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8258工作面注氮总结

8258工作面注氮总结

来源:智榕旅游

8258工作面注氮总结

8258

一、8258工作面概况:

8258工作面井下位于下四二区内,西以f5602(H=6m)断层为界,北止于陷落

柱防水煤柱线,东以f5614(H=0~3.5m)断层为界,南止于42皮带下山保护煤

柱线。工作面大部分位于南蒋村煤柱内。工作面走向长平均60m,倾斜长平均130m,可采储量60万吨。

工作面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2煤,煤厚5.39~5.99m,平均厚5.65m,煤层稳定,其结构复杂,普遍含三层夹石,其中顶、底夹石较稳定。顶夹石厚0.05m,为炭质粉砂岩,距顶板0.5m,底夹石厚0.1m,距底板1.2m。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放顶煤一次采全高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回采期间,工作面配风量为1250m3/min,瓦斯涌出总量为15m3/min,其中风排瓦斯量为7.5m3/min左右。

二、工作面一氧化碳情况:

8258工作面自20__年_月_日开始回采,回采期间,由于工作面上段有8米高档段,不能放煤,20__年_月,经现场和化验取样分析,工作面上隅角出现一氧化碳,最大值70ppm,防治自然发火形势非常严峻,为防治自燃发火,我矿急需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经矿决定采用向工作面采空区注氮气防治工作面自然发火。

三、工作面注氮各项参数选择:

1、注氮的各项参数。根据我矿的实际情况,利用地面0/6矿用碳分子筛制氮机和矿井防灭火灌浆管路向8258溜子道注氮气。采用采空区埋管注氮工艺,采用移动迈步式注氮。即在工作面溜子道每30米加设一个三通阀门,三通旁接另一趟管路,当第一趟管路埋入到采空区30米时,打开阀门,接通第二趟管路注氮气。

2、注氮期间的监测:在0皮带绕道安设公司生产的WYS型管道气体多参数监测计量装置,监测注氮流量、氮气浓度和注氮压力参数。监测数据表明,注氮流量为500m3/h,注氮压力为0.32MP,氮气浓度.4%。

3、注氮期间的主要安全措施:

1.8258工作面所有风门加装风门连锁装置,由地区瓦每班检查本地区通风设施及风门联锁的使用情况,发现损坏或不符合规定,必须及时阻止或处理,并立即向通风区汇报,由通风区值班人员负责,立即组织处理,确保注氮气期间该地区通风系统安全可靠。

2.加强工作面煤壁侧的风量管理,保证工作面任何地点的风速不得低于1m/S。

3.工作面下头必须严格风障吊挂,风障与工作面平行,以减少采空区漏风及氮气泄露,工作面上头由采区负责每天摆设一个土袋墙,以减少采空区漏风,确保注氮气效果。

4.工作面机尾瓦每班必须携带氧气瓦斯两用仪,并悬挂在机尾土袋墙处,以随时检查机尾氧气浓度,一旦氧气浓度低于18%,瓦要立即停止工作,设置栅栏,严禁人员入内,并立即向生产部汇报,防止出现人员缺氧事故。

5.工作面沿采空区每10米设置一个检查点,由通风区专职跟机瓦每班检查不少于三次,发现异常随时检查并立即汇报,检查内容:瓦斯、氧气、温度等参数,一旦发现检查地点氧气浓度低于18%,瓦要立即停止附近10米内人员所有工作,设置栅栏,严禁人员入内,并立即向生产部汇报,防止出现人员缺氧事故。

6.注氮期间,抽防区要每三天安排人员对工作面及外围注氮管路检查一次,并制定专项移动迈步注氮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

四、工作面注氮情况:

20__年_月_日,8258工作面需要延长加架,工作面停止生产,为防止工作面自然发火,工作面开始注氮,注氮时,采空区埋管距离溜子道下头17米,距离较近,工作面风量由1250m3/min降低到750m3/min后,采空区瓦斯仍大量向外置换,造成数次瓦斯超限,5月_日,临时停止注氮,5月_日,58工作面恢复生产后,决定采用间歇式注氮,即每天8::00注氮,经过数天观察,自5月_日起,改为每天8::00注氮,截止5月_日,累计向58采空区注氮96000m3/min。

五、工作面注氮效果:

自工作面注氮气以来,工作面自然发火严峻的形势得到有效遏制,工作面

机尾一氧化碳浓度由70ppm降低到10ppm左右,运料巷一氧化碳浓度由10ppm降低到1ppm左右,工作面后机尾氧气浓度也由21%降低到20%,效果明显。

六、取得的经验及教训:

1、采空区注氮防灭火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广,必须统一安排协调处理。

2、注氮时,必须控制工作面风量,进行均压,工作面均压系统设施必须可靠,一旦均压平衡破坏,会导致大量瓦斯涌出到工作面导致瓦斯超限。

3、大瓦斯工作面注氮时,注氮口距离应在30米左右,最好在检修班采取间歇式注氮,减少因生产班注氮气向外涌出瓦斯导致的超限。才能确保,瓦斯、防火兼顾。对工作面进行间歇式注氮气。每班8::00,利用检修班向采空区注氮气,

4、工作面注氮时工作面下头要吊挂好风障,上头要垒好砟袋墙,减少氮气向外泄露,确保注氮效果。

5、因工作面未安束管监测系统,不能对注氮气前后采空区三带变化、注氮量、注氮的扩散半径、注氮移动步距等参数进行考察对比,今后安设束管监测系统后,要对注氮各项参数进行全面分析总结。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