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来源:智榕旅游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入孝出悌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孝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孝” 可以利用教材中“历史镜鉴的故事或学生可感知的身边故事引入课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分小组交流彼此对“孝”的感受和理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付诸行动的。之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交流。

二、了解中国的孝道、孝文化

1. 走进经典 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助学生

理解大意。 让学生做到学习经员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道酸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反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 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由老师补充,解决问题。

(5) 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学生来总结弘扬孝道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 (1 ) 学生活动: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谈谈孝在社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最美孝心少年”的评比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探讨:①你如何评价“二十四孝”的传说故事?设计意 图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孝, 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孝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

要辨别伪孝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②独生子女如何理解 “悌” 的含义?

3.小结 教师补充齐鲁孝文化资源: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补充, 既可以是讲故事、 播 放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材料的方式等。 教师总结: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已传承了几千年,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 从个体来讲, 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 通过践行孝 道,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得到完善。 失去孝道, 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 可以实现长幼有序, 规范人伦秩序, 促进家庭和睦。 蕴藏在孝道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 在历史的发展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为维持社会稳定和国 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 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首要精神, 其影响既深且远 。

三、思考践行

l.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些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D)。谈一谈,你准备怎样做?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2.以小组为单位,拍身边的感动,并进行展示。

活动形式: 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 写出自己小组的拍擬意图, 并配图介绍镜头下的 “孝” 。 当然, 也可以是一个学生长期在家庭生活中有关孝道的点滴细节记录。 展示方式: 可以是瞬问镜头的展示, 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形式, 也可以是纪录片、微电影的方式, 甚至可以是访谈录的方式等 。

2. 联系白身思考,你有无兄弟姊妹?你是如何践行“悌”的?

第5课有礼则安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礼”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礼”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有礼仪规范就会和谐,没有礼仪规范就会有危害。 在生活或工作中,若不想遭人嫉妒乃至怨恨,最好的行为便是“凡事以礼为先”。也许你不经意的一种行为,随地吐痰、出言不逊、耀武扬威…别人都会对你产生反感,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此大打折扣。德国有一句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礼节不一定总能为你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走得更远、更好,就要时刻注意保持礼节。

二、了解中国的礼文化

1、走进经典

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让学生做到学习理论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孝道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反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由老师补充解决问题。

(5)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学生来总结“有礼”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

(1 ) 学生活动: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谈谈礼尚外来的重要性。

(2)阅读《古代的诞生礼和成年礼》,谈谈你的感受。

(3)你还知道古代哪些重要的生活礼仪?

(4)补充资料: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三、思考践行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极其绚烂的精神文明。中国人也因此以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著称于世。我国古代的礼仪正体现了这种文明风貌。观察生活中有哪些遵守和不遵守文明礼仪的行为,记录下来,在班内举行“文明礼仪在身边”的主题讨论会,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遵守礼仪,由此讨论文明礼仪对于维持社会和谐的意义。

第二单元 儒雅有礼

第6课 依礼而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礼”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曾子避席”,引入课题。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

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二、走进经典

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历史镜鉴

1.阅读《丰子恺教子讲礼仪》,谈个人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依礼而行的故事?

3、补充材料:

(1)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

(2)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四、拓展延伸

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间的相互交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既有来往,又有回访,才能表现礼节。因此,迎来送往就成为好客的一种礼节。从迎接宾朋好友开始,直至送别宾朋好友,始终处在一种热情、体谅、和谐的气氛中。

