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虫类是由两栖类演化而来,而哺乳类和鸟类又是由爬虫类演化而来的。现代的龟、鳄鱼、蜥蜴和蛇都是爬虫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这种叫什么蜥蜴,值钱吗
蜥蜴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
各类蜥蜴图片。
一、绿鬣蜥
绿鬣蜥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爬虫宠物之一,每年都从中、南美洲的鬣蜥养殖场进口大量的绿鬣蜥,在美国的每个宠物店里几乎都能找到绿鬣蜥。绿鬣蜥原产自中南美洲及其周围岛屿,为树栖性蜥蜴,一生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会在树枝上度过。身体特征包括背部的梳齿状鳞片,尾部黑色的环状条纹以及成年雄性个体大而下垂的喉扇。在野外环境寿命一般在10~15年之间,个别会更长一些,人工饲养的寿命可达20年以上。
二、安乐蜥
安乐蜥是一种大型树蜥,样子跟常见的壁虎差不多,也有着尖锐的爪子,宽大的趾,身体长度在12到45厘米左右,雄性安乐蜥的脖子着一个红色或的大皱褶。安乐蜥的身体像变色龙一样可以改变颜色,但没有变色龙变得那么棒。因此被人们叫作“假变色龙”。颜色一般为棕色或,变色时会变成深浅不同的绿色,生活在南、北美洲温暖的地区,其中在加勒比海地区为最多。
三、犀牛鬣蜥
犀牛鬣蜥和大多数鬣蜥一样属于日行蜥,擅长攀爬,树木、岩石,只要可攀登的地方都有他的踪迹,领地意识强。天敌或同类雄性靠近时,会主动迎击并发出嘶吼声警告,如果对方不离开就会对其撕咬,如果遇到强大的敌人时会立刻钻入岩石中躲藏,若无处可躲时会以猛冲的方式逃开。常以鼠、昆虫、小蛇、小型蜥、小型鸟类、仙人掌、青菜、草、花果、根茎等为食,几乎没有不吃的,但是成熟后以植物为主,在幼体的饲养多以肉、昆虫为主,生长速度快。
四、岩针蜥
岩针蜥别称黑领强棱蜥,分布于美国南部,栖息于干燥岩石区,日行性,地栖。全长21~28公分,体鳞较大,并呈针刺状。头部具有十分显眼的白边黑色颈纹。此外,尾部的黑色环纹会环绕腹面一周。不过,雌蜥腹部并无任何不规则状花纹。以昆虫,花果为食。
五、丽纹攀蜥
丽纹攀蜥是我国攀蜥属下19种物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湖北。雌雄性二态明显,雄性颈鬣发达,背部绿色纵纹边界清晰规则,尾根较雌性膨大。而雌性颈鬣较弱,背部绿色纵纹间有明显深色横纹,绿色纵纹边界不清晰,且尾根部较细。作为宠物市场上最常见的国产蜥蜴物种,加之目前没有任何批量人工繁殖,野生种群面对极大的非法采集压力。
六、蛙眼守宫
蛙眼守宫是常见的三种家养蜥蜴之一(绿鬣蜥、鬃狮蜥,蛙眼守宫),夜行性,栖息于沙漠或半沙漠地带,因养殖方式简单,形态可爱而深受人们喜爱。养殖的箱子里最好有一个“小屋”,可供蛙眼们栖身藏匿。箱底最好有“爬虫砂”或者几张纸,食物有面包虫、蚂蚱、蛐蛐等。
七、海南睑虎
海南睑虎是我国特有物种,别称海南守宫、眼皮守宫等,分布于我国海南省喀斯特地貌、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的潮湿地面,喜欢阴冷潮湿的环境,夜行,以昆虫为食。人工饲养可以用鱼缸或整理箱,食物方面可以提供蟋蟀、葡萄蜜虫、面包虫、杜比亚蟑螂、樱桃红蟑螂等小型昆虫。
八、蝴蝶蜥
蝴蝶蜥别称腊皮蜥,遇到危险时会展开肋骨露出腹部两侧鲜艳的皮褶以威吓敌人,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经常在稍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公尺左右,常雌雄同住在一个洞穴中。为日型性穴居的蜥蜴,白天气温适宜时就会外出活动觅食,一遇惊扰立即躲回洞穴中。
九、鬃狮蜥
鬃狮蜥是飞蜥科的一个日行物种,全长约40公分,最大可达55公分,体形粗大,位于体侧的棘状鳞,生长方位均不尽相同。背部及颈背上覆满有棘状鳞。当遭受威胁时会以张开嘴及将带刺的咽喉膨大作展示动作,故其中文名即由此而来。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半部,半树栖型,食物以昆虫和植物为主。
十、刺尾鬣蜥
刺尾鬣蜥为草食倾向较强的杂食性鬣蜥,唯幼体的食饵中反以肉食的比例较高,分布于中美洲的墨西哥至巴拿马间。全长1公尺,成体是以灰色为底色,具有黑色横纹。在幼体阶段时,体色则以绿色为主。此外,尾部覆有棘状大型鳞片,鳞列间另有至少1列以上的小鳞片。
