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如下:
1、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2、行为人行为违法;
3、存在损害后果;
4、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
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在客观上行为人实施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主要有三种:
1、暴力侮辱,指对受害人使用暴力或用暴力相威胁,而使他人的名誉受到侵害;
2、语言侮辱,即用侮辱性的言词对被害人进行嘲笑、侮辱,使被害人当众出丑;
3、文字侮辱,即通过文字,图形等对他人进行侮辱,用以降低他人的人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捏造、歪曲事实;
2、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3、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第一千零二十六条 认定行为人是否尽到前条第二项规定的合理核实义务,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内容来源的可信度;
2、对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
3、内容的时限性;
4、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
5、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
6、核实能力和核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