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半命题作文《那一天,我与_____相遇》写作指导与范文点评

半命题作文《那一天,我与_____相遇》写作指导与范文点评

来源:智榕旅游
半命题作文《那一天,我与_____相遇》写作指导与范文点评

“那一天,我与 相遇”

【题目】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请以“那一天,我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题目:那一天,我与 相遇 要求:

⑴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⑶不少与600字。

【题目解析】

这道作文题,是一道既有限制又给你极大自由的作文题。 ⑴限制。

首先是“那一天”,这是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有了“这一天”,也就规定文章必须写一件事,这就等于规定了文章必须是记叙文。“我”,就是自己,这不仅规定了人称,更是事件的主体,文章不能写别人,不能写群体,不能写我们,只能写自己。

“相遇”,说是相逢,在某一时刻的某一地点,两个或几个人相互同时看见对方。这就规定文章所要写的另一个对象与自己是分离的,不在一起,正因为不在一起,这才有了相遇的可能。标题里有这么多的限制,你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否则就会跑题。

⑵自由。

自由主要体现在相遇的对象上。这里相遇的,可以是人,如分别多年的朋友,搬家以前的邻居,小学的老师;也可以是物,如朝思暮盼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失而复得的某件心爱之物。可以是现实中的人,如同学、亲戚、名星、大腕,也可以是非现实中的人物,如去世了的作家,名著中的人物。可以是实在的人和物,还可以是非实体的精神,如勇敢、坚强、挫折、彷徨等等。

由于“相遇”的对象是极其广泛,这不仅为你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也便于你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因为你选择与谁相遇,要表达何种主题,归根到底还是你的思想视野决定的。

【作文示例】

那一天,我与冤家相遇

期中考试最后一场考英语。我拿着文具盒,走进考场,迅速寻找自己的位置,再一抬头,他坐在我的位置后面。低头不见抬头见,真是冤家路窄。

我和他从幼儿园到初中就一直是同班同学。我们一起攻克数学难题,一起外出旅游探险,一起规划人生未来,可是当初的好友如今已形同路人。其实事情很简单,班干部改选时,他把关键的一票投给了别人,使我这个老班委惨遭失败。我说他“背信弃义”,他说不搞“人情交易”。于是我当众宣布:断绝一切交往。两个月来,我一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

我拿到试卷,很快进入角色,整个考试过程中,心无旁鹜,专心做题,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十分钟,攻克所有难题,就剩下涂答题卡了。我拿出铅笔,在答题卡上猛涂。考场静得可怕,只有铅笔与纸的磨擦声,几乎听得见喘息。就在这时候,突然“嚓”的一声,铅笔蕊断了。这可怎么办,我没有备用铅笔,可还有十几道题没有涂呢!

太阳的光线渐渐隐没于高楼之下,时间在迅速消逝。除了后面的他,周围全是其他班级的同学,没一个熟悉的。我硬着头皮,向左边的同学借,回答说没有多余的;向右边的同学借,回答说正用;向前面的同学借,回答说再等十分钟。妈呀,再过十分钟,我还要你的铅笔干什么?此刻,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向身后的他借吧,我知道,他有备用铅笔。我下意识地转动身体,准备向他求援,转到90度,脑海里响起两个月前决绝的誓言,立即停止转动,恢复原状。哎,怎么当初就那么冲动呢?不,坐在我后面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而偏偏是他?我莫名其妙地埋怨起来。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一枝削得恰到好处的铅笔滚到我的脚底,我立刻意识到是他的杰作,要不要“借用”一下,我犹豫了0.1秒钟,拾起铅笔,迅速涂卡。

收卷后,我转过头谢他,他假装生气:“谢什么谢,又不是我借给你,是你运气好,我的笔掉地也能滚到你身边。”我哈哈大笑,他也随我一起笑起来。

心墙在我和冤家的笑声中轰然倒塌。 【点评】

选材:朋友在班委改选时没有袒护“我”,我便不和他说话。在考试时“我”的,铅笔断了,他“雪中送炭”而不肯承认,朋友间的芥蒂在笑声中烟消云散。

立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往往不是什么在不了的事,而完全心造的,推倒心墙,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和谐。

语言:文章语言平实,描写生动细腻,如“我下意识地转动身体,准备向他求援,转到90度,脑海里响起两个月前决绝的誓言,立即停止转动,恢复原状。哎,怎么当初就那么冲动呢?不,坐在我后面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而偏偏是他?”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

