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药理学 专业班级 2010级药学班 赵晋 授课序次 2 授课类型 理论 授课学时 2 授课题目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章节) 一、药物作用 1.掌握药效学、防治作用、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的概念; 2.熟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局部作用、吸收作用、后遗教学目的效应、继发反应、对因治疗、对症治疗的概念。 与要求 重点:药理学中一些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难点:基本概念的含义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 与手段 1、使用教材:王迎新 弥曼主编,药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6月 2、参考书: (1)王开贞 于肯明主编,药理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使用教材 社,2009年7月 及参考书 (2)弥曼主编,药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 案 续 页
教 学 内 容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的初始反应。 10分钟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变化。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指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 15分钟 ①兴奋作用:药物使器官功能活动增强。过渡兴奋引起“亢进”。 ②抑制作用:药物使器官功能活动减弱。过度抑制引起“麻痹”。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兴奋作用或抑制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类型 1.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0分钟 ①直接作用: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引起机能改变。 ②间接作用:药物不直接作用靶器官,是经反射途径产生的作用。 2.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 ①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②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组织、器 官呈现的作用。 3.选择性:药物仅对某一组织器官作用明显,而对其它组织器官 作用很弱或几无作用。 (1)选择性的原因: ①药物化学结构的特异性;②药物在体内 分布不均均匀;③药物与组织亲和力不同;④组织结构不同;⑤代谢途 径不同。 (2)选择性的意义:①药物分类的依据;②临床选药的依据。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有有利的防治作用和有害的不良反 45分钟 应。 一、药物作用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1.防治作用: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包括: (1)预防作用:用药目的在于预防疾病的方式。 (2)对因治疗:消除原致病因子,如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 (3)对症治疗:缓解疾病的症状,如阿司匹林降低发热病人体温。 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给病人带来不适甚至危害的反应。 (1)副反应: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防治作用无关的反应。与药物的选择性低有关,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可以预测。 (2)毒性作用: 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长引起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反应:一次应用中毒量的药物,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反复多次用药,逐暂发生的毒性反应。如三致反应:①致突变:药物使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改变,造成基因变异。②致癌: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导致肿瘤形成。 ③致畸:突变发生在胚胎细胞,影响其正常发育,导致胎儿畸形。 (3)后遗效应:血物浓度降低到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生物效应。 (4)继发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5)撤药反应(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剧。 (6)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少数人对药物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注 意:①过敏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②不可预知;③同类药物有交叉过敏反应;④一问、二试、三观察。 (7)特异质反应:少数人因遗传缺陷,对某药非常敏感,而产生的特殊反应。如伯氨喹引起溶血是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8)耐受性:少数人对药物特别不敏感。 (9)依赖性:长期用药,患者产生主观或客观需要连续用药的现象。包括:①精神(心理)依赖性:长期用药,患者精神上对药物产生了依赖,停药后,患者主观感觉不适,渴望再次用药(习惯性)。 ②生理(躯体)依赖性:长期应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患者机体对药物产生了适应,当中断用药后,产生戒断症状(成瘾性)。
教 案 末 页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作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类型 教学 小结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思考题 及 作业题 1、副作用与毒性反应有何区别? 2、什么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本次课程概念较多,应通过举例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教学 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