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判刑后可提起民事诉讼,但公安机关对赃物认定困难,受害人申请财产保全权也无法获得。法院不受理受害人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因诈骗罪不在范围内。只有在追缴或退赔无法弥补损失时,受害人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故意伤害、抢劫等罪可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无需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诈骗罪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
法律分析
诈骗犯被判刑后能提起民事诉讼。
关于诈骗罪附带民事诉讼公安机关对于赃物的认定比较容易,但对于是否属赃款所购的赃物,公安机关在认定上比较困难,因此,由此公安机关去查封、扣押犯罪嫌疑人的其他个人财产就很难。法律也没有规定受害人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可以向侦察、公诉机关申请财产保全的权利。
法院是否应当受理受害人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那么,当案件到了法院后,受害人甲向法院递交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状,但是,法院却不受理。理由是,诈骗罪不属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虽然《刑事诉讼法》第101条规定:受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经过追缴或者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也就是说,不是任何刑事案件造成受害人经济损失,受害人都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的。
比如,像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等,在犯罪过程中造成了受害人人身伤害、物品损害的,可以就医疗费、误工费、交通、食宿、物品损害价值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不需要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诈骗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
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结语
诈骗犯被判刑后能提起民事诉讼,但公安机关在对赃物的认定方面存在困难。法律未规定受害人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可申请财产保全。法院对受害人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受理存在争议,因诈骗罪不属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刑事诉讼法》规定受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经追缴或退赔无法弥补损失时,可向民事审判庭提起民事诉讼。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等可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需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诈骗罪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七章 司法保护 第一百一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未成年被害人、证人,应当依法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成年亲属、所在学校的代表等合适成年人到场,并采取适当方式,在适当场所进行,保障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未成年被害人、证人一般不出庭作证;必须出庭的,应当采取保护其隐私的技术手段和心理干预等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种类 第三十七条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六节 减刑 第七十九条 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