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L_3 NO.1 JAN.2012 战略纵横 机遇和挑战 ——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陈健 摘要:观察中国的国际环境、国际地位和发展机遇的切入点有六个事件: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标志 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象征;我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展现出“赶El超美”的势头;亚丁湾护航和利比 亚撤侨事件,标志着中国有全球利益需要保护;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标志着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被 推到全球治理中心;钓鱼岛事件和关国航母进入南中国海和黄海,引起中国强烈反应。我国的国际环境处在“机 遇空前”、 “挑战空前”,机遇永远大于挑战的时代,面对复杂的局面,我们的对策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在今后一段长时期内,我国会经历“成长的孤独”和“成长的烦恼”时期,我们要坚持邓小平同志“在体制 内成长”的决择,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国际环境、机遇、挑战、韬光养晦、和平崛起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65(2012)01.0003—04 exceptional,就是“与众不同”。后来罗格跟英国 说,你们以后别的国家举办奥运会,不要跟中国比。 从最近几年来看,有六个大的看点可作为观 意思就是说,只有中国才能办成这样。为什么呢? 察中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的发 就是刚刚上面讲的三点。所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展机遇的切入点。这六个事件实际上有同一个根 被认为是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象征。 子,就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它所带来的冲击波。 正巧同一年发生了金融海啸,在世界的国际 六件事情,可分为三组来谈。一切都要从 金融中心爆发,普遍被认为标志着美国模式的破 2008年说起。2008年的奥运会和同一年的金融海 产,标志着美国冷战结束以后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啸给国际关系带来了重大的冲击。从这个角度来 梦想的破灭,被认为是美国开始走向逐渐衰落的 说,2008年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年代。我国举办 起点。金融海啸之后,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 奥运会的成功,在西方媒体的评论里头主要讲了 而且展现出了一个“超日赶美”的势头。 三点:第一点,说中国展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 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给人们的感觉、给 成果,世界看到了一个与三十年前完全不同的中 世界的一个感觉是,美国一超独霸世界的时代的 国,一个强大的国家;第二点,看到了中国共产 结束,西方模式一统天下的时代的结束,中国将 党的执政能力、统筹能力、号召能力;第三点, 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这一变化发展也改变了中 看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心情。这三点的结 美两国人民的心态(对自身及对方的认知)。 合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有的。所以罗格在最后 第二组事件,一个就是随后的2009年,决定 结束的时候,他用了一个词,说中国的奥运会是 由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在经济和金融领域进 收稿日期:2011-12.08 作者简介:陈健,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3 行全球治理。把全球治理的责任,从西方转移到 包括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内的20国。这也是一个重 大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 已被推到全球治理的中心。然后发生的亚丁湾的 护航和利比亚的撤侨事件,标志着中国也确实有 全球利益需要加以保护。 第三组的两件事情带有一点偶然性,但是引 起了外界颇大反应。钓鱼岛事件和美国航母进入 南中国海和黄海的问题。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去年, 而带来的反应是强烈的。钓鱼岛事件,首先是日 本超出了常规的做法,把我们的渔船扣了、船长 抓去,说要按照国内法来处理。随后我们进行了 坚决的斗争。从交涉、斗争的力度来说,是空前的。 特别是拿2001年中美之间的撞机事件比较,我们 交涉的力度和斗争的力度是超出了后者的。在媒 体的煽动之下,日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反 华情绪强烈,认为这次钓鱼岛事情显示了中国强 大以后表现出来的“蛮横”。再一个事情就是美 国航母要进入黄海和南中国海,中国有人提出来 “南中国海属于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引起美 国的强烈反应,认为中国已经放弃了韬晦方政, 要把美国排挤出西太平洋。这两件事情,我们进 行斗争、交涉都是必要的,但做法上的欠慎也带 来负面的效应。一些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借以散布 “中国威胁论”,并挑拨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长远的影响是不利的。 从这六个事件来看,总的来说,标志着中国 的迅速崛起,美国的相对衰落,造成了世界力量 对比的重大变化,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的高度关注、 严重警惕,使得我们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 复杂的变化。我们说金融海啸是有形的,某种意 义上来说,中国的迅速崛起、“赶日超美”这个 势头是一个无形的、无声的海啸,它带来的冲击波、 引起的反应会是长期的。总得来说,正像最近我 国领导人说的,使得中国的国际环境复杂了。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的报告里头,用了两个 “空前”来论述中国的国际环境,那就是“机遇 4 第3卷第1期 2012年1月 空前”、“挑战空前”。之所以说两个“空前”,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迅速崛起带来了两个“空 前”,机遇也空前,挑战也空前。