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学科教材抽签备课内容
第一组(写景)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彩的火烧云。除了4篇教材以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要学生朗读成诵。
本组代表性的教材是《观潮》和《鸟的天堂》。
《观潮》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鸟的天堂》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第二组(观察与发现)
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本组课文由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一篇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组成。“词语盘点”是对本单元要求大家掌握的字词和认识的字词进行一次盘点,让学生能正确读写词语。“语文园地”有“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组成。
本组代表性的教材是《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古诗两首》之《题西林壁》,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不同.
《游西山村》,诗人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学《游西山村》时,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民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蟋蟀的住宅》是一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第三组:(童话)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阅读课文)、一个词语盘点和一个语文园地三大板块。重点学习课文和语文园地的有关知识。
课文是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由《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四篇课文组成。《巨人的花园》让我们体会到快乐应当与大家共同分享;《幸福是什么》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去年的树》歌颂了树和鸟儿真挚的感情,赞颂了鸟儿珍视友谊,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小木偶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多种本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组代表性的教材是《巨人的花园》和《幸福是什么》。
《巨人的花园》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溢、覆”两个生字,理解“鲜花盛开、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洋溢、草翠花开、 覆盖”等词语;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并能用较优美
的语言进行形容。
3、通过朗读、品味、想象,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
交流阅读感受。
4、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初步
培养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懂得快乐要
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幸福是什么》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三个青年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2.联系实际,体会幸福的含义。
第四组:(动物描写)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一个词语盘点和一个语文园地三部分。《白鹅》中的鹅架子十足,高傲得很。《白公鹅》中的白公鹅派头十足,狂妄得很。《猫》中的猫既古怪又可爱。《母鸡》中的母鸡却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显得十分伟大。这四篇课文写出了几种不同动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们的喜爱之情。“词语盘点”是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和要学会的生字词进行盘点,让学生积累词语。“语文园地”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本组代表性的教材是《白鹅》和《猫》:
《白鹅》的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白鹅的性格特点。
2、能流利地朗读,初步了解白鹅的高傲。
教学难点:
能初步了解作者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的课文思路。
《猫》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的。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第五组:(世界遗产)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一个词语盘点和一个语文园地三部分。
《长城》赞美了雄伟、壮美的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颐和园》介绍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秦兵马俑》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鲜明的个性,歌颂了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词语盘点通过对本单元重点词语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等方面的内容。
本组代表性的教材有《长城》和《颐和园》
《长城》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认8个生字。重点理解“崇山峻岭、气魄、瞭望口”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
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颐和园》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认读7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运用收集到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操,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六组:(爱心奉献)
本单元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和一组有关爱心奉献话题的课文。在“语文园地六”中,我们还要学习“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
课文是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都是送别诗,前一首诗表达了送别友人后孤寂惆怅的心情,后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搭石》借写搭石,赞扬了勤劳、善良、朴实、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乡亲们。《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海峡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真诚相助的骨肉亲情图。《卡罗纳》写出了同学们对他真挚无私的爱。《给予是快乐的》讴歌了真挚助人的、无私奉献的美好品德。“词语盘点”对本单元要求会写、会认的词进行归纳、总结。“口语交际”要求
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对遇到困难的人表示安慰,想好以后还要与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习作”有一则看图写话的命题作文和开放的非命题作文,都是关于叙事的文章。
本单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是《古诗两首》、《搭石》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7个,会认生字5个。
2、懂得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惆怅、惜别之情。
《搭石》的教学目标:
1、认读“谴、协、绰”等字,会写“洪、暴”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读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从对“搭石”的描写中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挽救小钱生命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第七组:(成长的足迹)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中华而读书的故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和同年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本组代表性的教材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目标是:
1、会读8个生字,会读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周恩来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目标是:
1、会读7个生字,会读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议。
第八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
本组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呼风唤雨的世界》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飞向蓝天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组代表性的教材是《呼风唤雨的世界》和《飞向蓝天的恐龙》:
《呼风唤雨的世界》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腾云驾雾、幻想、因特网、归根到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读课文,体会科学是如何改变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恐龙怎样演变成鸟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是:熟读课文,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教学难点:共同讨论,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本次具体的备课教材是:《观潮》、《鸟的天堂》、《白鹅》、《猫》、《巨人的花园》和《幸福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