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9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B.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
C.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 D.义务教育法的推动
2.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3.右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
益于
( )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邓小平整顿教育,恢复高考制度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4.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 )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C.“文革”时期(1966~1976年) D.新时期(1978年至今)
5.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6.关于下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为此作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 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
C.该次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7.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A.《宪法》
( )
B.《义务教育法》 D.《教师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 )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
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二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简要概括材料一、二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做法主要有哪些?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
答案
1.C 2.D 3.D 4.C 5.B 6.D 7.B 8.D
9.(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3)①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②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③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⑤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