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龙年,非常6+1
驿道镇三元小学 綦晓彦 李香华
一、 活动主题提出的背景与活动目标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节习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淡忘,为了迎接崭新的一年,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我决定让孩子们利用假期围绕“欢庆龙年”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活动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调查了解春节的习俗、来历和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加深对中华传统民俗节日的了解。
2、能力目标:
培养访问、查阅书籍和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并学习掌握一到两种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的技能,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情感目标:
分组合作,增强团队团结合作的精神,体验活动中互帮互助共同探知的乐趣,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具体实施过程
(一)研究小组的成员及分工
1、组成实践研究小组并进行分工 组长:宋首霖、武迅玉
职责:负责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撰写报告,并负责最后的整理工作。 2、具体工作安排
查找资料:方源、宋敏霞、张启迪、李玉欣 资料整理:方源、宋敏霞、张启迪、李玉欣 组员:班级其他人员
3、小组划分:以自然村或邻村4—10人为一个小组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月9日——2012年2月29日(8周)
(三)活动准备
1、谈对春节习俗的了解,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春节习俗、歌谣、剪纸等),并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形成研究主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参访村里的老人、到网上查询、去大街小巷实地收集等) 3、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爱好、选择主题和合理分工的能力。 4、共同探讨收集到的成果如何展示(如手抄报、照片,实物作品等)。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课题选择阶段(1周)
1、寒假到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参与实践,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使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活动小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3、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爱好、选择主题和合理分工的能力。
第二阶段 活动具体实施阶段(5周)
各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部分细节如下:
1、春节民俗调查:关于春节你都知道有哪些习俗活动?还可以查询到哪些习俗?(可以上网查阅、查找图书、访问调查等) 2、收集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可实地收集记录、上网分类查找、龙年特色春联集锦等) 。
3、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春节习俗调查可通过办手抄报、拍摄照片、实物展示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第三阶段 活动展示总结阶段(2周)
各组成员假期结束时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整理活动,部分细节如下: 1、 展示形式:手抄报、绘画、剪纸、手工制作等。
2、 展示内容:各小组将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班上交流展示,手工制作、绘画可通过现场
制作来表现自己的收获。
3、 进行分类汇总,全班整合形成材料:对调查采访获得的素材、图片和材料进行筛选
装订成册。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对此进行了整理与筛选,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活动的收获与反思
(一)活动收获
通过一个多月的收集整理,同学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
1、在课题提出问题的同时,全体成员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了整个研究实践活动之中。从方案的拟定——分组分工——设计调查表——实地参观、采访——撰写实践报告等环节我们都亲身参与,收获颇多。每一个环节我们成员都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由于我们事先的周密安排,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日程安排,因而在开展整个研究活动时就显得有条不紊。通过活动也使我们了解了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及参与社会活动等,对自己的成果有成就感、喜悦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3、通过本次活动引起学生对我国春节这种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课外拓展,收集、理解并记录下这些内容,感受欢庆龙年的快乐。
(二)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研究实践活动,我们收获颇丰,感触颇多。
首先,我们在资料搜集、走访的过程中对春节的习俗有了比较深的印象和了解。
其次,我们学会了尝试对自己搜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办出了一期期精美的简报,对春节的习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再次,许多同学还学会了动手学做,用画一画、剪一剪的方法表达春节的喜庆。 另外,许多同学还留下了幸福的瞬间。 学生们都表示:尽管在尝试中有失败也有挫折,但这也成为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极为宝贵的财富。因为它让我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的面对生活中的失败与挫折,一路微笑,坚持到底。各小组还写出了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总结,如:
这次活动中,我们小组一起到网上查资料,走街串巷去收集访问,我们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其中有点迷信色彩,如:焚香祭祖、烧纸钱、初一早上起床不可大声讲话等等,可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其实,只要快乐安全就好,何必在乎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宋首霖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我看见妈妈
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哦,我又有了新收获! —— 武迅玉
总之,我们觉得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在活动中我们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中国古老的节日——春节。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互动能力,更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四、附录:
(一)关于春节习俗的文字资料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二)关于春节习俗调查中图片资料
1、春联、春节习俗收集图片展示
2、小组成果交流展示
3、实地收集材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