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来源:智榕旅游

  正值伏中有幸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标》解读与课堂教学实施培训活动。五位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高屋建瓴的诠释、有理有据的分析以及毫无保留的分享,恰如炎炎盛夏中氤氲的缕缕香气,百味可觅,又使赫赫骄阳下贫瘠的寸寸心田,沐得甘霖。

  三天的培训满载而归,有对思政课育人价值的全新体悟,有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认知,也习得了一些课堂教学实施的方法。在整理学习资料,反复研读课标后,我感悟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实施中一定要有“精气神”。

  一、“精”字当头,精益求精保证学业质量

  《新课标》从整体内容上增加了“学业质量”一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地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达到标准,就要做到:

  (一)“精准”的教学目标

  学业质量描述的内容可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参考此标准,去制定导向清晰、要求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提高站位从单元、主题出发制定立场鲜明、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

  (二)“精细”的课程设计

  专家提出的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为我们打开了教学视野,以目标为导向去进行设计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要坚持好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积极地创设有共鸣的情境、设计参与度高的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适时的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和思想培养。

  (三)“精心”的评价体系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提质增效的要求促使我们不断改革评价机制。《新课标》也提出了“增值评价”,主张关注过程和培养,也要求我们的评价要更具发展性、整体性、综合性、价值性。多元的评价要从形式、内容上更科学、专业、客观,从而促进知行合一的实现。

  二、“气”字疏通,气贯长虹培养核心素养

  《新课标》所提出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是对以往三维目标的深化和升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正气”,不迷路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特殊性,它担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也是培根铸魂传播政治思想的主阵地。我们要坚持好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作为思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境界,为国家的政治工程、法治进程添砖加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提升保驾护航。

  (二)有“人气”,不孤独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好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关注临界学生、旁观学生。制定目标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要基于学生情理去解决核心问题,要抓住师生联结点去突破疑难问题,引领学生深度参与才有助于“教学同增”。

  (三)有灵气,不忙碌

  素养有“形”,我们要坚持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长远渐进的工程,我们要积极调动多元主体,整合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同时扩展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时时刻刻都可以进行教育。做个不瞎忙的思政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的需求,也要关注课堂生成的宝贵资源。

  三、“神”字铸守,神融气泰落实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结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坚持德育为先,重在引领学生充盈思想、提升能力、全面发展。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怎么能丢了国家和民族的“神魂”?我们要不断增强师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不断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五位专家的“精气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新课标》出台才三个多月,他们是怎样的夜以继日、钻研沉淀才能为我们呈现出一次又一次的精彩。夏虫鸣初心,日月迎热忱,或许这就是对教育的热爱和担当。

  再次感谢上级领导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学习机会,使这个夏天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每一场讲座都是含苞蓄力的绽放,每一次呈现都是时光积淀的回馈,每一页诠释都是执著热爱的坚守。唯有前赴后继才能不辱使命,唯有潜心修炼才能担当重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已经有了更深的时代烙印。我们要先育己再达人,以饱满的“精气神”为更多的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