石国民政府如果违背协议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陷人被动地位。 涉及知识点:国共内战

10. 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内容分析其实质。

正确答案:(1)内容: 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盟约》中确定了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宣称成立国联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规定了会员国应尽的主要义务和职责,包括:裁减军备,会员国相互尊重并保持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废止不合理条约,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等。 (2)实质: 国联是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从本质来讲,国际联盟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奴役弱小民族的工具。“委任统治”未改变其殖民统治的实质,它只是列强在战后被压迫民族反帝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为维护其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小。1924年10月2日国联大会曾通过《日内瓦议定书》,规定会员国之间信守和平解决争端,建立仲裁、裁军和安全保障制度。但它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国意大利干涉西班牙、德国侵占奥地利均采取绥靖政策。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