常见爬行动物有哪些
三)常见爬行类
无蹼壁虎 Gekko swinhonis (Günther ) (图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壁虎科Gekkonidae
全长103—146mm。体背灰棕色,头及躯干背面有深褐色斑,尾部背面具褐色横斑。体腹面淡肉色。
栖息于建筑物缝隙、岩缝、树上等生境。夜间活动,行动敏捷。以昆虫为食。7月产卵,每产2枚。
仅分布于我国淮河、秦岭以北的黄淮平原及黄土高原。
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Strauch(图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
体长约50mm,尾长58—70mm。体扁平而宽阔,头长圆形。全身被细鳞,头部无大鳞片。背部土灰色或铅灰色。斑纹变化极大,眼前缘之间具一横斑,眼后缘之间具长圆形横斑,背部具2-5对左右对称的暗斑,并杂有黄白色斑点或细纹,尾部腹面具黑色半环纹,与白色半环相间排列,尾尖黑色。腋斑棕红色。
广布于我国荒漠、半荒漠地区。在阴山山脉北部,4月份出蛰,5月交配繁殖,6月产卵,每产2-4枚,7月初幼蜥孵出。10月开始冬眠。栖息于灌丛、沙坡生境,掘洞而居,洞口扁圆形,洞道30cm左右。主要捕食昆虫。
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及内蒙古的西部,向东分布到内蒙古的苏尼特右旗。模式标本产地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沙漠东部。
无斑沙蜥Phrynocephalus immaculatus KT Zhao(图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
体长50mm。形态似变色沙蜥,但头部无任何斑纹,体背斑纹也较简洁明快。生物学习性似变色沙蜥。
分布于阴山山脉以北,贺兰山以西,东至阿巴嘎旗,西至额济纳旗的广大区域。
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 Strauch(图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
头体长约48mm,尾长55—68mm。体型似变色沙蜥。背部沙,具对称的纵列横斑。成体尾下白色,幼体棕红色。腋斑棕红色。
栖息于干草原、荒漠草原、黄土高原等生境。生境中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在阴山山脉以南,活动季节从3月下旬到11月上旬,而在阴山山脉以北,则活动季节从4月初到10月中下旬。主要以昆虫为食。5月交配,6-7月产卵,每产2-4枚,孵化期约1个月。
分布于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北部、青海省东部及内蒙古中部。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Peters(图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蜥蜴科Lacertidae
头体长约58mm,尾长56—80mm。体型圆长而略偏平,头稍扁而吻端圆钝。背部黄褐色,具两列黑缘白色眼斑。尾细长,易断。头部具大型对称的鳞片,腹鳞长方形。
4月出蛰,5月交配,6月产卵,每产2-4枚,7月幼蜥孵出。10月进入冬眠。以昆虫为食。通常活动于草丛,行动敏捷,掘洞而居,洞口扁圆形,洞深20-30cm。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和青海省东部,向南到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北部。
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 Günther(图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蜥蜴科Lacertidae
体长44—77mm,尾长56—112mm。体色与斑纹变异甚大,背面灰或褐,配以4条浅色纵纹或由其断裂形成的白斑。四肢背面饰以繁多的白斑。腹面黄白色。
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荒漠。10月入眠,3—4月出蛰。5月繁殖,卵胎生。以昆虫为食。
