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哪些食物是发物不能多吃
食物“发性”是中医食疗学的一个特殊概念,如果忽略了食物的这些特性,就能诱发疾病,引动宿疾。如果在生病服药,或病后调养期间,进食了与药相反或与病性相因的食物,就能削弱药力,加重病情。这就是食物的“发性”,这种具有发性的食物,又叫“发物”。这里的“发”有“与身为害”意思。
(1)食物“发性”的本质。实际就是食物性能被非常态运用时所产生的“与身为害”的作用。按食物性能“与药无殊”这一原理,如热性之体的人长久、大量食用热性食物,“以热益热”。这种食物的热性,就成了非常态性的“发(热)性”,而之于寒性人来说,这热性食物正好发挥出了它“寒者热之”的纠偏矫弊的功能,也就成了常态性的“食(药)性”。可见食物“发性”最终取决于食物的性能是否常态:非常态时为“发性”,常态时为“食(药)性”。
(2)根据中药“相畏”原理减轻或消除“发性”。所谓“相畏”就是指用某类食物的性能来减轻或中和另一类食物的性能,从而使得各扬其长。比如用糯米、饴糖、蜂糖等食物来滋养人体,如果不计后果,一味无原则使用,往往能启动其“发湿之性”,给身体造成损害。所以用滋润之品时,往往应佐用一些行气导滞之品,如扁豆、薏苡仁、橘皮、茴香等,以克服滋润之品阻遏脾胃气机而酿生湿浊痰饮的“发湿性”。
(3)通过对食物的加工来减轻食物的“发性”。对食物使用前的加工,往往可以减轻或消除食物的发性,这与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理出一辄。比如黑豆、黄豆、青豆等有很好的补肾益脾、延年益寿的作用,但是用整豆则很难消化,容易诱发气机阻滞、腹满胀气等“发性”的产生,影响了补益食性的正常发挥。如果将其用水泡、磨浆、加热、发酵、催芽等方法加工后,其食性明显提高,而“发性”得到有效遏制。如豆浆中的蛋白质消化率由整豆的65%提高到85%,豆腐则提高到96%左右。再如蒸蛋、蛋花、荷包蛋、煎炒蛋、水煮整蛋的消化吸收率依次降低,而其发性依次增加,这些都是不同的加工制作方法对食物“食性”和“发性”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发物的范围很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属于发物类的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食用菌类:主要有蘑菇、香菇等。这类食物多为高蛋白食品,过食易致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
海腥类:主要有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这类食品大多咸寒而腥,对于体质过敏者,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如哮喘、荨麻疹等。同时,也易催发疮疡肿毒等皮肤疾病。
蔬菜类:主要有竹笋、芥菜、南瓜、菠菜等。这类食物易诱发皮肤疮疡肿毒。
果品类:主要有桃子、杏等。前人曾指出,桃多食生热、发痈、疮、瘕、痫、虫疳诸患;杏多食生痈疖,伤筋骨。
禽畜类:主要有公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等。这类食物主动而性升浮,食之易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鸡蛋虽不属发物,但也不宜多吃,一般一天不宜超过2个,尤其是肝炎、过敏、高血脂、高热、腹泻病人。原因是鸡蛋内含大量蛋白,但它们属于异性蛋白,有相当一部分人吃了异性蛋白后出现病态反应。
此外,属于发物的还有獐肉、腐乳、酒酿及葱、椒、韭等。现代临床研究还证实,忌食发物在外科手术后减少创口感染和促进创口愈合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物能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但另一方面,由于发物具有的催发或诱发作用,食疗上还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麻疹初期,疹透不畅,食用蘑菇、竹笋等发物,可起到助其透发,缩短病程的作用。又如多食海腥发物以催发牛痘等,都是利用了发物具有的诱发作用。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