但是这两个“空 前”是不平衡的、不对称的,也不能够量化地来 加以比较的。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机遇 大于挑战”。错了没有?从哲学的角度看,没有错。 它不是量化的比较,是从本质上来说的,是从趋 势上来说的。我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在和平、 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只要西方国家不联手遏制 中国,机遇永远大于挑战。所以从根本上来说, 永远是“机遇大于挑战”。 第二个原因是,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们 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从趋势上来看,机遇会越 来越大于挑战。那么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的直观 感受不完全如此,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当前国际环 境更趋复杂了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 是下面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机遇空前,但我们利用空前机遇的实 际能力迟后。金融海啸爆发后,我国一下子被推 至全球治理决策的中心,但我们还没有准备好。 我们的思想观念还跟不上,实际能力跟不上,内 部机制适应等方面还跟不上,所以在当前和今后 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还没有条件来充分利用这 个空前的机遇。举一个例子,金融海啸动摇了以 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本来是改革_二战 后形成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一次 历史性的机遇。但由于我国自身的金融体系改革 尚未完成,人民币还是不可兑换货币,而我国外 汇储备大部分以美元债务形式存在,使我们没有 条件利用这一机遇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由此 可见,在一段时间内,机遇本身也含有挑战。 第二,对于空前的挑战,我们存在思想准备 不足的问题。比如,我们对美国的自我更新能力, 特别是美国捍卫全球老大地位的能力和决心认识 不足;对于国际上对此地位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并 加以利用这种现象估计不足;西欧国家应对中国 的崛起、超越,在非洲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对其构 成的挑战以及西欧对华战略的重新定位出乎我们 的预期;对于我国周边国家在中国崛起的形势下, VO L_3 NO.1 JAN.2012 战略纵横 一方面与我加强合作,另一方面对我提高警惕, 如打格鲁吉亚。美国说过,要当超级大国有一个 条件,要脸皮厚,这恰恰不是中国的民族性格。 加强防范的两面性认识和反应迟后。 正是由于我国当前利用空前机遇的实际能力 迟后,应对实际挑战的认识和行动迟后,使我们 在实际观察我国国际环境时感到形势空前复杂, 在开展外交工作时感到难度增加。一度出现了一 个挑战多样化、麻烦常态化、应对复杂化的局面。 我们中华民族讲面子,脸皮薄。我们要是冒进了, 那就不是韬光养晦,不是和为贵,不是君子之国。 要是妥协了呢,外交部就会收到钙片,说中国外 交软了、缺钙。至于说到发展现状,一方面我们 要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采取了两头 这是在中国将强而未强这样一个大国关系消长的 过渡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在这一过渡时期,各 国特别是与中国力量上升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 开始为应对强大后的中国而未雨绸缪;而目前尚 大而不强的中国却不能借用明天的实力来应对今 天的挑战。时间在我们这一边,但时间尚未到来, 因此,如何适应这一状态,处理好这个适应期, Jfnin度过这个过渡阶段是我们当前研究我国发展 的国际环境的一个关键问题。 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我们的对策只能是韬 光养晦,有所作为。为什么必须韬光养晦?为什 么只能韬光养晦?这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发 展阶段和根本利益所决定。就基本国情而言,首先,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一 贯反对霸权,反对一个国家说了算,主张政治民 主的。邓小平同志在出席特别联大时说,我们永 远不当超级大国。最近胡锦涛同志也讲了,我们 永远不当老大。所以,这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 决定的,我们不会跟美国争霸,去当这个老大。 第二,地缘政治因素的约束。可以对比三个 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先说俄罗斯,它是 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呢, 更不用说了,是个面临两洋的国家——大西洋、 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没有任 何天敌。打开地图一看,就是白痴也会认识到, 我们的地缘政治环境跟美国和俄罗斯都没法相比。 第三,民族性格的限制。美国和俄罗斯民族 都有一个共同的民族性格,就是脸皮厚。它们都 敢于打,也不怕输。美国输得很丢脸的时候很多。 俄罗斯也是这样,敢于妥协,也敢于突然地出兵, 在外的方针,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使我国经济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 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与此同时也应认识到, 我们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对海外资金、技术、 原料、能源和市场的依赖则是我们发展中的软肋, 使我们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更需要有一个和平、稳 定、开放的国际环境。这一环境的破坏或消失将 严重阻滞我国的发展前景。 说到底,在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现代化的强国是几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 的目标,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小不忍则 乱大谋。我们决不能因任何不应有的干扰而放弃 这一宏伟目标。 今年一年里,围绕着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 做了一些事情。美国的媒体报道说,我们的政策 回归了。说我们去年一年想突破韬光养晦,到去 年下半年开始回归到韬光养晦。似乎确是这样。 去年年底1 1月份,我国主管对美事物的副外长对 美国媒体说,中国永远不会取代美国老大的地位。 