分布于东起松辽平原西经阴山山脉北部荒漠草原、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至新疆的广大地域。
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 ) (图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蜥蜴科Lacertidae
体长150—310mm。尾长,超过体长的2倍。背面棕绿色,腹面灰白或灰棕色,体侧具不规则的深色斑。尾鳞具强棱,尾基部背面的棱形成非常硬的脊。
栖息于山地草丛。5—8月产卵,每产2—-6枚。
分布地域广阔。
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Peters)(图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
体长400—580mm,尾长150—190mm。体细长,背部棕褐色,有一条镶黑边的浅纵纹。腹面黄白色。
栖息于草地、灌丛,行动敏捷。以昆虫、鼠类、蜥蜴、蛙及小鸟等为食。
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北地区。
白条锦蛇Elaphe dione (Pallas) (图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
体长500—800mm,尾长85—200mm。背面灰褐色或棕,具3条浅灰色纵纹。头部具暗褐色钟形斑,后缘分叉折向颈部,形成枕纹。腹部黄白色缀以黑色斑点。
栖息于各类生境,以小动物为食。8月产卵,每产5-16枚,9月孵出。10月进入冬眠。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
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 (Cantor)(图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
体长450—600mm,尾长90—130mm。体背棕褐色而稍泛黄,头部具3条棕褐色“人”字形斑纹,其中第1条分别贯穿眼睛而直达尾部,背部则具4条棕黑色纵纹。
喜居于近水之草丛生境,善游泳。4-5月交配,卵胎生,6-8月幼蛇出生,每产4-25条。以鱼类、鼠类等为食。10月进入冬眠。
分布于内蒙古中部、华北、长江下游南北各省及东南沿海各省。
虎斑颈槽蛇 Rhabdophis tigrinus (Boie) (图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
体形中等。体背翠绿色或草绿色,也有的黄褐色。体前段两侧具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相间的斑块,向后逐渐消失。
栖息于水草繁茂的生境,以蛙类为食。7月产卵,每产10枚以上。
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 (Strauch)(图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蝮蛇科Crotalidae
体长约350mm,尾长50—66mm。背面沙,具众多深褐色横斑。头略呈三角形,有颊窝,为红外线感受器。眼后具暗褐色纵纹。
栖息于植被较稀疏的生境,常盘伏于灌丛、鼠洞,行动迟缓,受惊时尾部急速抖动,不主动袭击人。以小型动物为食。卵胎生,8月幼蛇出生。为剧毒蛇种,其毒腺分泌物中含血循毒素和神经毒素,人被咬后中毒症状严重,应注意防范。
分布于宁夏、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北部、新疆及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带。
岩栖蝮 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图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蝮蛇科Crotalidae
身体粗壮,长50 cm左右。颈部细窄,头呈明显的三角形。背面棕褐色,具40条左右浅色横斑。
栖息于砾石间、岩缝或稀疏的灌丛。静伏时,盘曲身体,形似牛粪,以蜥蜴和鼠类为食。4月出蛰,10月入蛰。卵胎生,每产3-7仔。
国内分布于东北三省及河北、山东、内蒙古东北部。
有什么适合新手养的小型蜥蜴吗
4种适合新手饲养宠物蜥蜴
