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送别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送别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来源:智榕旅游
《送别诗鉴赏》导学案

(总4课时)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

学习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感知送别诗的意象选择 2.体会送别诗的感情,分析送别诗的写作技巧 学习课时

第1课时:概括送别诗的情感特点,学习《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

第2课时:学习《送友人》,归纳送别诗的一般特点。 第3、4课时:完成送别诗练习

一、结合诗句概括出下面送别诗的情感特点

(1)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 对朋友的友好祝愿

(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诗人高尚的志节

(4)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

第 1 页

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情感:情深意长的勉励 二、送别诗例析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

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

道,此会/在/何年。

1.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与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1.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与物,再写与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与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 景色 情感 离堂华筵(室内) 银烛青烟 金樽绮筵 相对无言 离情缠绵 别路山川(户外) 明月高树 长河晓天 时光催人 难舍难分 洛阳古路(遥想) 悠悠古道 悠悠离情 此会何年 2.分析该诗的炼字艺术。 2.“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

第 2 页

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3.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技巧。 3.衬托(融情于景),借树阴遮住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情。(亦可从“炼字”的角度回答,抓住“隐”、“没”两字来体会)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

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诗歌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这首诗选择鸿雁、云山、树色、砧声等意象描绘了深秋送别的画面。抒发了悲秋伤别与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 2、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 3、这两个意象中,“渡”与“催”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与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与烘托。

4.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4、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5.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第 3 页

5.诗人是把叙事、写景与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首联,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自“愁里听”与“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尾联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 友 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

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

去,萧萧/班马/鸣。

1.说说该诗是如何借助物象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 1.诗人以飘浮不定的孤蓬、浮云,写出了游子不忍遽去的情怀;以缠绵的白水、依依的落日,写出了故人恋恋不舍的情感。离群的马与萧萧马嘶,则双写游子与故人的深情厚谊。 2.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白水环绕的送别图景。

3.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喻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三、归纳送别诗的特点

(1)情感内容:1.依依不舍的留念2.情深意长的勉励3.坦陈心志的告白

(2)时间地点:长亭古道相送、夕阳芳草离情 (3)意象选择: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第 4 页

(4)送别原因:赴考、出使、迁谪(宦游) 、征戎、乡旅、归隐等

战乱频仍,戍守边关;仕宦为官,贬官异地;宦

游不归,漂泊在外; (5)送别对象:朋友 亲人 爱人 四、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1、直接写别情: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

萧班马鸣。

2、间接写别情

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写送别场景,以景写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柳永《雨霖铃》

五、送别诗的鉴赏技巧 1、 把握诗歌的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与豪迈型。

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与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与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

第 5 页

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2 掌握常见意象的寓意

A、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B、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

C、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D、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E、“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3、送别的习俗

A、折柳赠别 B、长亭饯别 C、歧路歌别 D、以诗赠别

六、送别诗练习

1、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

第 6 页

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与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 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2)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与评价。

第 7 页

答: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暮春浐水送别

严维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与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第 8 页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第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