然后过了不久,更高级的领导在外交部的网站上 发表了一篇文章,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至于说, 中国取代美国,称霸世界,那是神话”。今年年 初,胡锦涛主席访美,中美关系发表了重要文件, 被称为“中美关系重新定位”。美国接受了“相 互尊重、互利共赢合作伙伴”这样的想法,中方 肯定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角色,表明我国无意把 美国赶出西太平洋。像小平同志说过的,只要中 美双方都让点步,总能找到好的、双方可以接受 的办法。就像有的学者说的,只要中国和平发展, 美国和平保位(保护老大的地位),中美两国就 能和平相处,合作共赢。 5 第3卷第1期 2012年1月 在有所作为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我们利用 力的国家。现在我们没有。但是在漫长的五年、 二十国集团这个舞台发挥作用,推动金砖五国在 十年当中,要我们十三亿中国人民——老百姓、 海南开会,发表了范围广泛的共同立场文件。从 学者、干部、军人人人都忍声吞气,做得到吗? 这件事看今后的趋势,中国一家出头来对抗美国、 恐怕做不到。在这个时候或者那个时候,总会不 对抗西方是不可能的,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但 断地有一点事情爆发出来,需要我们去处理:有 是在金砖五国和上合组织这样的平台上,中国可 的时候,我们在政策掌握上总会有点偏差,人不 以利用这样的一些群体力量,发挥作用,来积极 是上帝嘛。 有所作为,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 是不是值得担心呢?我觉得也不用担心。有 总体来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会 一条底线保护着我们。这条底线是什么呢?就是 经历一个叫做“成长的孤独”和“成长的烦恼” 小平同志为中国做出的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体制 的时期。所谓成长的孤独呢,我们不去结盟,不 内成长。中国是在美国主导的旧体制内成长的。 接受其他国家同我们结盟。所以我们会经历相当 这是什么意思呢?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好像中国 长一段时间成长的孤独。我们也会产生相当长一 是孙悟空,在美国这个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成长。 段时间成长的烦恼,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对中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联合所有的西方国家 是既合作又警惕,既合作又防范,这种情况不可 全面遏制中国,做不到,不可能。所以有这样一 能改变。所以要耐住性子,忍受猜忌、忍受指责, 条底线保证着我们,虽然会有忍不住的时候,虽 潜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争取在和平的环境 然有时候政策上会有偏差,虽然中美两个大国之 当中,茁壮成长,进入壮年时代。相信到那个时 间——一个是上升的大国,一个是保护自己全球 候,我们就能向世界证明自己,证明一个高度物 霸主地位的大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磨合期, 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的中国会像胡锦涛总书记 会不断有摩擦,但是只要有这条底线托着我们, 在2009年7月在第11届中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说 相信中美两国不会打起来,相信我们和平崛起这 的那样,成为一个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 样一个战略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 (责任编辑:杨韶刚)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en Jian (Former Vic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Chairman of the UN Association of China, Dean of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1 Abstract:There are six key issues for close observation of China’S intemationa1 environment.status and opportunity:first,the great Success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marked China’S irse as a big country in ht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econd,the financial crisis was successful addressed,showing China’S potential to become a powerful economy;third.the two events—Chinese naval escort duties in Gulf of Aden and the withdrawal of Chinese nationals from Libya—highlight China’S global benefits that require protection;fourth, hte replacement of G20 economy groups by G8 symbolizes the inevitable move of rising economies toward the global center;fifth,the conflicts over Diaoyu Island together wiht a US aircraft carrier entering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triggered vehement responses from China.The above issues depict a complicated outlook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in whic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It proposes hte long—run policy of growth in retirement to realize her strategic goal of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Key word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opportuniyt;challenge;growth in retirement;peaceful development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