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天津建设科技2008・增刊 异型钢箱梁翻身技术的应用 左峰徐明磊 王绍贤 宋金华 30o300) (天津市政公路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摘 要:在钢结构制造过程中经常进行箱梁翻身,简要介绍对于分布不均匀的大型箱梁单 车、单钩连续性翻转180。的施工工艺。 关键词:异型箱梁;单车;单钩;翻身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3197(2008}¥2—0258—02 钩连续性翻转180。,必须解决以下2个问题。 2.1箱梁自重对吊车及吊索的冲击 在起吊时,由于箱梁的重心随着起吊高度及翻 转角度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在重心经过最高点的 瞬间,箱梁自重对吊车及吊索有瞬间冲击,由于箱 梁较重,这种冲击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尽量减小 这一瞬间的冲击力,常规工艺是一台吊车起吊,另一 台吊车进行保护。而一台吊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研究采取两组不同长度的吊索同时放在主吊钩 上,其中一组吊索的长度比另一组稍长,在箱梁重心 经过最高点时,可减小自重引起的冲击力,对吊车和 吊索起到保护作用。 2.2支点及吊点位置确定 由于箱梁的结构不规则导致重量分布不均 衡,箱梁的翻转支点和吊点的位置确定是关键问 题。需对其进行精确的计算,确定合理的位置, 以保证箱梁在起吊翻转时保持平衡和稳定。 一1工程概况 天津市泰达天桥位于开发区中心区域,跨越 泰达大街。桥梁主体为钢结构单斜塔密索斜拉 人行桥,桥面结构为纵横梁体系,桥塔为矩形截 面钢塔,分为倾斜段和水平段。倾斜段高34.7 m,倾斜角度43.5。,截面尺寸由根部的4 m×2 5 m变化到顶部的3 m×2.5 m;水平段总长13 914 m,截面尺寸由根部3.5 m×2.5 m变化到端部的 1.5 m×2 5 m。 塔柱在加工厂分段制造过程中,最重最复杂 的钢构件为塔柱部分水平段和倾斜段的异型组 合箱梁,其质量为106 t。 该段箱梁承受着拉索的巨大拉力,是人行天 桥的主要受力杆件,且外形不规则,内部结构复 杂,为保证焊接质量,提高焊接效率,在施工过程 中应尽量避免仰焊,因此需对异型箱梁进行翻 身。箱梁的常规翻身工艺是采用2台吊车,并辅 以相应的工装,相互作用反复吊装以完成翻身。 这种常规工艺施工成本较高,且步骤繁琐,效率 较低。因此,通过研究采用单车、单钩连续性翻 转180。翻身工艺。 3施工准备 3.1起吊设备 选用一台120 t龙门吊。 3.2 吊索 采用A、B两组吊索,经过计算确定B组吊索 的长度比A组长150 mm。 3.3翻身工装 制做2组满足受力要求的翻转支撑,见图1。 3.4起吊及翻转耳板 考虑到由于箱梁的结构不规则而导致其重 量分布不均衡,因此采用力矩平衡法对箱梁重心 进行详细计算,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吊点及翻转支 2存在问题 若要安全平稳地完成106 t异型箱梁单车、单 收稿日期:2008—04—30 作者简介:左峰(1977一),男,学士,工程师,从事钢结构施工 技术工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天津建设科技2OO8・增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将A、B两组吊索分别固定在起吊耳板上,在 开始起吊翻转过程中,位于下部的A组吊索单独 承受箱梁自重。 (3)当箱梁翻转到其重心与支座中心在同一 铅垂线时见图3,A、B两组吊索同时受力,很大程 图1翻转支撑结构 点的最佳位置,保证箱梁在起吊翻转时保持平衡 和稳定。首先在箱梁直线段的一端焊一组翻转 耳板,翻转耳板由两个单板和一个销轴组成,在 间隔9 950 mnl的位置焊另一组翻转耳板;在翻转 点对面直线段与倾斜段夹角处焊上、下各一组起 吊耳板,在间隔4 750 mnl的位置焊另外上、下各 一组起吊耳板,见图2。 图2吊耳位置 为保证起吊安全,对耳板焊缝进行了强度校核, 起吊耳板焊缝主要承受箱梁自重对其产生的拉力。 焊缝抗拉力:P=hkr 式中: ——耳板厚度; 卜一焊缝长度; 盯——焊缝抗拉许用应力。 经计算:P=2 340 kN 四组起吊耳板共同抗拉力:P总=4P= 4×2 340=9 360 kN 箱梁自重1 060 kN 由此可知安全系数=9 360/l 060=8.8 4翻身过程 (1) ̄]JTJ 120 t龙门吊,将钢箱梁平稳吊起, 使焊接在箱梁E的两组积 定位于翻转支撑匕。 度上削弱了箱梁自重对龙门吊的瞬间冲击力。 图3箱梁翻转示意 (5)在箱梁继续翻转过程中,B组吊索单独承 受箱梁自重,直至箱梁翻转180。,完成翻身,见图4。 图4箱梁翻身180 o示意 5小结 通过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106 t异型箱梁单 车、单钩连续性翻转180 0 9与常规翻身工艺相比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施工成本,并可 为以后大型钢构件翻身提供施工经验。 参考文献: [1]杨文渊.起重吊装常用数据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2OO4. [2]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焊接手册[M].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2001.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