结构:直接从进入考场写起,以“断笔”为中心,叙写冲破“心墙”的经过,往日友谊和断交事件只作为背景材料处理,用插叙予以交代。这样,行文有变,结构紧凑而精致。

【作文示例】

那一天,我与雪野红梅相遇

外婆家的屋后是一所音乐学院。初夏的午后,我喜欢坐在操场边的树荫下,看阳光慵懒地在叶缝中起舞,在别人入梦时分享受天地间仿佛只剩我一人的静谧。

在一个清静的午后,我在阳光温暖的拂动中捧一本《茶花女》,任思绪云游。不知何时,空气中飘来一阵熟悉的旋律,是贝多芬的《月光》。知音难觅,我不禁侧耳细听。

美妙的旋律如清水般纯净地流淌。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优雅地舞动,与空气中飘动的混合着青草和花香的气息相互缠绕,旋转,逸入我的耳鼻,顿感沁人肺腑。弥漫的旋律渐渐驱散了初夏的些

许燥热。轻合双眼,展现面前的是风平浪静的海,如镜的水面托起一轮温柔的明月。明月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将皎洁的光芒洒向人间,抚平了人心中的躁动,还你一个充满希望和祥和的心境。

我沉醉在这清风和旋律中,倚着的树似乎也被感染,树冠轻轻地摇动,应和着。

一曲完毕,天地都为之静默了。余音仍如丝缕旋绕在我耳边,我不禁起了好奇:是谁?谁能如此优美地诠释这样的名曲?

我轻轻地来到琴房,踮起脚走到窗边,悄悄张望。我看见一抹白色的背影,长发如锦缎般落在肩上,阳光笼罩着她瘦削的肩。她的背影一如那一曲《月光》那样动人。她安静地收拾完曲谱,估计着她要出来,我连忙跑到一棵大树后面。门被推开了,她出来了,我不禁怔住了,怎么会是这样!如此纯净、灵动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曲子怎么会是她奏出的?

“她呀,百里挑一!别看她坐在轮椅上,可人家硬是考上大学,当了音乐老师,常人能做的,她没有一样差的!”

听外婆的啧啧称赞,我半晌无语。

她是长在天山上的雪莲,是开在雪野里的红梅,是从苦难中绽放出来的美丽,怪不得演奏如此格外地动人心弦。

【点评】

选材:一个一残疾女孩经过奋力拼搏,终成音乐高手,弹得一手好琴,那声音优美至极,能抚平人心中的躁动,还你一个充满希望和祥和的心境。

立意:音乐是那样的美妙,而弹奏出如此美妙音乐的竟是一个残疾人,这样的音乐岂能不牵动人心?作者借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从苦难中绽放的美丽才会格外地动人心弦。

语言:文章语言朴实,优美,特别是对音乐的描写细腻,传神。如“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优雅地舞动,与空气中飘动的混合着青草和花香的气息相互缠绕,旋转,逸入我的耳鼻,顿感沁人肺腑”,借助比喻和想像,将抽象的音乐化为新美的画面再现读者眼前。

结构:先竭力描写音乐的美妙,为人物出场渲染气氛;然后展现一个残疾的身影,再通过奶奶的话揭示其奋斗的历史;最后借助赞叹点题。

【作文示例】

那一天,我与中山狼相遇

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雨点落在地上,弹起飞溅。

我径直进入小饭店。小饭店的女老板原本是农村来的穷青年,刚开张的时候被人瞧不起,就差哭鼻子,这几年才办得有点起色。“吃什么?今天的客饭很好,来一份吧?”见我似乎没有什么反映,又道:“要不面条,一会就好,你先交钱坐那里等,好吧?”没办法,天天如此热情。

正坐着发呆,突然觉得有人急步走过来,我转过神来,是老板娘。她的脸上写满不快,眼睛里透出厌恶和不屑。我感到周围的空气在升温,将目光随着她的身影移向门外。

“你赶紧走,我这里没有什么你能吃动的!”老板娘喝斥道。 “是啊,快走!”有人附和。

“面条我也吃不动吗?你怕我没钱,我有!”一个粗哑的声音传入耳膜。循声望去,门外,一个老年妇女打着一把黄雨伞,她的手粗糙黝黑,紧紧地攥着伞把,额头上如刀刻一般,条条沟渠都

是那么清晰,一身花色长袄将她原来瘦矮的身材映衬得更加瘦矮。我心顿时寒了一大截,感受到雨点无情地打击着那把伞,撞击着向她袭来,她的裤腿已渐渐湿了。

“你有钱,骗鬼去吧!”老板娘双手叉腰,大声训斥。老妇人动作有点迟缓,老板娘伸手推老妇人,然后不悦地转身。她的步子很坚定,嘴里啐了一句:“什么东西!”走到柜台时,又嘟哝了一句:“有钱我也不做你生意!”

