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关节炎,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的吧。特别是早晨,关节疼痛是很痛苦的,而且行动不便,那么有了关节炎怎么办呢?今天,小编就关节炎如何治疗,关节炎偏方及关节炎症状来跟大家讲讲。
目录
1、关节炎的症状 2、中医治疗骨性关节炎
3、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4、关节炎的中药治疗
5、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 6、骨性关节炎偏方
7、关节炎吃什么好 8、如何预防关节炎
关节炎的症状
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节病变,属于中医骨痹、顽痹、尪痹,历节风。
本病不同于一般的风寒湿痹,病变首先发生在关节滑膜,然后侵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以及全身结缔组织。
在病变的骨错位肌腱产生血瘀、痰粘聚在一起,难以去除,关节受累出现红肿,肿胀,热,疼痛。
四肢小关节特别是掌指及近端指关节有晨僵、肿痛、梭形肿胀,甚至骨关节面侵蚀、融合,关节间隙显著狭窄或消失,关节变形、强直等。
1、疼痛
是关节炎最主要的表现。
2、肿胀
肿胀是关节炎症的常见表现,与关节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关。
3、功能障碍
关节疼痛及炎症引起的关节周围组织水肿,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慢性关节炎患者因长期关节活动受限造成永久性关节功能障碍。
4、体征
不同类型的关节炎体征也不同,可出现红斑、畸形、软组织肿胀、关节红肿、渗液、骨性肿胀、骨擦音、压痛、肌萎缩或肌无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神经根受压等体征。
中医治疗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在中国传统医学属骨痹类,是指因风寒湿邪杂合,侵袭人体,闭阻气血,所发生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的疾病。
《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这是我国在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中对骨痹的论述。
骨性关节炎又称变性关节炎、变性关节病等。
其病变性质为关节的变性,而非炎性,故称变性关节炎。
传统上又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指引起关节软骨的变性,其原因不明。
后者则指在已知的病变基础上发生。多数原发性变性关节炎,经仔细检查后,常可发现引起病变的原因,故原发性变性关节炎极为少见。
本病的发生可由于重力过度增加而作用于正常的关节软骨所致,或重力虽没有增加,而关节或骨质原先已有病变。
这两者都可使关节支承力不足,致关节软骨发生变性及伴发其他病变。
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常发生于晨间,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如活动过多,疼痛又可加重。
另一症状是关节僵硬,常出现在早晨起床时或白天关节长时间保持一定体位后。
检查受累关节可见关节肿胀、压痛,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咔嗒”声,病情严重者可有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
1、风寒湿痹证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活动时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或紧或涩。
治法:祛风、散寒、逐湿、补肝肾,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三痹汤、蠲痹汤或防己汤加减。
独活12g,防己12g,秦艽10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9g,生黄芪30g,桂枝10g,苍、白术各12g,云苓15g,细辛9g,威灵仙30g,蜈蚣2条,炙甘草6g。
加减:上肢痹,羌活、桂枝可加至15~30g。
下肢痹,防己、牛膝各用至15g。
寒湿甚,加制川乌(或制草乌)15~20g。
湿热甚,加黄柏、制南星、土茯苓各15~30g。
2、瘀血痹阻证
症状:痹痛日久,患处刺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而麻木,屈伸困难,反复发作。
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呈黯瘀色,舌体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2g,五灵脂9g,地龙15g,川芎9g,没药9g,香附9g,羌活9g,秦艽12g,牛膝15g,甘草6g。
