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来源:智榕旅游
●产学研经济 《经济师}2013年第12期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摘要:文章认为我国农业正处于农业战略性转型期,现阶 段提高农民素质与职业技能培训有其必要性,论述了高等职业 院校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农民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12—160—02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 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 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勾勒出新的施政思路,会议文件对“三 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 业基础地位”,十六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适应需求,不断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委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 教育的意见》,就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作出部署。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 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 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农村发展面临的问 题不仅是消灭贫困,更重要的是让农民获得致富的能力,过上物 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的生活。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历时半年, 编写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 告(2oo2—2012)》。《报告》肯定了职业教育在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中的发展,《报告》指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发展取得了辉煌成 就,“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1.85亿人次:数据显示,职业教育重点建设的1000个县级职教 中心和一大批涉农院校及农业专业点,构建起了覆盖广大农村 的职教体系。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了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后 进入城镇工作,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1.85亿人次,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万人。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大力培养新 型职业农民。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最 高层次的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要责任。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 民”,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重大战略 问题。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的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地承 担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责任。解决“暑农”问题的目的,就 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高等职业教 育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最终实 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而培养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 民,把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有效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 能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一、我国农业正处于农业战略性转型期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转 变过程,正处于一个战略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面临一 ●张亚邱雪梅 系列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但需要进一步地调整和优 化,同时还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我国农村的文化 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职业技能整体素 质偏低。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以传统为主,在生产能 力、管理水平方面与现代化的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农业成功转 型,关键在于农民科技意识和技术能力的高低。在从传统农业到 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科技水平、金融能力、信息化水平和管 理水平缺一不可,因此农民科技意识和技术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从前主要是由农村中等职业学校 完成的,随着农村的发展,仅仅依靠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力量已 远远不够,高职院校也应当参与其中。高职院校有着技术人才密 集、综合技术优越的优势,凭借此优势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 和培训,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职业技能,推动农业 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目前种 粮效益偏低,出现农田面积减少、农田抛荒、农田粗放经营等现 象。种粮成本投入逐渐增大,用工价格不断提高,农资价格上涨 等因素都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粮价不稳定、不合理, 也使得农民的收益不确定。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产业 化,而我国农业产业化当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农业购销体制不 畅,农产品分散经营,小而不全,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 强,这些问题的存在,让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现阶段提高农民素质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首先,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农民。20世纪9O 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战略转型期,而我国农业生产目前 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于新技术、新产品,农民普遍难以 接受,原因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新的科学文化技术很难在 农村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农业生产率较低,因此科技服务、科技 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急需加强。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 发展转变,只有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 和技术能力。加强农民科学技术素质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 科技意识和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战略转型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分散的一家一户的传 统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形成规模化生 产。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投资较少,教育设施落后,目前这一代农 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造成了他们不容易接受新知识、新 技术,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很粗浅很模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 化更是缺乏了解,对农业转型没有思想上的准备,严重影响了我 国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因此,培训农民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和技 能,培养农民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服务“三农” 问题迫切面临的任务。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要获得发 展,仅有农业生产技能和技术是不够的,还要熟悉市场运作的规 律,学会农产品的经营管理。而这些都是大多数农民目前所不具 备的能力,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才能获得。农民要转变思 想认识,走出传统农业,树立现代农业的观念,统筹考虑农业、农 村、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在传统的概念中是一产。但现代 农业则是三产整合发展的结果,其中既有农业作为基础,但更具 有和二、三产结合。高职院校不仅面向农民进行实用技能的培 训,还要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 《经济师 ̄2o13年第12期 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条件。 