遇有亲朋好友到来,主人首先迎于门外,向客人施礼,互致问候后,再进入门内,这是古人常用的“见面礼”。之后,主人前引客人登台阶,准备进入堂屋。在登台阶时,古代还有“拾级聚足”的礼节。“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即主人在前引导客人,前足先登上一级台阶,后足再与之并齐,而后再登一级,又并足。这样登台阶是为了照顾客人能跟上自己,避免客人感到紧张和冷落。待登上台阶将要进入堂屋前,又有两种礼节。首先是“将上堂,声必扬”,即快进屋前,说话的声音要适当提高,以告知屋内的人客人已到。再者是“将入户,视必下”,这是客人应遵守的礼节,即在进入堂屋时,视线应向下。开门进屋,眼睛向下看,是因为考虑主人家虽然知道客人已到,但难免还有未及收拾的东西,这样做,可以避免给主人造成难堪和尴尬。

古人在相互交谈时,也极重视礼节,尤其是重视仪表的庄重,不允许有轻浮、放荡的不文明举止。即使是笑,也以不露齿为宜。“凡人大笑则露齿本,中笑则露齿,微笑则不

露齿。”尽管在交谈中会谈及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题,但笑仍需节制。这既是处于礼节的需要,也表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若大笑露出牙齿根部,牙齿就会感到冷,所以古人常以“齿冷”来讥讽那些贻笑他人者。

在交谈中,表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也是古人特别重视的一种礼节,被视为“礼貌”的体现。在对方讲话时,自己要专心致志、洗耳恭听,不能漫不经心,更不能打断别人的讲话。自己讲话时,眼睛应注视对方,语调平缓,不能强词夺理,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具体到交谈的礼节乃至谈话的艺术上,古人都有相应的规定。

五、思考践行

对于中学生而言,《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我们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基本准则。把自己的言行和《中学生守则》逐条对照,看看自己哪些遵守的好,哪些还需要加强,然后认真实践;隔断时间再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在文明礼仪方面有了哪些明显改进。

第二单元 儒雅有礼

第七课 慎言敏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慎言敏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讲解“慎言敏行”含义,引入课题。

慎言敏行。意思是 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慎比讷更易理解。 提示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总之是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尤其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应遵循的准则之一。

二、走进经典

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历史镜鉴

1.阅读《陶侃先做后说》,谈个人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慎言敏行的故事?

四、补充材料: 谨言慎行的名言

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3.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释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5.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释义】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6.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释义】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7.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8.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9.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释义】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10.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快乐由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赞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一多交贤能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傲慢自大为快乐,以无所事事地游荡为快乐,以过度的宴饮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五、拓展延伸

(一)敬语

敬语,亦称“敬辞”,它与“谦语”相对,是表示尊敬礼貌的词语.除了礼貌上的必须之外,能多使用敬语,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1、敬语的运用场合

第一,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

第二,与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的交谈.

第三,与人初次打交道或会见不太熟悉的人.

第四,会议、谈判等公务场合等.

2、常用敬语

我们日常使用的“请”字,第二人称中的“您”字,代词“阁下”、“尊夫人”、“贵方”等,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词语用法,如初次见面称“久仰”,很久不见称“久违”,请人批评称“请教”,请人原谅称“包涵”,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称“拜托”,赞人见解称“高见”等等.

(二)谦语

谦语亦称“谦辞”,它是与“敬语”相对,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称自己为“愚”、“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

自谦和敬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三)雅语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雅语常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个人素质.

在待人接物中,要是你正在招待客人,在端茶时,你应该说:“请用茶”.

如果还用点心招待,可以用“请用一些茶点.”假如你先于别人结束用餐,你应该向其他人打招呼说:“请大家慢用.”雅语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的个人修养留下较深的印象.只要大家注意使用雅语,必然会对形成文明、高尚

的社会风气大有益处,并对我国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五、思考践行

少说话,多做事,尤其是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想一想,你或者身边的亲友有没有不考虑场合而随意说话的时候?有没有答应了别人做一件事,但拖着不做的时候?有没有不加思索随意评论别人的时候......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谨言慎行”在生活中的意义。

七年级传统文化上册第二单元 儒雅有礼

第八课 举止得体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做到举止得体。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 讲解“举止得体”含义,引入课题。

举止是指一个人的姿态和风度,是指除坐、立、行以外的交际行为,身体的姿态、手势、待人接物的方式等。不言而喻,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好似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他的文化蕴涵、知识水准和道德修养。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要遵守举止有度的原则。其含义,是要求人们的举止合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具体说来,则是要求人的行为举止要文明、优雅、敬人。

二、走进经典

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历史镜鉴

1.阅读《言行得体的周总理》,谈个人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举止得体的故事?