加减:痛在腰腿者,加乌梢蛇15~20g,去羌活,加独活。
痛在腰以上者,去牛膝加姜黄。
3、肝肾不足证
症状:腰膝酸软,骨节疼痛,屈伸不利,筋肉萎缩,肢体麻木,遇劳加重。
且反复发作,可伴面白无华,形寒肢冷,或头晕耳鸣,筋脉拘急,舌质淡苔白,或舌质红苔薄,脉沉弱或沉数。
治法:滋肝补肾,舒筋活络。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熟地12g,茯苓15g,山药15g,山茱萸12g,丹皮9g,泽泻9g,当归12g,白芍12g,桑寄生12g,杜仲12g,补骨脂15g,鸡血藤15g。
加减:关节肿甚者,加胆南星15g,蜈蚣3条,全蝎6g。
关节沉重感,肌肤麻木者,加苍术、土茯苓各30g。
关节急性发作时自觉热感,得凉稍舒者,加羚羊角骨10~15g。
关节肌肉萎缩者,重用生黄芪30~45g,蜂房10~15g,靳蛇15g。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关届中医的“痹症”范踌,其临床特征则与“历节病”、“白虎历节风”较为相似。
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对“历节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已有较系统的论述。
其中所载桂枝芍药汤、乌头汤、越婢加术场等方因其疗效显著,至今仍被沿用。
继后,在唐代《千金方》、明代《普济方》、清代《张氏医通》等著作中,对本病关节晚期变形的特点均有形象的描述,并收载了治疗历节病的各类药物处方及针灸、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中医对类风关病因病机的认识,经过三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自前比较倾向于外邪、正虚、瘀加三个方面。
外邪由于久居严寒之地,或常在野外、露天住宿或居住潮湿,冒雨涉水等等。
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塞经络,凝滞关节,久而为痹。若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熏蒸津液,饮酒积聚形成湿火而成风湿热痹。
正虚由于禀赋不足或调摄不当,遂使气血虚弱,腹理疏豁,寒湿之邪乘虚而人,阻遏营卫留连于筋骨血脉而致病。
病变主要涉及。脾、肝、肾三脏。
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脾虚则四肢不用”。
肝主筋,肾主骨,若房室不节,喜怒失调致肝肾精气亏损,则无以儒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三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以致关节、筋脉、肌骨变形、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
瘀血由于病久屡发不愈,经脉违和,导致气血周流不畅而壅踞经隧,加之督脉空虚,寒湿侵袭筋骨,凝滞于脉络。
如此寒湿、痰浊、瘀血与贼风互相胶结,凝聚不散,深入骨骷而致关节僵硬,并出现皮下结节等症。
一般说来,病之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皮肉经络,久病则多属正虚邪恋,病位深入筋骨脏腑。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久病人络而致血瘀。
邪、虚、瘀三者既相互区别。又互相渗透互为因果。
因此根据病机人手,分别从祛邪、补虚、化瘀为主进行论治,是近年来中医药诊治类风关的特点。
辨证分型
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比较起于一致,主要分为以下六型。
1、风寒湿型关节肿痛,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通寒加重,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或局部发凉,四肢关节深重,局部肌肤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塘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象沉紧或沉缓。
2、风湿热型起病较急,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局部灼热发红,手不可近,活动受限,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喜冷恶热,小便短赤。
舌质偏红,舌苔白干或黄糙,脉滑数或德数。
3、气血两虚关节疼痛,肿胀变形,行握俱艰,面色胱白,心悸乏力,身疲困倦。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紧。
4、脾紧阳虚关节肿痛,长期反复难愈,病变骨节僵硬,活动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
