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 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情景教学。设置情境
(3)探究。探究考证,加深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 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的不同。
(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有一个成语—— “世外桃源”,谁能解释一下?谁知道这个成语从哪里来的?
(板书 《桃花源记》)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多媒体出示)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2、录音范读,学生自读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多媒体出示)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进入→拜访→再寻桃花源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拜访)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再寻)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四、课内小结,布置作业
桃花源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人们生活幸福,的确令人向往。设想,如果你是桃花源的村民如何向外面的人介绍村中的情况?大家做好准备下节课接受班上的小记者采访。
板书设计
桃 花 源 记
( 陶渊明)
发 现 和平安宁
探 访 怡然自得
离 开 安居乐业
再 访 民风淳朴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