其次,我国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由于我国农业 正处于战略转型期,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劳动力过剩,出现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都需要转移,提高 农民素质才能促使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因为农村富余劳动力 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农民几乎没有其他行业的职业技能,职业 素质偏低,所以对农民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是农村富余 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关键所在,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有利于实现 我国农业现代化。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出现了富余的农村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让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能够合理流动,是解 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从目前来看,农民培训主要是由各级 各类培训中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承担的,但是随着农村的发 展,只有培训中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够的。高职院校有着 技术、师资等优势,可以在农民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训中发挥 更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于农民职业技术和职业 能力培训工作,为农民举办更多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训班, 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农民的居住地分散,集中培训难,全面培训更难。高职院校可 以根据农民学员分散性的特点,在当地建立分校、设置教学点,以 此来解决农民学员就近学习问题。另外还要防止走入误区,避免 办学走形式,通过学习不仅要提高农民的学历水平,更重要是让 农民学到真正的技术,学到创业的本领,能够学以致用。 三、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 中之重,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 高度关注。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中出现的 一种新的群体,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业经营为职业。职业农 民的产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结果。新型职业农民有 别于传统农民,具有职业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传统农民 是指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职业农民就是以市 场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具有较高素 质和社会责任的农民。 与综合素质和经济收人都较低的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 农民体现出“新型”“职业”两个特点,即接受过一定培训或学习, 具有较高素质,同时必须是以农民为职业,集经营管理、生产示 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田管理者和经营者,如种植大户、 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鉴于此,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与过去不同,培训模式必须要创新,要将理论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首先,培训方式要多样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普及 培训与重点培训结合。农民农事多、时间有限、经费少,短期培训 方式是较适合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专家到农村去举办技 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短期培训班,开展培训活动。对新 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还要具有连续性,仅有短期培训是不够 的,要培养面向农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发展农业必须要有一批村 级干部、技术能手和致富能人来带动。高职院校可以举办村干部 培训班、技术能手培训班、经营能人培训班等,对他们进行经营 管理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一是要培 养好带头人;二是要培养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把科研成果推广到 每一个农户家中。 高职院校可以向当地农村开放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建设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培训。学校为农 民提供充足的教育培训资源,供农民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并选择 合适的地点设立学习辅导交流中心,定期派教师进行指导,农民 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学不同的专业技术。开放性的教育培训 ●产学研经济 没有场地的限制、没有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偏远地区文化层次较 低的学员也能继续学习。 其次,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应当对现行的相关培训制度进行 完善和提高,不断改进教育培训制度,使之成为合理的培育制度 体系。结合我国农村前期开展的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科 技培训等培训项目所取得的经验,利用现有的农民教育培训资 源,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教育培训设施的建设,从而更好地开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要构建形式多 样组织体系,并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可以从农村送一批学 员进学校,也可以从学校选一批大学生进农村,真正实现产、学、 研一体,培养新一代的职业农民。 再次,选定对象定向培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只依靠农村乡 土人才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大批专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懂得如何增加土地的资本投入,还会应用 新技术成果,提高土地利用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效益。这些人 才应该是分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这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 才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前农村对新型职业农民 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产业紧密 结合,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 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我国农村所 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 最后,要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动员社 会各界力量,支持和帮助职业农民的发展。强化社会舆论的引 导,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为了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 国家应制订出台激励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完善农产 品价格体系,提升农产品价格水平,通过制度来保证新型职业农 民有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并能够依靠这个职业获得较好的行 业收入和社会认同及尊重,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条件, 让职业农民能够体面从业惬意生活,从而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 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应该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探索构建农 村实用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强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提高农 业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养,为现代农业和 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 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农业 的职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民驾驭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解决“无人种地”问题。培养新型职业 农民是一项长期工作,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越来越多的有 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中青年劳动力重新回到农村,发展成为新 型职业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 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提农村劳动者 的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确保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 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研究》, 项目编号GZY12C48,2012年立项科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 作的通知.教职成[2o1311号 2.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 通知.教技f2012】1号 3.黄祜.高职院校服务“三农”中应当解决好的几个问题.职业教育研 究,2005(6) 4.庄天威,孙玉霞.高职院校服务“三农”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中 国教育网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611730) (责编:贾伟) 一1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