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教学反思
《冰花》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语言优美,生动地描绘了冰花千姿百态和精良洁白,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以读促学,使学生认识冰花的美丽多姿、晶莹透亮、洁白无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了学生喜爱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我问:小朋友,这个字读什么?(出示:花)平时都见过哪些花?从学生的谈话中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转而不露痕迹的转换话题,“你见过冰花吗?哪儿见过?”考虑到生于南方的孩子鲜少看过冰花,我相机出示了冰花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形态各异的冰花时,他们惊呆了,完全被带入了课堂的情境中,我顺势引导,“冰花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谈的十分精彩,还有学生看着图片讲到“冰花像树叶,像稻穗,像小草……”在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但此环节的设计也存在遗憾,因为这一部分其实可以和第二课时整合起来,当引导学生理解“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时,可以作为说话练习,进行补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内化课文的语言。
在识字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拼音识字的妙处,乐于用拼音识字,同时在教学生词的时候,不仅关注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还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冰花》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注重感受。
《冰花》这篇课文中所描绘的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莹洁白,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由于气候的原因,南方并不是经常能够看到冰花的。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冬天的冰花,我创设了北风呼啸,屋外冰天雪地这样一个情境导入课文,并引导学生去观察玻璃窗上的冰花,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冰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运用所学的词汇来表达,不同的词汇来形容学生自己所看到的冰花,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好机会。
课文中小童惊奇地喊时,我引导学生:小朋友,你们平时感到惊奇时是怎么做的?文中的小童感到惊奇时的口气和动作和我们平时一样吗?请边读边表演给大家看。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达到新大纲提出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孩子们对冰花的形态有了大致了解,在学习课文后,我又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做说说,充分发挥想象力。孩子们都沉浸在北国风光的意境中,朗读起课文来,感情自然很投入。正如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所说的: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性模块,才能成为感悟课文内容的 “打火俄石”。
二、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课文中所描绘的冰花是千姿百态的,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比喻句“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写出了冰花的各种形状,写出了冰花的数量之多。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冰花像怎样的树叶,像怎样的小草,像怎样的牡丹,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在朗读时,我加以指导性的点评,如:冰花像怎样的小草?指名读柔嫩的小草后,我是这样点评的:这些小草绿油油的,柔柔的,嫩嫩的,看了真舒服,这冰花真像是一片柔嫩的小草啊。谁再来读呀?……通过联系生活朗读,从而来理解冰花的千姿百态,美丽动人。
三、拓展延伸,启发想像。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多种多样的,课文只写了三种形状的冰花,事实上,冰花还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想像。教学时,我请学生欣赏了各种各样的冰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冰花还像什么?用“啊,冰花真漂亮。它像( ),像( ),像( )。”的句式练习说话,积累词语,对学生的作文起步也有一定的帮助。通过想像练说,进一步理解了冰花的千姿百态,美丽动人。
四、识字教学,扎实有效。
在教学本课的生字“她”时,我采用了游戏形式,请男女小朋友上台做猜字送卡游戏,请一位小朋友把卡片“他”和“她”分别送给相应的小朋友,从而理解“他”和“她”的区别,然后请几位小朋友上台,让学生分别送“她们”和“他们”的词语,以区别“他们”和“她们”的使用方法。
《冰花》教学反思
——在想象中走进冰花的世界
《冰花》一文,通过小童对冬日清晨窗玻璃上的美丽冰花的仔细观察,写出了冬日窗花的美丽。其实,在文本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远不止于此,在这一文中,它教给了孩子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想象,如何去表达,如何去探究。
观察与想象,打开孩子们的思维之窗。冬日清晨窗玻璃上的冰花,对于处于我们安徽地区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东西,因此,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去了解呢?只有通过课件来体现,让学生留心观察。即使观察了,他们从观察中得到了什么?看,文中是这么写的:它像宽大的树叶,它像柔嫩的小草,它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景象是多么美丽,想象是多么贴切。这就是观察的功力了,作者在写冰花的美丽时,用了三个词语,即宽大,柔嫩,丰满,这三个词语都是体会事物形态、感觉的词,没有一个是写表示色彩的词语的,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在他们的世界中,有着鲜明色彩的景象往往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这儿用这三个词,是与冰花的特点相吻合的。
在教学中,我们会对这几句比喻句进行拓展,可是,在拓展前,我们就得通过“宽大、柔嫩、丰满”三个词去体会冰花的这种无色之美,无言之美,让学生去辨别词语,去真正地认识冰花。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让学生去体会的,出示这三句话,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去复原文字描述的景象。下一步,把三个形容词去掉,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有区别吗?孩子们都说有,区别在哪呢?一时说不上,好,让我们再去读一读吧,读完了,能感觉到吗?有的说感觉不到,好让我们再读一读,读完了再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好,读完后,我在黑板上把三个形容词圈了出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边读边想,宽大,柔嫩与丰满三个词,你觉得用得怎么样?孩子们都能体会得出宽大与丰满两个词的作用,宽大写出了树叶的样子,丰满写出了牡丹花开得大而美。可是柔嫩一词却不好表达,行,让我们再展开想象,孩子们,小草就在眼前,让我们伸出手去,对轻轻地向小草伸出手去,去摸一摸,好吗?你能用什么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舒服、软软的、痒痒的、软绵绵的、柔软的、细细的……不用再多说,孩子们已经通过还原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体会到了柔嫩一词。
当然,接下来的想象也就容易得多了,孩子们的思维天马行空,把冰花想象成了粗壮的大白菜,结冰的河流,茂盛的大树,成丛的珊瑚等等,虽然想象不一,但是都能够把握住了冰花的特点,没有人说带有颜色的词语,难点就是这样被突破的。
表达与想象,让课堂走得更远。在这篇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不多,却颇耐人寻味,在第二段中,小童看到这美丽的冰花惊奇地喊妈妈:“妈妈,快瞧,玻璃窗上开花啦!”在这句话中,我们读出的是小童的惊奇,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妈妈与小童母子两人共同看冰花的温馨场面。表达来源于哪里,表达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来源于内心对世界的满足,小童的热爱与满足来源于什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它来源于妈妈的爱,有了爱才有了表达的需要,才有了母子一起观察冰花,想象冰花,议论冰花的探究场面,在这里,小童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不仅仅是冰花的美丽,更是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让学生能够读出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物我两忘,物我不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才会有切肤之感,内心的表达欲望才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