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私转公还有多远?

私转公还有多远?

来源:智榕旅游
私转公还有多远?

按:与五一前后“中国大妈”的抢金热情相呼应的是来自基金领域的一系列政策。随着新《基金法》实施日期临近,正在修订和制定的多项配套法规将陆续发布。它们将涉及信息披露、高管监管、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等方面。4月底,证监会就修订《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旨在推动行业创新发展。股票型基金仓位下限将从60%提高到80%,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含股票、债券)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取消拟募集基金不得与基金公司旗下现有基金雷同的规定、优化发起式基金通道并引入种子基金模式、进一步丰富基金的类别。数据胜于雄辩,伴随着上市公司2012年披露完毕的年报,36家基金公司去年的经营状况也浮出水面。大部分基金公司去年都出现了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少数如南方、银华的净利润实现了增长。小基金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在经营上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此外,5月底,公募基金就将对符合条件的私募、券商、保险等机构敞开大门。根据监管层的初步统计,大约有16家证券公司、1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符合条件,可以申请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目前,以北京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私募基金开始试水公募业务。但据粗略测算,目前符合“私转公”门槛的私募基金公司大概只有8~10家左右,且大多仍为观望态度。大门敞开后,还有什么障碍阻隔? 目前私募的竞争相当激烈,高净值人群的数量相对有限,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其实目前产品已经相对饱和。一开始得知放开公募业务后都感到很兴奋,但仔细想想也有很多疑虑。一个是后台以及前端销售端需要铺很大的摊子,同时投研也需要大量人力的支撑。如果能顺利实现后台外包,其实新增成本不会太大。粗略估算5~10个亿规模能够覆盖成本。——星石投资

目前最为掣肘私募发展公募业务的是定位的迷茫。公募行业目前同质化竞争已十分严重,如果私募进军公募没有自己的特色,完全靠硬拼,不仅占不到便宜,也没这个必要。私募发展公募业务要“量体裁衣”。——金中和投资

公募基金运营维护需要很大成本,比私募要多得多,近两年新基金公司大量“烧钱”,有的公司若不是股东不断增加资本金早已活不下去。——北京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

业绩好的私募不一定就能做好公募。私募基金首先在信息披露上就要与公募基金一致,必须每天公布净值,在信息披露上面就会有一大笔支出。随着公募业务门槛大大降低,私募基金在市场营销、后台运作方面也得马上跟上,面对100万净值的客户和1000元净值的客户,服务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公募基金存在重仓股、流动性、仓位等各方面的限制,私募基金是否能在这种模式下继续延续业绩优势也是个问题。——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微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