同时见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细食减少,畏寒,腰腿酸软,大便清薄,小便清长,夜尿频。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弱。
5、肝肾阴质关节疼痛难愈或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为明显。
同时伴有形体赢瘦,头晕目眩,耳呜咽干,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6、痰瘀交阻痹证历时较长,关节强直,关节周围呈黯黑,疼痛剧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缩,或见关节畸型,或出现皮下结节,全身情况较差。舌质紫喑有瘀斑,脉来濡涩。
针灸疗法
体针
取穴:大椎、身往、神道、至阳、筋缩、脾俞、肾俞、小肠俞、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溪、丘墟。
配穴:上肢受累加天宗,下肢受累加秩边。
操作: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小肠俞、委中等穴均用徐疾泻法。
脾俞、肾俞、大溪等穴均用浅刺轻捻补法。
足三里用徐疾补法,阳陵泉、丘墟等穴用平补乎泻法,天宗用“合谷刺”,使感应向肩部放射。
秩边穴用“输刺”,便感应向下肢放射。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蜂针
取穴:上肢肩髁、濡俞、肩并、曲池,少海、外关、中清等。
下肢:风市、阳关、犊鼻、委中、阳谷、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
腰部: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联俞等。
操作:上午先予一只蜜蜂螫刺病人腰椎二侧皮肤,10秒钟后拔出,若无明显反应,下午在另尸侧皮肤上再用一只蜜蜂螯刺,1分钟后拔出。
若半小时内仅有轻度反应(红肿范围直径在5毫米以内),体温、血压、尿常规无明显变化者,为阴性。
若呈中度局部反应,须进行脱敏后,再行治疗。
具体方法:局部常现消毒,用摄于轻轻夹住蜜蜂头部,使其腹部末端接触皮肤,蜜蜂即弯曲腹部伸出尾部的钩针刺人。
30分钟后用镊子拔出螫针,再行局部消毒,每日1次,蜜蜂只数可逐渐增多,最多一次用20余只。
销灸
取穴:督脉(大椎穴腰俞穴)。
敷药制备:斑席粉(50%麝香,20%斑螫粉,15%丁香粉,肉桂15%)1-1。8克,去皮大蒜500克捣烂成泥,陈艾绒200克。
病人俯卧裸露背部,在脊柱上作常规消毒,涂上蒜计,在脊柱正中线瞰上斑麝粉,并在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处铺敷2寸宽、5分厚的蒜泥一条。
然后在蒜泥上铺成长蛇形艾注一条,点燃艾注头、身、尾三点,让其自然烧灼。
燃尽后再继续铺艾注施灸(一般以2-3壮为宜)。
灸毕移去蒜泥,用湿毛巾轻轻揩干。
时间在夏暑三伏天,以白天为宜。灸后起泡可田消毒外挑破,用药棉指干,再涂上龙胆紫。
软位注射
取穴:上肢肩骼、曲地、外关、阳地、合谷,以曲池、外关穴为主。
下肢:鹤顶、阳陵泉、犊鼻、绝骨、解溪、昆仑、太冲,以阳陵泉为主。
腰背:大椎、身往、大杼、至阳、命门,以大抒穴为主。
药物:迫风速注射液(由风仙、透骨草、骨碎补等药制成)。
每次穴位注射时选用3-6穴位,每穴注射药液0.5--0.8毫升,10次为一疗程。
关节炎的中药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治疗方法如下
方法一
红辣椒30个,老姜100克(切碎或打细),胡椒90粒,花椒20粒,用白酒浸泡(浸泡时间:腊月一个月,七八月份十天,其他时间二十天)。
用布条蘸药酒擦患处,每次只能擦一个部位,一般只需2-3天,严重的7-8天会有所缓解。
涂抹后患处会发热,只能用手轻拍退热,决不能用手抓、抠。
此方主治风湿麻木、关节炎、凉痛。
对肩周炎、类风湿、骨质增生者禁用。
方法二
椿树枝、柳树枝、桑树枝、榆树枝各60克。
煎汤洗澡。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痛。
方法三
食盐1斤,小茴香120克。共入锅内炒热,用布包熨痛处,凉了再换,往复数次。
祛风理气,散寒止痛。
治疗风湿性关节痛。
方法四
鲜桃树枝、鲜柳枝、鲜槐树枝、鲜桑枝各50克,透骨草30克。
水煎20分钟,入透骨草,再煎10分钟,即可熏洗患部,每日2—3次,每次约1小时。
用治风湿性腰腿痛。
方法五
桑枝12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2克,桑白皮9克,桑叶9克,钩藤9克,鸡血藤9克,忍冬藤12克,天仙藤6克,防己6克。
水煎服,每日1剂。调和气血,驱逐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吃什么中药
(1)益肾弱痹丸
组成: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当归、蜂房、蕲蛇、地鳖虫、僵蚕、蜣螂、炮山甲、全蝎、蜈蚣、地龙、甘草等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1日2次,饭后服。
(2)蚂蚁丸
组成:蚂蚁50克,人参1克,黄茂75克,当归4克,鸡血藤7.5克,淫羊藿5克,巴戟天5克,薏苡仁5克,丹参7.5克,制川乌2.5克,威灵仙5克,蜈蚣2.5克,牛膝2.5克。
