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家园共育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园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以游戏为载体,通过主题教学、区域游戏、环境教育、班级一日常规指导等主要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生活卫生习惯及交往习惯,同时,采用家长会、专题讲座、家长开放、网络宣传、家园联系册等方式定时与家长沟通学期、月工作重点,做到家园目标统一,形成合力,共同培养“礼、美、慧、健”和谐发展的幼儿。为了全面、多角度了解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程度,我园在中班组发放110份“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家长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89%,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调查结果真实。
一、家长关于幼儿“交往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幼儿“交往习惯”的调查指标及家长的反馈 指正百分比 反标 频面 次 1.每天幼儿来园和离园时能否与教师、家长打招呼? 2.幼儿能否对成人的帮助说谢谢 3.您每天下班回家后,幼儿能否主动与您打招呼 4.孩子能否友好的与伙伴玩 5.孩子是否经常被伙伴告状 6.在公共场合在成人的引导下有遵守规则的意识 面 77 78.60% 21 95 97% 92 94% 97 99% 3 6 1 95 96.90% 3 98 100% 0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回收的98份问卷中,94%以上的家长认为幼儿有着良好的交往习惯,能够主动与父母打招呼、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能够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能够遵守规则,其中,100%的幼儿“在公共场合在成人的引导下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得分最高,78.6%的幼儿能够“在入园、离园环节能够与教师、家长打招呼”,21.4%的幼儿不能够做到主动与教师、家长打招呼,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提醒,该项在“交往习惯”的六个指标中家长的正面评价最低。
针对个别幼儿不愿意与人主动问好的行为,教师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家长文化素质及教养方式,从而分析幼儿性格特征及家庭氛围对其交往习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微笑带动法、情景创设法、游戏渗透法、拟人故事法等方式在晨间入园环节、游戏环节及晚间离园环节,有重点地对这部分儿童进行指导。
(二)关于幼儿“学习习惯”的调查指标及家长的反馈 指标 频次 7.幼儿在家玩完玩具后能否主动收放好玩具 8.幼儿在家看书是否有较为正确的看书习惯 9.幼儿在家是否能按家长的指令做事 10.幼儿有问题时,是否主动向您请教 11.幼儿在家长时间看电视时,能否听从家长的告诫 12.幼儿在阅读图书时能否安静阅读并保持一定的时间 82 76 87 95 86 83 正面 百分比 反83.70% 177.60% 288.80% 197% 87.80% 184.70% 1 从上图可以看出:97%的幼儿能够做到“有问题时,能主动向家长请教”,88.8%的“幼儿能够按照家长指令做事”,87.8%的“幼儿长时间看电视时,能够听从家长的告诫”,84.7%的“幼儿在阅读图书时能够安静并保持一定时间”,83.7%的“幼儿在家玩完玩具后能否主动收放好玩具”,77.6%的“幼儿在家看书是否有较为正确的看书习惯”,幼儿有问题能主动请教家长排在学习习惯五个指标中的第一位,“幼儿在家看书是否有较为正确的看书习惯”排在学习习惯五个指标中的最后一位。
“幼儿有问题能主动请教家长”排在学习习惯五个指标中的第一位,这是一个可喜的结果,不仅说明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也说明,幼儿也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看书习惯对身体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幼儿看书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教育、阅读环节、阅读区环境创设等途径,采用问题导入法、同伴分享法、教师引导法、榜样示范法、言语鼓励法、教师提升法等对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同时,家长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幼儿看书习惯的培养起着熏陶、示范作用。
(三)关于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调查指标及家长的反馈 指正百分比 反标 频面 次 13.幼儿在家是否有便后冲厕所的习惯或意识 14.幼儿饭前是否能做到主动洗手 15.幼儿在外是否有乱丢废物垃圾的习惯 16.幼儿每天能否在成人的指导下按时睡觉和起床 17.幼儿在家能否将自己的物品有序摆放 面 91 92.90% 7 76 77.60% 22 73 74.50% 18 79 80.60% 19 46 46.90% 52 从上图可以看出,幼儿在生活卫生习惯的五个指标上的表现呈现递减趋势:92.9%的“幼儿在家能够养成便后冲厕所的习惯或意识”,80.6%的“幼儿每天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按时睡觉和起床”,77.6%的“幼儿饭前能做到主动洗手”,74.5%的“幼儿在外没有乱丢废物垃圾的习惯”,46.9%的“幼儿在家能将自己的物品有序摆放”。
排在第一位的是92.9%的“幼儿在家能够养成便后冲厕所的习惯或意识”,排在最后一位的是46.9的幼儿“在家能将自己的物品摆放有序”,针对幼儿的物品摆放,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环节和游戏环节采用童谣、故事导入、同伴示范、教师讲授及环境熏陶的方式巩固幼儿的生活常规,同时家园教育的一致性、目标的统一性,也对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起强化作用。
二、思考及建议
在我园发放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关习惯培养问卷调查”中,有一道题目是“你认为目前班级幼儿在学习习惯、生活卫生习惯、交往习惯上,哪些方面做的较好?”
调查发现,我园有23位教师认为在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方面做得较好,11位教师认为在培养交往习惯方面做得较好,有9位教师认为在培养学习习惯方面做得较好,从老师们关于三个习惯培养的经验可以看出,教师对生活习惯的培养比较有信心,但是从家长关于幼儿三个习惯养成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除了“如厕后有冲厕所的习惯和意识”超过学习习惯几个指标以外,其他几个指标均低于学习习惯和交往习惯的指标,这不得不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反思。 (一) 家园共育目标的统一性影响幼儿行为表现的一致性
幼儿期正是各种行为习惯形成时期,家庭教育目标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幼儿行为的一致性,如果班级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常规要求不统一,幼儿的行为习惯就很难养成,而且幼儿会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比如在我园晨间入园环节,经常会看见家长替幼儿换鞋(幼儿在进入教室之前,需要在鞋柜前换鞋),班级教师一直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然而很多家长依然包办过多,帮助幼儿拿书包、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这种家园要求的不统一,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够形成合力,延长甚至阻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周期。
(二)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式的有效性
我们曾经统计过幼儿园各类活动占一日生活时间的比例:生活活动占50%,游戏活动占15%,学习活动占10%,户外活动占25%,可以看出,生活活动占幼儿园一日时间的一半,如何在这一半的时间内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教师必须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及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整体的、层次清晰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从认知层面让幼儿真正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从态度层面,愿意按照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能够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及时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3)教师和家长行为习惯的示范作用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
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模仿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做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每一个行为。
2014年12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