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定位】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科技的主要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名师点击】
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知识网络】
1、两弹一星
(一)科学技术: 2、载人航天工程
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二)1956年双百方针:背景、内容、发展历程、意义
1、扫盲教育
(三)教育事业:2、九年义务教育
3、高等教育
【考点详解】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成就: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②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些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听战略核导弹。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意义:
①“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它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载人航天工程 (1)成就:
①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②1975年,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③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④2005年“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意义:
①中国载入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史上又一里程碑,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②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1)成就:
①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②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2)意义:杂交水稻的发明给中国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也为
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高考例题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买武器来支 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 世纪4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 C.20 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 年代 【答案】B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原子能技术。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的能力,试题难度不大,但是较为重视基础知识,这也是本套试题的最大特点,也说明了高考必须要有夯实的基础为依托,因此在复习应考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二是构建知识体系,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归纳,不留死角。
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一)背景: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选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 (二)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三)内容(内涵: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1、“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2、“百家争鸣” 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领域、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四)发展历程:
1、1956年提出
2、1957——1978年遭遇挫折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五)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主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来的重大发展 1、开展扫盲教育
(1)宗旨确立: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50年僵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上减少文盲”为宗旨。 (2)法律保障:1982年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目标提出:
①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②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
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有法可依; ②针对偏远贫困地区,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巨大成就: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3、发展高等教育
(1)建国初,基本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变的步伐。(1993年实行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高考例题01.(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和教育·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过渡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背景。
【名师点睛】中俄关系是近几年的考查热点,我们要明确中俄关系的发展脉络。此外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文化领域的变化一定说明是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动。文化作为经济和政治的风向标,它能体现出国家发展战略大的方向。本着这一理念,B、C选项都只谈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某一方面,D选项更有概括性。
高考例题02.(2014年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A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
【名师点睛】一个社会的教育状况,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根本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百废待举,积重难返。教育领域更是饱受“文化大革命”摧残的重灾区,极“左”思潮施虐的时间最长,危害最重,本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从时间上做文章,一定要主意1977年这个时间即可解决问题。 【考点延伸】
(一)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的关系
1、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归根到底,教育是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全,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二)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三)新时期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国内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