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隋晓圆 课题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板 书 设 计 复习(一) 课时 1 总课时数 2 一年一班:月日 一年二班:月日 一年三班:月日 一年四班: 月日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课件 复习(一) 一、 填空: 1、《格尔尼卡》 2、《出水芙蓉图》 3、色彩的三大要素 4、雕塑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教 学 内 容 节 1、导 入 这节课我们开始进入总复习。 2、新课 3、练习 4、小结 5、教学反思 一、 填空: 1、《格尔尼卡》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的,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2、1981年(《格尔尼卡》)终于被送回了毕加索的故乡----(西班牙),陈列在普拉多美术馆。 3、《格尔尼卡》中,“灯”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就像一个“冷酷的梦境”。 4、《格尔尼卡》中,牛在冷漠之中蕴含着一种(威胁),马在死亡之前的嘶鸣,显示了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搐)。 5、毕加索对《格尔尼卡》所作的唯一一次解释是:牛代表(残暴)和(黑暗),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6、《格尔尼卡》中,“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被法国哲学家罗歇、加罗迪把它描写为“人类受苦受难的(普遍象征)”。 7、毕加索是(西班牙)裔法国籍画家。 8、亨利、摩尔是英国著名的(雕塑家)。 9、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录)等多种功能,是人类除口语、文字以外的“(第三语言)”。 10、《出水芙蓉图》的作者是(佚名)。 11、手绘线条图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的约束,具有极为广泛的实用性。 12、泥塑可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是用(捏)、(卷)、(贴)、(刻)、(接)等技法,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 13、《格尔尼卡》的作者是(毕加索)。 14、泥塑的制作方法:可采用(刻)、(雕)、(贴)、(挖)等方法,亦可在泥板上 添加泥条或泥块,突出某一部分,使形象更加(饱满)。 15、在泥板、石膏板等材料上进行雕刻,造型要(概括)、(简练),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力求生动。 16、龙的部分主要有(头)、(身)、(尾)、(鳍)及(爪)等。 17、用纸杯设计龙时应抓住龙的(形象)特征,根据材料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夸张)、(概括),使龙的形象更有(装饰性)。 18、宣传品一般包括(海报)、(请柬)、(节目单)、(纪念册)等。 19、色彩的三大要素是(色相)、(明度)、(纯度)。 20、雕塑主要可分为(圆调)和(浮雕)两种。 1、《格尔尼卡》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的,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2、亨利、摩尔是英国著名的(雕塑家)。 3、泥塑可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是用(捏)、(卷)、(贴)、(刻)、(接)等技法,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色彩的一些知识。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记忆较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