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的
风俗有很多 ,其中包括 春节、元宵 节、龙抬头 、清明节等 传统节日以 及洛阳牡丹 文化节、汝 阳杜鹃花节 、新郑炎黄 文化旅游节 、宋都文化 节、三门峡 国际黄河旅 游节、月季 花会等大型 节庆活动。 在春节期间 ,河南人会 进行一系列 的活动,如 祭灶、贴春 联、贴门神 、贴花、放 鞭炮、扫尘 、洗浴、祭 祖、守岁、 拜年等。此 外,河南还 有一些特殊 的习俗,如 正月初十向 石头焚香致 敬,认为“ 十”谐音“ 石”,因此 初十为石头 生日,这天 凡磨、碾等 石制工具都 不能动,甚 至设祭享祀 石头,恐伤 庄稼,也称 “石不动” 或“十不动 ”。在郑州 及周边一带 ,春节习俗 里有正月初 五吃面皮补 “补丁”的 说法,认为 吃饺子一年 之内便会财 运亨通。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河南有什么习俗
1. 喝茶:在郸城,喝茶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特指吃晚饭。这可能是在困难时期,人们以红薯做晚饭时的汤叫红薯茶,并以红薯为主食,从那时而延续了下来的。
2. 俺爸、俺妈:河南人说“俺”是一大方言特点。豫东人说“俺”的时候意为“我们”、“我们的”。当然,“俺爸”、“俺妈”以及其他一些称呼亲属的“俺某某”是用在对被称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说的。但在郸城,“俺爸”、“俺妈”却用在当面称呼父母时,尤其是小孩当面叫父母时都是“俺爸”、“俺妈”地叫,相当于“爸、妈”。
3. 文:货币单位,相当于“元”、“块”。因此外地人听郸城人说“几十文”、“百文”时常一脸迷惑,其实就是几十块钱、百十块钱,但显得更为简略,而且略有显摆的意思。
4. 迷见:丢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说某某东西迷见了,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面了”,其实是丢失了。
5. 招呼:修理,拾掇。如说“师傅,我车子坏了,请给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 拿哩严、拿不严:“拿哩严”指办事成功率高,没有任何困难,“拿不严”则相反,没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对人,对某人“拿哩严”就是指对该人施加的影响足以左右其决定。
7. 姑娘:本义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郸城除这一层含义外,还指姑姑。如“张三该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张三的姑姑。
8. 张:遍查字典均无此字,在郸城方言中是安装、放置的意思,如“把灯泡张上”。在太康等其他县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条里张点盐”,就是指往里面放点盐。
河南人爱吃的饭有:
- 面条子:面条
- 糊涂:稀饭
- 结瘩:一种食物
其他方言词汇:
- 毕头:完了的意思
- 天歇了:天黑了
- 俺颊屋:我的家
- 扁觜子:一种鸟类
- 物不谁物:不知道是谁的
- 衅种:一种愣头青
- 半吊子:半傻子
- 马几纽子:蝉
- 阿杂:脏
- 当当事:学习用功
- 家后:村后面
- 扎实:老年人健康
- 匪滚了:水开了
- 馍幅了:馍熟了
- 弄啥架势里:干啥里
- 各了败子:膝盖
- 小小抓:麻雀
- 粘不粘:行不行
- 近子:舅妈
- 跟些几个:有几个孩子
- 策个:前天
- 大策个:大前天
- 糊涂:稀饭
- 花老马噶子:灰喜鹊
- 马噶子:(你应该知道)
- 他脏我:他用东西砸我
- 当上:上面
- 欧(二声):牛
- 翘蹄子:去世
- 啥家什:什么东西
- 半大橛子:男青年
- 破小子:小男孩
- 帐家儿:父母骂孩子的话
- 泼:指小孩健康
- 抢白人:欺负人
- 咋弄:怎么办?
- 飞(三声):水
- 洋车子:自行车
- 付:树
- 一笛笛:一点点
- 一笛拉子:一丁点
- 头佛:头发
- 牡佛:梳子
- 哞(ou):牛
- 刀梭头:女性短发
- 腻子:肥皂
- 仏(佛的第一音):说
- 啥家火:什么东西
- 不管谈:不行
- 不沾闲:不行
- 丝气:一种味道
-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 哙哙痒:挠挠痒
- 股堆:指蹲下
- 发七蛋:指蛮横不讲理
- 啥荒子?:什么东西?
- 面儿:明天
- 厥功:不稳当
- 适味(儿化韵):舒服,爽的意思
- 光嘟子:不穿衣服光
- 老末:最后的意思
- 枯楚:有皱纹,不平展
- 甜稃秸:甘蔗之类的东西
- 驭、吁(yu):停
- 白动:别动
- 半肥:这个不好解释
- 小小zhuó:麻雀
- 褂衩子:衬衣
- 可是类:是不是
- 湿味:有意思
- 悲(笔):笔
- mó说:梳子
- 落嗨(儿化韵):傍晚
- 洋车子:自行车
- 裤衩子:内裤
- 浮:熟
- 头佛:头发