我放下筷子,心里有些许恼怒,想说点什么,可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一股莫名的感觉拽着我,使我动弹不得。我回头一瞧那老妇人,她是那样的孤独无助,眼神里透出一丝绝望。她的手颤抖了一下,嘴里不知嘟哝着什么。那该死的雨滴仍然在袭击着她,我猛然觉得她像一棵被人践踏着的小草,在风雨中摇曳。

“可怜虫!”看着离去的老人,老板娘厌恶地说道。可怜虫?谁才是真正可怜虫子?是那些生活在困境里而不甘灭绝的底层小人物,还是小有成功便不知天高地厚而欺视同类的物种?看着满面春光的老板娘,我突然想起“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句子,食欲顿消,立刻起身离座,一头钻进风雨里。

【点评】

选材:到小餐馆吃饭,老板娘凶狠地对待可怜的老妇人,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可怜虫——小有成功便不知天高地厚而欺视同类的老板娘。

立意:文章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得志便猖狂”的自我高贵者,突破了同情弱势群体的一般性主题,深化了悲悯情怀。

语言:文章语言朴实自然,环境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都较为生动、细腻,人物栩栩如生一,如在眼前。

结构:文章按照事情经过的顺序进行记叙描写,开头插入女老板往事 的简短回忆,增加波澜,为篇末议论作铺垫。

【作文示例】

那一天,我与鲁迅先生相遇

有一段时期,我心里颇为困惑。各种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社会在发展,诚信却在渐渐地灭失,我百思不得其解,莫非真的国将不国了?心想,要是遇到鲁迅先生就好了,我一定好好向他请教。

说来也巧,那一天,鲁迅先生回故乡考察,我在一座茶馆里正好遇到了他。只见他倔强的头发,冷峻的面容,孤傲的浓眉,刚硬的胡须,模样依然和80年前一样。我向先生说明自己的苦恼,先生哈哈一笑,对我说:

“我早就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先生吸一口烟,继续说道:“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从最美女孩嘴对嘴为溺水老人做人工呼吸,到最美妈妈勇敢地伸出双手接住坠楼的女童,再到撑伞仙女瓢泼大雨中为残疾乞丐打伞,板凳妈妈37年带大138个孤儿……”

我感到惊讶,想不到先生对中国当代社会如此了如指掌。

“不过,这些人也未必就那么圣洁……”我吞吞吐吐地说。

“我知道,你想说这些人也会有私心。是的,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但是,对一般人而言,他们身上的天使性格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比如你吧,你觉得这个世界很自私,可你并没有随波逐流,却还在探索人性的究竟,这便是天使的表现。”

先生抬起头来,向远方眺望,若有所思地说:“人都有善与恶的潜能,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只要他肯放下屠刀,一样可以立地成佛。虽有‘江山易难,本性难移’之说,难移并非不能移,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改恶迁善,一样可以成圣成贤。”

听先生谈话,有茅塞顿开之感。天色已晚,为不影响先生,我起身告辞。

一路上,我依然想着先生的话。是的,人都有善与恶的潜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时时警惕恶的滋生和蔓延,而让善在灵魂里发扬光大。

【点评】

选材:面对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我”带着疑问访问鲁迅先生,先生高屋建瓴的分析使“我”对社会和人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妙用素材,新人耳目。

立意:文章探讨社会和人性,指出人间是美好的,人性是复杂的,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可放松警惕,任凭人性中丑陋的东西泛滥成灾。

语言:文章叙述语言简洁明了,如“倔强的头发,冷峻的面容,孤傲的浓眉,刚硬的胡须”,抓住特征,仅20个字就把人物形象凸显出来。人物语言既突出其思想性,又符合人物身份。

结构:文章先写自己思想的苦闷,交代背景,再写与鲁迅交谈经过,最后通牒以自己的感悟作结,照应开篇,突出贡献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