一、 豹纹style:豹纹守宫
豹纹守宫原产于印度及巴基斯坦,栖息于沙漠或干草原,通常以大石的缝隙或孔洞为遮蔽所,当乾燥时这些区域不会烘烤的有如沙漠,今天豹纹守宫大多可在宠物店看到,但都是人工繁殖的而非野生的,颜色和品系繁多,并且繁育者们依然正在努力的繁育中。
【易养指数】★★★★★
【拉风指数】★★★★
【推荐指数】★★★★☆
【外貌特征】
豹纹守宫是非常漂亮的爬虫类动物,成体全长(含尾巴)约为20cm,最大可达25cm。身体会有紫褐色及亮的条纹(带状),当长大时黑暗条纹开始打散成小点,少数成体会留下一点点条纹图案,现今所被饲养的豹纹有二种基本颜色“褐色”及“亮”。
褐色的变化,有些以灰棕色为底色,有些以紫色为底色,而斑点覆盖其上,亮的变化,是以亮为底,少数还会有一些橙色的斑点。
【生活习性】
豹纹守宫能吃大多数的昆虫,已知野生的守宫会吃甲虫、蜈蚣、蝎子和蜘蛛,适应力强,几乎能吃得下的东西都吃。
豹纹守宫的尾巴与其它蜥蜴一样具有防卫作用,如果施加压力,尾巴很容易断掉,而且尾巴断掉后会不断蠕动,这称为自割。其功用为分散掠夺者的注意力,趁机脱逃,尾巴基部略为收缩处便是自割处,此处于尾巴自割后,血管会自动封闭,尾巴于自割后会自动重新长出来。
但不如先前的好看,重新长出的尾巴比较宽,但长度约为原来的一半,颜色与质地都不均匀,失去尾巴并不会伤到守宫,除非有一段的时间未进食,因为守宫的尾巴是用来储存脂肪,于食物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有些爬虫将尾巴当作脂肪的贮藏库,如果食物缺乏时,则爬虫将拒绝自割。
【家庭饲养】
容器:乌龟盒、亚克力盒、整理箱、大型保鲜盒、甚至可以用鞋盒!只要空间足够大,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打孔打的多,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就可以。
食物:喜欢吃活食,所以杜比亚、樱桃蟑螂、大麦虫、脱壳的面包虫、蟋蟀、都是好的选择。
补钙:在饲养盒内放上一个钙粉盆(不过这样容易被守宫弄出来或者返潮)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把钙粉裹在大麦、杜比亚等饲料上喂守宫。
打扫:一发现排泄物就立马清理!水盆、食盆、饲养盒定期消毒。
繁殖:雌性每季可以产卵3-4次,每次产两颗卵,由于是无黏性的卵,所以可以很容易的移到孵蛋器中孵化.约50-60天 可以孵化.未受精的卵约一周左右就会变黄,受精卵则保持白色并且会稍微涨大.最适宜的孵化温度是摄氏28.9-30.6度,孵化的幼体雌雄数目相当,较高的温度则 产生较多的雄性,温度较低则产出多数的雌性.重要的是温度最好不要超过32度,否则胚胎容易死亡。
【编辑点评】
豹纹守宫之所以火爆国内国外的爬虫市场,不仅因为它的基因花色繁多,更重要的是它适应能力强,饲养极为简单。豹纹守宫几乎全部是人工繁殖的个体,已经非常适应人工环境,它们对环境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垫材,山洞,水盆,仅此而已。而且饲养成本低廉,每周只需要喂食2-3次,除了需要注意补钙,冬天加温饲养就可以了。
二、“萝卜”style:蛙眼守宫
蛙眼守宫是常见的三种家养蜥蜴之一(绿鬣蜥,丽纹龙,蛙眼守宫)。因养殖方式简单,形态可爱而深受人们喜爱。养殖的箱子里最好有一个“小屋”,可供蛙眼们栖身藏匿。箱底最好有“爬虫砂”,或者几张纸。食物有面包虫,蚂蚱,蛐蛐等。
【易养指数】★★★★☆
【拉风指数】★★★★
【推荐指数】★★★★☆
【外貌特征】
全长可达17公分。在四肢、躯体及尾部等位置,均覆有大型鳞片。此外,尾背上另有一列更大型的盘状鳞片。体色以淡褐色为主,并杂有黑色直纹或断续带状斑纹。尤其在幼年阶段,大多是以黑色带状粗纹为主。
蛙眼守宫体长7—10cm,最长可达15cm以上。四肢、躯体及尾部都覆有大型鳞片,耐干旱。白天潜伏在洞穴内,夜晚出来活动和觅食。性情温顺,不怕人,对感到好奇的东西,会用舌头一下,生气的时候会摇动尾巴,以示警告的。
【生活习性】
夜行性,栖息于沙漠或半沙漠地带,白天通常会潜藏于自己所挖的80公分深穴内。每胎可产2颗卵,经75-95天后即可孵出60mm的幼体。
雌性的蛙眼守宫比雄性活泼,并且经常挖掘很深的洞穴栖息,在饲养时最好铺上比较厚的底沙.它们的表皮可以直接吸收氧气所以十分脆弱,很容易受伤整块脱落,在抓取时要特别小心.雄性间会产生斗争,所以不适合两只以上的雄性共养.夏季照明16小时,温度25-30度;冬季照明8-10小时,温度15-20度.这种季节周期的轮替对蛙眼守宫的繁殖有决定性的影响.
