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9岁男孩被熊咬断一臂

9岁男孩被熊咬断一臂

来源:智榕旅游

近日,河南平顶山河滨公园,一名9岁男孩翻过护栏,将手伸进黑熊铁笼喂食,右胳膊被熊咬掉并送往医院截肢。育儿专家表示,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擅自给动物喂食。近年来,关于孩子在动物公园等公共场所受伤的事件频发。为什么在媒体报道只增的情况下,家长与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度不高?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在日常生活遵章守规,远离安全陷阱?

提高避害意识 亲子沟通是关键

安全教育是让孩子有避害意识的教育,是让孩子明白遇到危险该怎么做,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手段。要使孩子心里真正明白,才能达到目的。

1、 防止意外教育

要告诉孩子,什幺东西是会给他带来伤害的。比如孩子因为对公园动物很好奇,甚至伸手进保护圈内喂动物,家长应指引孩子遵守园内守则,不擅自喂食保护圈内的动物。孩子都喜欢登高爬低,虽然他们对高也有恐惧,但好动与好奇,又常使他们在玩耍中忘了危险。爸爸妈妈要常提醒孩子,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动作。如不要从滑梯上跳下来,不要在双杠上随便放手,不要到处乱爬等等。当他出现危险倾向时,要严厉制止。在室外活动时,要让孩子知道躲避汽车。不要在小区的马路中间玩,不要在横穿马路时猛跑,要告诉他车来后躲避的方式。比如,当汽车过来时,妈妈不要只想着急忙抱起孩子,而最好是牵着孩子的手,避到近侧的路边。让孩子能亲身体验到怎么办。

2、 防止走失教育

在孩子刚学会说话时,就要告诉他家庭地址、爸爸妈妈的姓名、自己叫什么,再大一点,最好能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电话和单位。如果注意教育,3岁内的孩子完全可记住上述内容。当孩子在小区里玩耍时,爸爸妈妈应在边上看护,如一时有事,也要托付他人,并告诉孩子不能跟不认识的人走,即使是熟人,在爸爸妈妈不在的情况下,也不要跟他离开。

3、 防止伤人教育

孩子在小区里玩耍,会有很多相熟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在游戏中常不知轻重,有时就会伤着对方或被对方伤害。有些爸爸妈妈在孩子被打之后,经常说:“他打你,你就狠狠打他!”孩子在动手打架时,就会真的狠狠打,使对方受伤甚至致残。所以要教育孩子尊重生命的观念,在平时讲故事时,给他灌输这方面的内容。要告诉孩子不能拿石头、棍子打人,也不能用手去触对方的眼睛,不要用力去推倒小朋友,不要咬小朋友等等。当然,也不能让孩子不知避开他人的攻击,要告诉孩子,不同拿棍子的小朋友玩,如小朋友动手时,要挡开他,使他不能抓伤、捅伤自己。

4、 分清鲁莽和勇敢

崇尚勇敢精神是孩子的共性。但是,孩子尚小,往往不清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鲁莽,特别是现在不少动画片,打打杀杀的镜头颇多,“英雄人物”又常常具超人能力,可以刀枪不入,可以凌空飞行……孩子理解能力差,看到这些镜头会认为是可行的而加以模仿。所以如果电视中的“英雄”做了什么勇敢之举时,要告诉孩子,这是不应该学的。如果孩子鲁莽地要做什么危险的事时,要及时想办法防止出危险,并妥善处理。

幼儿好动难管 激励与沟通结合

少年儿童对周围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好模仿,可塑性强。很多孩子不喜欢遵守规则,有些爸爸妈妈还无知的会说:“孩子很有个性!”。什么是规则?这种不守规则的“个性”有何后果?

什么是规则?就家庭来说,规则叫做“家规”,就学校来说,规则叫做“行为规范”,就单位来说,规则叫做“制度”,就社会来说,规则叫做“法律”,一个没有“规则意识”的人,在家里就会以“自己的意识”为行为准则,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不愿意按照行为规范去行事,在单位不愿意遵守制度,在社会上不愿意遵守法律。少年儿童年龄尚小,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又不太强。孩子这种不守规则“个性”不仅仅会伤害到别人,更有可能的是最终会伤害到父母甚至是自己。父母是他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他们同父母最亲,也最相信父母。作为父母,该如何对孩子强化规则意识?

1、提醒孩子。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强化,父亲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规则,应该及时地提醒,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成人的督促的。

2、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东西。要告诉孩子,如果自己想得到什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特别要让孩子清楚认识到如果通过“走后门”、“拍马屁”、“贿赂”等手段,都是违反规则的,是错误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3、激励孩子。如果孩子的表现很好,或者对于你的要求表现得愿意合作,则可以对孩子进行激励或奖励,但不一定用物质奖励。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今天表现得好,那么你就可以在周末请一个朋友来家里玩等,作为对于孩子遵守规则的一种激励的方式。比如当他画了一幅不错的画时,你能及时表扬他,而且表现得很具体:“你画的恐龙尾巴真的很生动。”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礼物,他的脸上一定会绽放动人的光彩,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能使他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未来新的挑战。

4、经常和老师沟通。对于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父亲也需要及时了解,和老师进行沟通是必要的。沟通不是为了拉关系,而是为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使孩子在真实、自然、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以教人者教已 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终身的教育者,明智的父母都会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来引导不听话的孩子,给孩子做出好的人生榜样。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日常具体生活中,父母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都给孩子起榜样作用。父母给孩子做榜样,一般要把握下面三个原则:

1、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例如家长与孩子在公共场所,家长应以身作则,遵守公共场所规章要求。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坏。“以教人者教已”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

2、父母要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对父母产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不良的言行,首先要杜绝在自己身上发生。

3、父母立规不靠“说”

“规则”不是靠“嘴”讲出来的。但是家长们最喜欢用“嘴”来给孩子建立规则,基本上都是徒劳的。什么是真正的“规则”?规则就是“自律”,自律就是“责任和德行”。有了责任和德行还能没有自律吗?也就是说,责任、德行、自律都来源于家庭的规则建立。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母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由于你的失信次数而递减。再者,如果作为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