3、补充材料: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四、拓展延伸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

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思考践行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备的礼仪规范,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请同学们说一说,遇见长辈时应该怎么做,遇见老师应该怎么做,遇见同学时应该怎么样。

第二课 博学于文

【教学目标】 1.流畅、准确地诵读,将经典熟记于心。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本内涵,学习古人的刻苦精神。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学识,为将来立足于社会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关于学习的故事很多,可选择引入,告诉学生:人生重在学习,学习是 成长的基础;要广博地学习,同时要讲求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二、教学过程 1.走进经典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 助学生理解大意,充分感知“好学”这一道德主题的要求。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交流心得体会。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联系过去所学,分析本课的四则经典是从哪些方面教导我们学习的。 (提示:四则经典都兼具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老师来补充,解决问题。 (5)思考:通过四则经典的学习,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发?让学生充分思考、表达。 2.拓展延伸 (1)学生活动 ①讨论:小组讨论,看看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身上有没有展现出与本课所学相符的 品质,分别对应哪一则章句所表达的哪一种品质。小组讨论之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交流。 ②论文答辩:选择教材中的任意一则章句,做深入性的理解与阐述。 ③辩论赛:博学与专精,哪个更重要? ④给出一组古代名人的书高名称,猜一猜这些名称有何用意;给自己的书房起一 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6姓名中的学习。你身边有没有同学的名字与学习有关?这些名字的含义是什么试着说一说。⑥古代勤奋博学故事接龙。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探讨。 问题:以下章句分别对应孔子的哪些教育理念? B)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D)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A.谦虚好学B.兴趣使然C.学习方法D.学思关系 3.小结 (1)“博学”指的是知识面广,程度深。只有掌握的知识多了,广了,才能称之为 博学。一个博学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但是,博学离不开思 考,只有背学习又勤于思考,才能学问丰富、知识渊博。 (2)先博后精,先知后深。博是前提,精是发展,博精并存。孟子说:“学者之所 以要广博地学习,并把所学的内容详细说明,是为了将来融会贯通以后,可以回过头 来用它说明最精要的原理。” (3)新时代对博学提出新的要求。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 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4)与博学的人交往。与喜欢阅读的人交往,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这样能给你 更多阅读的灵感,并让你知道哪些书更受欢迎。

三、思考践行 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览群书。博览群书 并不单纯地仅仅表现为“读”,更不是不讲方式方法的“苦读”。相反,博览群书要更 讲究方式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丰富和广泛的知识。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大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宋代的玉安石是杜甫的崇拜者,他编《四家集》时将杜甫列为第一。有人问道:“老杜诗何故妙绝古今?”王安石答道:“老杜固尝言之矣。”对方不大明白,王安石大声地吟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是杜甫37岁写的,他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能“破”而取神,这种破卷取神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读书,不局限于他自己专门研究的领域,而是对各门与生物学相关的学科,甚至生物学以外的各种书刊、资料都有极大的兴趣,这对他创立进化论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材料二: 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读书人”应该读三类书,首先是“有关自己

专业的 书”,因为它们是一个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第二奏书是“与专业有关的其他门类的书”,这类书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加深情养、提高理解和判断力是很有好处的。第三类书精是“做一个现我中国人的必读之书”。每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试了期自己的民族,以观民族路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以及在这种时代环境里萌生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潮和新文化。 美国作家打南道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知识结构。他通过作品《福东摩斯探案》中主人公福尔摩斯之口告诉我们: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空的小阔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造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儿一股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或者,最多不过是和许多其他的东西捧杂在一起。因此,在取用的时候也就感到困难了。”