【家庭饲养】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垫材:最好是厚20-30cm的干燥沙砾,也可用泥土,幼沙(例如:爬虫沙,钙沙),树皮(例如:树皮,碎椰壳
温度:23—26°C
食物:面包虫、蚂蚱、蟋蟀,这些在花鸟市场都有出售(如果你眼明手快的话,可以抓蟑螂喂它)。要准备一个小的水容器供其饮用,水深不宜超过它身体。
繁殖:每次产卵2枚,经75-95天后即可孵化出幼体,体长约6cm。
【编辑点评】
蛙眼守宫一属共有三个亚种:小蛙眼守宫大蛙眼守宫(T. s. keyserlingii)和 T. s. Rustamowi。市面上的蛙眼守宫只有大小两种比较普遍,而大蛙眼守宫因为体型较大体色较鲜艳因此也更受到欢迎喔,而且蛙眼守宫性格活泼,而且对环境要求方面新手们都完全能满足它的,所以市场接受度很高喔。
三、绿灯侠style:绿鬣蜥
绿鬣蜥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爬虫宠物之一。美国每年都从中、南美洲的鬣蜥养殖场进口大量的绿鬣蜥。在美国的每个宠物店里几乎都能找到绿鬣蜥。
【易养指数】★★★☆
【拉风指数】★★★★☆
【推荐指数】★★★★
【外貌特征】
绿鬣蜥在2-3岁以前生长都非常迅速。生长速率会因为个体差异和食物的好坏有不同。如果在幼年时期营养不良,会使得成年后个体小。当它长到3岁以后,就会放慢生长的速度,甚至可以长到6英尺长(尾巴是身体的2-3倍),18磅重,不过在人工饲养下,它们通常比在野外生长的个体要小。
【生活习性】
鬣蜥是日行性的树栖型蜥蜴,属于杂食性,幼年期较能接受蟋蟀,面包虫、鸡蛋等动物性食物,成年后会转变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可以菜叶、水果喂食。野外绿鬣蜥主要吃各种叶子、嫩芽、花和果实。早上从栖息处 爬到容易晒到太阳的树枝上,晒数小时日光浴,把身体晒暖,然后在各处觅食。数小时后吃饱,继续爬到树枝上晒太阳,因为他们需要足够的温度才能把刚才的食物消化掉。太阳下山后,爬回栖息处睡觉。在一整天的活动中,它们一方面会提防比自己大的鬣蜥,一方面见到比自己小的鬣蜥就会去吓唬它。对于其他大的动物,都会认为是自己的猎食者。在发情期,雄鬣蜥会到处寻找雌鬣蜥来交配,而雌鬣蜥会尽量躲藏。
【家庭饲养】
饲养箱: 通常多数人都使用鱼缸作为绿鬣蜥的饲养箱。
垫材:垫材选用的原则是便于清理和干燥。很多人喜欢用报纸来做垫材,因为可以用完就扔掉。总之不要用木碎、沙子等其它绿鬣蜥容易误吞的物质。
温度:23—26°C
食物:豆腐、紫甘蓝(包菜)、芜箐甘蓝、芥菜、芹菜、蒲公英、青豆角、青椒、韭菜、雪豆、葡萄、萝卜、梨
繁殖:一窝可以产下30-50颗卵,经过75-90天可以孵化。
【编辑点评】
我想很多新手朋友都抵挡不住美洲绿鬣蜥的,温顺的性格加上威武庞大的身躯绝对可以吸引住你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它们平易近人的价格。别看美洲绿鬣蜥身材巨大,它们可是绝对的素食主义者,只对青菜类感兴趣,是不是饲养成本又很低呢?美洲绿鬣蜥对饲养空间要求比较大,要留给它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另外,UVB灯必不可少,帮助它们吸收钙质。
四、蓝精灵style:蓝舌石龙子
