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 曲玉琴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 湖北 武汉摘430081) 要 高校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根本在于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在分析创新教育对 教师创新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创新素质的几个培养途径。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素质教师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 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 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高校 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 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 教学理念。 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 1.1.1 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 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 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 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 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 才的重要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 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本质是服务”,适应 施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就是指以现 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差 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 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 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作为一个独 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 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 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 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 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 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 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人手. 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 1.1.2创新教育观念 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 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 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是 育模式,而是一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 学校办学的主体.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 求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要求 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 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 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只有具有 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 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因 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 此.教师素质是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 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 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应在继承教育优良 1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要 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 求 习的方法和途径.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 1.1观念创新 发者。 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 1.1_3 终身教育观念 提,创新是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不同时期有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早在 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已 2O世纪6O年代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 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 郎格朗在《论终身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 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 “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少年,它应伴随 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 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特别是随着知识经 收稿日期:2006—02—23 50 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6期 济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知识 层出不穷.信息量成倍增加,学习的概念和 范围扩大了。终身学习在纵向上贯穿于人 的一生.在横向上叉要求每个人在不同的 时期通过学习与实践始终与环境发展相适 应。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是 教师的特权。教师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了解学科 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材内 容,掌握新技能。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才能使学生站得高、望得远,有所突破、有 所创新。 1.2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 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 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 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 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 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 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自主创新 能力的教育作用。在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 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 次化,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 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 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的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 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另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和教育技术 的现代化也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因 而,教师既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 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及其一般方法论, 向多元知识结构的方向发展。 1.3具有娴熟的教育素质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 造。教育素质的创新应体现在教学模式、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的 创新f:。 1.3.1 教学模式的创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创业经济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 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 策倾斜,促进平台建设,为教师开展创新工 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 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作提供宽广的舞台。 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 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 2.3建设创新性科研学术团队 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 学全过程。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进发。这就要 在现代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科学 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 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爱 技术El新月异的发展都决定了从事科学研 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 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 究必须由个体研究向群体研究转变,科学 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探讨,引导学生在 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日渐依赖于学术团队高 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 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 1.4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 效的工作。“整体大干部分之和”,学校应在 多学科交叉和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创造条 高校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主要场 件并引导组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学术团 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1.3.2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 础和保证。教师首先要确立“授课而非授 书”的思想。要讲好一门课程。需要教师研 究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综合、 引证,形成自己的思想,通过对前人创新知 识的理解和目前学科前沿动态的掌握,进 行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以 本学科重要原理和理论为重点.系统地论 证和讲解其发展过程和应用价值.以培养 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原始创新的能力:其 次。注重实践环节.不仅培养大学生验证理 论、设计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 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进行探索未 知世界的科学训练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 问题的模拟科学研究。以提高大学生进行 创造性科学活动的能力。在这种教学互动 中,教师的创新性、稳定的教育素质也得以 提高和完善。 1-3.3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 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阻碍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更谈 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 法与手段创新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创造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立思 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动手能力。这 些能力的形成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 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 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要大力提倡启发 式教学.废止填鸭式;提倡民主讨论式教 学,废止一言堂、满堂灌;提倡大思路教学, 废止细嚼慢咽:提倡引导式教育。废止保姆 式、管家式的教育,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分 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 此外,要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 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 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和创新激情。 1.3.4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教 队。特别对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锻 师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 炼创新能力的各类大赛。如大学生数学建 责.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构成教师的 模大赛、机器人足球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 科学素质,两者均不可偏废。科学的本质是 等,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制定措施,鼓励教 创新.高校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 师以科研团队、课题组等形式开展工作。通 和“创新型”转变,就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过组合教师个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 和教学研究以提高其创新素质。通过科学 生能量放大效应。 研究,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了 2.4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教学研究. 竞争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其目 使自己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 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积极从事教 教学质量。 学、科研创新活动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师在 一2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 定的工作竞争压力下不断完善和充实自 己.激发教师的综合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综合素 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质是好的.但由于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是由 参考文献 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创新意识还较 淡漠,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这种缺憾直接 l 高亚东.“以德治教”与高校师德建设fJ1.江苏 表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如开设验证性实 高教.20o4(3) 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就知识讲知 2郭竹英.2l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必 识多,教学法研究少;照本宣科多,因材施 然论fJ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4) 3 军建.关于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探讨【J】.西南 教少;主动参加和指导各类创新性比赛少; 农业大学学报,2oo5(1) 国家级的各类科研立项少;有影响的学术 (责任编辑笑天) 论文少等方面。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 刻不容缓。 2.1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教育是超前的事业,教师既要适应教 育的今天,又要面对发展的未来。“海不辞 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教师只有在不断的 学习中.才能博采众长。接受新知.更新观 念,保持敏锐的认知力,为创新提供知识的 来源和动力。 师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 度.采取经费保障、政策优惠、工作量减免 等措施,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广 阔的空间,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推动教师业 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新 技能和新本领,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2.2搭建教学和科研平台 教学和科研平台是引发教师新思想. 开展创新性工作的基地。高校要制定相关 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在项 目审批、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政 PIONEERING WlTH SClENCE&TECHNOLOGY MONTHLY,vO.6 2006 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