材料三: 宋代诗人陆游,终生酷爱与书相伴,他曾说自己“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 叹,未尝不与书俱”。但他读书虽多,但很会选择。一是有目的地读。为了研究杜甫的见解。他选择了有关书籍数本,专心致志地攻读。他曾在《老学庵笔记》中,记录了研究二是系统地读。他从小立下大志,用祖父陆细“映月读书”的精神范励己。少年时,读古人的诗歌;青年时,读“上世遗文”至“先秦古文”,“蛋读夜思不止;后来又把《六经》《左传》《离骚》等历代重要著作,都有计划、有选择读完。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认为,读书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他在该到读《死魂灵》一书时,说这本书不是读一遍就能了解读第二、第三遍时,还完全像读一本从来没有读过的书那样,可以说读一遍有一遍收获。

请思考: 这些材料与本课章句的主旨有什么相通之处?

第三课 仁者爱人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则故事《吴枯赠衣》。 关枯是东汉人,年轻时在家多的水边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生洁很贫困。后来他做了胶东地区的长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仁爱清廉。 有一次,负责收税的下属孙性,偷偷地多放了百姓一点儿钱,给父亲天了一件新衣柔。孙性的父亲知道衣我的来历后,把他确写了一顿:“吴长官是多么好的一个人,色你怎么忍心瞒着他干这种事?”然后通着儿子去自首。孙性又羞憾又害怕,最后还是拿统着衣术去自首了。在办公大变里,吴枯看到孙性局促不安的样子,就让身边的人都退交下,然后说:“现在没有别人了,有什么事,就告诉我吧。”化孙性支支香香地把事情讲了一遍。吴粘听完,严肃地说:“你私自收钱,应当严厉处河!”孙性一听,吓得“扑通”魂倒在地。吴枯见状,语气支得温和起来,说道:项“你现在能知错就改,难能可责,以后千万别再犯这种错误了!你应该感谢你父亲,也李代我谢谢他老人家。”书随后,吴枯拿出自己的钱,连同那件衣震交给孙性,嘱咐道:“把这些钱退给老百姓。这件衣服,就以我的名义送给你的父亲吧。”孙性被吴枯的仁息感动了,以后再也未犯其他过错。 学生讨论之后,让他们对照课本,熟读文本所选经典章句,看是否与刚才讨论的问题相契合。

二、走进经典 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给出与文本有关联的其他段落,对比分析: 樊迟问

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颜渊曰:“请问某目。”子日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匆动。” 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三、历史镜鉴 1.学生分享仁者爱人的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 2.齐鲁大地上又有哪些仁者爱人的故事? 3.生活中有哪些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有关善良仁爱的事例,又有哪些事情 感到不快甚至厌恶的呢?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将仁爱思想付诸行动? 4.说说儒家所倡导的仁与礼的内涵,并分析礼与仁的关系。

仁是儒家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仁即爱人,也就 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礼即礼仪,即社会政治秩序。 仁与礼的关系:仁是思想,礼是内容;仁是内核,礼是仁的具体而现实实的反应。仁与礼必须相结合,礼才有价值。没有仁的礼是虚假,没有礼的仁则是野弹。

四、拓展延伸

1. 如果你家要开店铺,你会给自家的牌照上写什么呢?说说理由。

2. 《论语·乡党》:“艇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则句读为:“概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两则含义有何不同?这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有什么启发?

五、思考践行

1. 每年有一些青年优秀人才经过培训,作为全职教师输送到我国教育资源既乏地 区,

从事为期一年以上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当地学生和社区实现在教育上的突破性发展。 假如你上大学的表哥要去支教了,你准备给他怎样的建议,让他不虚此行呢?

2.这个假期,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做“爱心传递”的公益活动,你打算做什 么?又该怎样做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