用法:上药碾碎过筛,炼蜜调和为丸,每丸重12克。每日服1丸。
服药时将核桃1个去皮壳,大枣1故去核,药1丸切极碎,盛碗中,打人鸡蛋1个搅匀,蒸成蛋糕状,用白开水或小米粥空腹送服,3个月为一疗程。
(3)雷公藤合剂
组成:雷公藤2500克,制川、草乌各320克,红花、炒杜仲各180克,当归、生黄茂各180克。
用法:上药加水7500毫升,煎取药汁3咖毫升,药渣再加水7500毫升,煎取药汁5000毫升。
药渣第3次加水4000毫升,煎取2000毫升。三次共取药汁10000毫升,冷却后加入刃-60度白酒1000毫升,混匀分装入洗净白盐水瓶中,有效期1年,毋需加防腐剂。
临服时每瓶合剂加白(冰)糖100克,溶化后分服。
中药外敷治疗关节炎
消尔痛酊
药物组成:川乌、马钱子、乳香、栀子、多肽或蛋白肽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蠲痹、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增生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肿胀等。
用法:用3~4层纱布蘸消尔痛酊外敷,外加塑料薄膜包扎,每日1次,每次4~8小时。
中医诊治“重度膝关节炎”效果好。
消肿祛痛灵
药物组成:蚤休、红花、透骨草、乳香、没药、川断等。
功效:解毒消肿,活血化瘀,祛风攻寒除湿。
主治: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胀疼痛。
用法:将消肿祛痛灵药粉从塑料袋端倒入纸袋端,摊平药粉敷于患处,每日2~3小时,(病重者6~8小时)。
不用时将药粉倒回塑料袋端,折好保存,以备下次再用。
中药热熨方
药物组成:伸筋草、透骨草各300克,海桐皮、防风、地榆、独活、赤芍、骨碎补、急性子各150克,木瓜、独活、红花、川椒、乳香、白芷各100克,桂枝500克,大青盐 300克。
功效:舒筋活血,疏风定痛,消肿散结。
主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剂用300克。用白酒拌潮,分装于2个布袋(长7厘米,宽5厘米)内,封口。
放笼屉内蒸10~15分钟。
取出一个药袋置于患处热敷,冷后换另一药袋,两袋交替使用。
每次热敷40~60分钟,每日1~2次。
用毕将药袋凉于通风处,下次再用,每个药袋连用7天为1疗程。
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
1、取新鲜的桑叶,用水洗净,放笼内蒸熟,晾干,平时用开水冲泡当茶饮。
2、桑树枝、杨树枝、松树枝、柳树枝、国槐枝各100克,加适量水煎煮,即成“五枝汤”。
每日1剂,分2~3次服,连服3剂。
3、鸡屎白、麦麸各250克,共入锅内慢火炒热,加入适量白酒,混匀后用布包好,趁热敷患处,热散后取下。
次日可再炒热后加酒使用,连用4~5次后弃之。每日1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4、将青蒿籽放在锅里炒热,装在袋内敷于患处,每日1次,直至痊愈。
5、苍术50克,黄柏40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
用于关节炎红肿疼痛,或膝关节滑囊炎。
6、生姜60克,柳树根1000克。水煎,先熏后洗,每日1次。
主治慢性关节炎。
7、虎杖根茎300克,捣烂,泡于1000毫升白酒中,放臵15天后可用。
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
8、桂枝、透骨草、伸筋草、苏木各30克,加适量醋、水,煎汤趁热洗患部。
9、凤仙花根120克(捣烂),投入150毫升白酒中,将酒点燃,热后涂抹患部。数次后有效。
10、土豆适量,去皮捣烂,加等量面粉,再加入浓度为10%的生姜汁,共拌匀,纱布包敷患处。
每6小时更换1次,数日见效。
第一方:三汁酊
用料:生姜250克,葱白250克,醋250毫升。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碎,榨成姜汁,葱白压成葱汁。
然后姜汁、葱汁与醋一块放入容器中,调成酊剂备用。
用法:外敷关节处,两天换一次。
最适合的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该方有辛散、温通经络的作用。
第二方:老姜豆腐泥
用料:老姜、豆腐、面粉各等量。
做法:取捣碎的老姜加上等量的豆腐和面粉混合成泥状。
用法:外贴患处,干后再换新的,一般用4—5次。
最适合的疾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致的肌肉僵硬感。
但是对皮肤过敏者慎用。
第三方:生姜皮粉
用料:生姜皮、酒各适量。
做法:将生姜皮晒干研细成粉,装瓶内储存备用。
用法:每次取姜皮粉半茶匙冲酒饮服。
最适合的疾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本方可以缓解症状,但对酒精过敏者不宜食用。
第四方:老姜葱籽外敷泥
用料:老姜、葱籽各适量。
做法:将以上物品捣烂如泥,敷于患处,盖上纱布,然后外边用胶布固定。
用法:外敷关节处,两天换一次。
最适合的疾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在患处加热则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