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特征及诊疗预后分析

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特征及诊疗预后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特征及诊疗预后分析

作者:梁建伟等

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3期

【摘 要】 目的: 探析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特征及影响诊疗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太原市各大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54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法行单因素分析,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诊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54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9例,诊断中位年龄为63岁。所有患者的病理组织切片细胞在高倍镜下均呈腺样或玫瑰花样。5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72﹙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个月,其中6例患者中途失访,随访率为88.9℅;50例患者死于癌症复发或转移,中位生存时间为29月, 其中1、3、6年生存率分别为 72.9%、27.6%、15.9%。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Ki-67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淋巴管侵润以及肿瘤侵犯深度是影响患者诊疗预后的因素(χ2分别为3.459、4.635、5.436、7.209,P 【关键词】 胃神经内分泌癌 病理特征 肿瘤最大直径 Ki-67 肿瘤侵犯深度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之首。目前,依据WHO 分类标准,胃癌可分为神经内分泌瘤和神经内分泌癌两大类。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异质性恶性肿瘤,主要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1]。神经内分泌癌可发生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最常见消化系统。其中,胃神经内分泌癌是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并不多见,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胃神经内分泌癌发病率明显增高[2-3]。然而,目前对于胃神经内分泌癌仍无确切的临床治疗方案。本研究对太原市各大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54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综合分析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特征及其诊疗预后因素,探讨Ki-67水平以及肿瘤侵犯深度是否是影响患者诊疗预后的因素或是否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从而为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疗预后评估提供强有力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太原市各大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54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为研究对象。54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为自愿受试者,其中男45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18~72岁,诊断中位年龄为63岁。 1.2 诊断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术前综合胃镜检查结果以及其它辅助检查(如CT、MRI及B超等)结果诊断为胃癌;术后所有患者的病理组织切片及其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确诊为胃神经内分泌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所有诊断标准者;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者;围手术期因大出血、腹腔严重感染等其他原因死亡的患者。 1.4 病理诊断标准

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量大实验技术。其中前者主要用于观察肿瘤形态特点,而后者用以检测神经内分泌的特异性标记(包括嗜铬粒蛋白,突触素以及CD56等)。 1.5 方法 1.5.1 随访方法

通过获得患者定期来太原市各大医院门诊复查的资料或病历室的资料以及通过电话或其他通信手段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 2015年3月。其中,将生存时间定义为确诊之日至末次随访日或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1.5.2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所得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绘制出生存曲线,采用 Kaplan-Meier 法计算随访的54 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及其随访5年。采用 Log-rank 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其研究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肿瘤侵犯深度、Ki-67等。将在单因素分析统计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统计变量进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结果均以P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镜镜下观察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切片的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多伴有坏死,呈巢状排列,大多处于增殖期且增殖活跃,细胞体积较小,细胞质稀少。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表明:在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的肿瘤原发部位其中有51例突触素呈阳性,其阳性率为94.4%,21例患者肿瘤原发部位的嗜铬粒蛋白呈阳性,阳性率为 38.8%,24例患者肿瘤原发部位的CD56呈阳性,阳性率为44.4%。此外, Ki-67的阳性率为100%,一般将Ki-67﹥20%者视为Ki67阳性。 2.2 胃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分析 2.2.1 随访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72﹙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个月,其中6例患者中途失访,随访率为88.9℅;50例患者死于癌症复发或转移,中位生存时间为29月, 其中1、3、6年生存率分别为 72.9%、27.6%、15.9%。 2.2.2 临床病理因素与生存率之间关系

单因素分析Log-rank 检验结果表明,肿瘤侵犯深度(T1/2 vs T3/4;P=0.002),肿瘤最大直径﹙8; P=0.001﹚,淋巴管侵润(是vs否; P = 0.003), Ki-67水平(20%~50 % vs 51 %~ 90%;P=0.001),上述各单因素均与生存状况有关,而性别(男 vs.女;P=0.261)及脉管侵润(是vs否; P = 0.276),则与其生存状况无关。(见表1) 2.2.3 Cox 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两种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分,经过统计结果表明:Ki67水平、肿瘤最大直径以及肿瘤侵犯深度均是胃神经内分泌癌患结果者的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3 讨论

胃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胃肿瘤。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家们对这类疾病不断深入的认识及诊断,胃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疗预后仍然不尽人意的差[4]。目前,对于胃神经内分泌癌仍无确切的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特征及其诊疗预后因素,为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疗预后评估提供强有力的参考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研究表明,胃神经内分泌癌的存活率非常低。本研究在随访过程中仍发现,在54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1、3、6年生存率分别为 72.9%、27.6%、15.9%。近年来研究表明,与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的因素较多,如胃神经内分泌癌的转移情况,肿瘤大小,肿瘤侵犯深度情况,淋巴管侵润与否等[5]。与普通的胃癌患者相比,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诊疗预后与患者的淋巴侵润与否以及癌症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6-7]。本研究结果表明,54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管侵润情况以及Ki67水平与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往研究均表明,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诊疗预后极差,本研究的随访结果发现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6年生存率仅为15.9%[8]。然而,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诊疗预后以及生存率的因素仍尚不清楚。本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侵犯深度T1/2和T3/4的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9%、9.6%;肿瘤最大直径小于4厘米、介于4厘米与8厘米之间以及大于8厘米的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19.8%和6.9%;Ki67水平位于20%~50%范围以及位于51%~90%范围的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和8.1%。单因素分析结果以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肿瘤侵犯深度情况、肿瘤最大直径大小以及Ki67水平都是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诊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诊疗预后与Ki67水平高低、肿瘤最大直径大小、肿瘤侵犯深度以及淋巴管侵润与否等密切相关,但与性别、年龄以及脉管侵润与否等无关。然而,多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提示Ki67水平、肿瘤最大直径以及肿瘤侵犯深度与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诊疗预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诊疗预后独立因素。因此,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认为: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Ki-67水平越低、肿瘤最大直径越小或肿瘤侵犯深度越浅,患者就越具有生存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剑昂,韩序,方圆,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根治性手术后预后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10):866-870.

[2]李晨,夏绍友,张勇.47例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8):154-157.

[3] 魏建明,沈艳莹,沈丹平等. 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9(10):740-744.

[4] 冯强,郑朝,冯晓莉,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6):704-708.

[5] 应红艳, 丛雪晶, 赵林, 等.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和分期进展[J]. 癌症进展, 2011, 9(5):507-514.

[6] 韩序,赵婧,方圆,等.年龄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术后生存的影响[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2, 11(4): 346-350.

[7] 冷家骅,郝纯毅.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外科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 31(11): 1008-1012.

[8] 徐海燕,张志影,任芳,等. 春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22):3291-329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