蓝舌石龙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东部蓝舌石龙子、西部蓝舌石龙子、北部蓝舌石龙子、中部蓝舌石龙子、斑点蓝舌石龙子和 印尼蓝舌石龙子。
【易养指数】★★★★★
【拉风指数】★★★★☆
【推荐指数】★★★★★
【外貌特征】
东部蓝舌石龙子,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种类。背上有7-8条斜纹,多数眼睛后方具有黑色条纹,少数比较淡,前腿比较干净没有花纹,野外种群数量大,分布于澳洲东部和东南部。其另外一个亚种巨人东部蓝舌(King Eastern)体长可达50-60厘米。
西部蓝舌石龙子,体色为茶褐色并有4-6条宽纹覆盖,眼睛后方有黑色条纹。
北部蓝舌石龙子,和东部蓝舌很像,背上带有斜纹,眼后不具黑色条纹。
中部蓝舌石龙子,体色灰白并有多条橘色细纹覆盖其上,眼后方有黑色条纹,头型呈三角形,尾短,体型相对其它种类的蓝舌要肥胖很多,他们不太喜欢动。
斑点蓝舌石龙子,身体上具有竖直的斑点,尾部覆盖横向条纹。分布于澳洲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群岛上。分为两个亚种,普通种(Blothed)和高山种(Alpine blothed)。普通种的体色比较灰暗,高山种则比较鲜艳。
印尼蓝舌石龙子,身上覆盖黑色的斜纹,眼后无黑斑,体型比较大,黑色的四肢是他们明显的特征。
【生活习性】
由于四肢短小 ,蓝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较大的地面空间,四尺的饲养箱可以养一对成体比较足够,底材以无菌土比较适合,可以供它们挖掘巢穴.温度日间保持摄氏28度左右,夜间保持23度左右最适合.加温灯是必须的,灯下温度保持在摄氏33度左右.它们是会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饮水.蓝舌蜥属于杂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面包虫等活饵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颇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补充钙质.与一般蜥蜴比较不同的是蓝舌蜥能够吃死的昆虫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饵。
【家庭饲养】
饲养箱:尽量选取较大的灯箱。
食物:杂食性(植物和动物);花,蔬菜,柔软 水果 (例如:香蕉,奇异果,士多啤梨,桃,洋李,芒果,西红柿),水流慢的 无脊椎动物 (例如:蜗牛,鼻涕虫),间中 初生小白鼠或大种白老鼠。
垫材:铺上木屑,干草或者猫沙。
温度:27-30度
繁殖:蓝舌是胎生的蜥蜴,每年春天他们会开始交配,到初秋便会生下一窝小蓝舌。只成年雌性蓝舌一胎可以产下5,6只小的,数量按品种不同有所变化。
【编辑点评】
如果你嫌弃豹纹守宫长的太小,不够炫的话,蓝舌石龙子是个不错的选择。蓝舌石龙子体型适中,而且性格温和,亲近人,完全可以捧在手中把玩,点睛之笔就是粗又大的蓝舌头,完全可以满足你的虚荣心,让你成为焦点。蓝舌石龙子的体格十分健壮,对食物是来者不拒,猫粮,,蜥蜴粮,最让人欣慰的是它们不仅可以接受活食,而且还可以吃死的食物,这也是它们饲养简单的一方面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